前一陣看《圓桌派》,主持人和嘉賓聊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引起了我的思考。
未來10年20年,人類還將迎來科技的持續高速進步,那么什么能力是人類最終極的武器呢?
智力、體能(健康)、心智,目前我們都認可這三項基本面決定了人的發展前景,智力以后在人工智能、腦機接口的發展和普及下,好像顯得沒有那么重要;而人體干細胞技術和基因工程的發展,則可以讓人類的身體素質變得更加強大;而只有心智這件事,目前似乎是無法通過技術的發展甚至革命來解決的。
那么心智究竟指的什么呢?我粗淺理解的就是一種控制自我情緒、對自我進行管理、自我激勵的心靈智慧,這樣說可能有些模糊,我查了一些文件。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文件把學生核心素養劃分為6個方面、18個要點,把學生核心素養界定為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品格與關鍵能力,其中自主發展很明確的告訴孩子們,要學會學習,健康生活。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一套書,剛好匹配這個能力,是米萊童書的全新漫畫系列《歡迎來到我的世界——小學生心理學漫畫》
之前也收到過不少這類主題的圖書,但感覺過于碎片化了,當出版社的朋友給我推薦這套《歡迎來到我的世界》時,瞬間覺得很驚喜!
這是一套通過寫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來幫助孩子認識自我、接納自我,并實現自我成長的心理學科普漫畫書,共4冊。
內容包括近年學生心理困擾最為突出的學習、自我和人際交往三方面,以及貫穿所有問題的情緒問題。
本書最大的特點是借助漫畫形式完美再現了孩子的心理活動與內心沖突,把悲傷、憤怒、快樂、恐懼等這些抽象概念,用擬人手法畫成一個個活生生的“角色”。
這些角色叫神經元,它們有各自不同的外表和本領,有時得意,有時懊惱。全書的故事圍繞著神經元代表元元和小學生團團的不同經歷而產生。
比如頭頂 火山的憤怒、太陽花一樣的快樂、自帶冰山效果的悲傷、喜歡裹緊自己的恐懼……
全書用元元的視角去講故事,把抽象難懂的心理學概念,講成了一個個有趣的探險故事,就像在看《頭腦特工隊》一樣好玩。
語言保持童趣的同時,和漫畫的結合也很到位,真正做到了通俗易懂,也特別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和心理。
馬上就要考試,老感覺還有很多內容沒有復習時的巨大壓力!
交新朋友時被拒絕的尷尬
被父母誤解時的委屈和憤怒
我本來擔心孩子孩子對心理學的主題不感興趣,沒想到,看到里面的元元 因為不想練琴一直拖延,直接自行帶入了自己練琴時候的墨跡,看的特別樂呵。
只能說,這套書把心理學的知識點和孩子的喜好都拿捏住了。
這是深耕科普漫畫多年的米萊童書一如既往的圖書風格,知識性和可讀性都恰到好處。
作為父母,送給孩子最重要的禮物,不是學區房,不是各種資產,而是讓孩子發自內心地理解自己,喜歡自己,不讓自己的價值建立在他人的認可和評價之上,即使面對挫敗也能重拾勇氣追求幸福的人生。
注重邏輯,從底層核心認知講起
之前也看到過不少兒童心理相關的科普讀物和課程,但一直沒有推薦。
很大一個原因是覺得,心理療愈是需要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和相關的科學理論來支持,而不是通過簡單的說教就能解決。
我希望傳遞給孩子的,不是單純的心理學知識,也不是針對個別問題的方法,而是從底層核心認知、到關鍵問題的理解、再到具體應對方法的掌握。
當孩子面對成長中問題和挑戰時,能采取理性方法及時應對。
“難過時流淚是正常的情緒發泄”
“很容易情緒激動發脾氣是誰在做怪”
“為什么寫作業很容易走神”
它不直接告訴孩子什么是自我療愈,而是圍繞學業、情緒、自我、社會四大主題導致的關鍵問題來逐一找到應對辦法。
比如《大腦愛學習》的目錄框架,通過學習中出現的現象、產生的問題以及調整的方法,都做了詳細的介紹。
考慮到孩子們對于腦科學的了解不多,開篇先會介紹基礎知識:
比如,大腦中有無數的神經元,時刻在為我們工作。
神奇的認知加工廠,幫助神經元們加工外界信息。
當我們開始學習時,神經元之間也會通過電信號傳遞信息。
當我們碰到問題時,大腦是怎么處理的。
學習過程中的大腦活動以及大腦中的“知識”是什么樣的。
了解了大腦的工作流程后,可以幫助孩子們更好地認識和發現問題。
比如注意力不集中,之所以會影響學習效率,是因為當我們“一心二用”時,大腦里面的記憶鏈條會像即將搭好的積木突然倒塌一樣,需要重新開始。
剛學的新知識,總是容易忘掉,那是因為大腦里的記憶鏈會出現松動甚至部分丟失的情況。
如果通過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了解了遺忘規律,按時復習的話可以加固大腦中的記憶鏈條,讓學習到的新知識形成更加穩定的記憶鏈。
了解了問題背后的原因,可以快速應對學習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學習時要專注,但不能埋頭苦讀。在覺得疲勞或者陷入困境時,可以放松一會兒,讓我們的大腦進入“發散模式”,休息放松的同時也能更好的激發更多想象和創意。
學校里的課間活動、偶爾放空、合理的睡眠等,都能讓大腦的充電,提高效率的同時,也能發揮想象的空間。
存在偏科的孩子十有八九,越是不想學的內容學起來更費勁。
那是因為,對所學的知識不夠了解,把它想象得很難、很嚇人。
正確的學習態度和方法,可以產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明確的學習的目標和合理的規劃,能讓幫助孩子更容易接近目標,打開更為廣闊的世界。
拖延癥對所有人來說都很常見,事實上面對不想做的事情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為大腦里的“島葉皮質”在作怪,而之所有拖延的本質也是因為把一只蚊子想象成了一頭大象。
書中也為孩子們提供了簡單且行之有效的辦法,比如先開始10—20分鐘,痛苦就會消失。
同時,學會目標拆分也能有效的幫助孩子減少任務壓力。
掌握了這些基本的認識、態度和原則,可以讓孩子大方向上不跑偏,建立起積極健康的觀念和心態。
貼近孩子的生活和心理 好看又實用
除了拖延,《大腦愛學習》這本書里還講到了碰到陌生的學習領域怎么辦、怎樣提升自我效能感、怎樣突破學習的舒適區等內容,這些都是用孩子日常學習中會遇到的情境來引入,并通過帶有懸念和趣味的腦內劇情講述的。一旦看起來,根本就停不下來!
書中除了講述“大腦愛學習”,還有《情緒來幫忙》、《認識我自己》、《社交不迷茫》另外三個主題。
《情緒來幫忙》圍繞小學生的情緒困擾展開,背后由情緒心理學和咨詢心理學等學科知識作為支撐。這本書想要幫助孩子做到的,就是正確地認識和接納自己的各種情緒。
《情緒來幫忙》的情緒指揮部,有四位個性鮮明的“情緒指揮官”。借助這樣的具體形象,孩子可以輕松理解情緒的產生和發展,認識情緒,管理情緒。
其中有個生動的情景是,當主人公團團失去了心愛的寵物狗偏偏,悲傷的情緒越來越強,心理世界就逐漸結冰冷凍,就連快樂也被“凍住”了。
經過元元和悲傷指揮官的一番探索努力,最終開啟“淚水排放系統”,冰塊開始融化,元元和小伙伴們也認識到了眼淚的作用。
快樂得救了,小主人公團團的情緒也得到了釋放和緩解。
那么,面對嘲笑的憤怒,迎接考試的恐懼與壓力,悶悶不樂時的郁悶,該如何應對呢?書中都有精彩的劇情和切實可行的解答。
情緒太多樣了,碰到其他的情緒,書里還給出了識別——接納——表達的情緒管理的基本方法,引導孩子學會合理地認識和疏導自己的情緒。
《認識我自己》圍繞小學生的自我認知展開,背后由人格心理學等學科知識作為支撐。這本書想要做的嘗試就是帶領孩子開啟自我探索的旅程。
這本書里構建了一個自我探索園,帶領孩子開啟自我探索的旅程。
關于“容貌焦慮”,借助“形象官”的講述,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
關于生活中的“事與愿違”,借助“愛好官”的投球實驗,讓孩子理解客觀因素的變化可能會改變我們原本的計劃,鼓勵孩子嘗試接受事情的變化。
通過面對挑戰時的固定性思維和成長型思維,輸出了最為重要的價值觀,那就是要塑造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大人也會常常受限于固定型思維,而孩子若能早早地理解并形成成長型思維,那他們將會受益一生。
《社交不迷茫》圍繞小學生的社交困擾展開,背后由社會心理學等學科知識作為支撐。這本書是孩子應對同伴、家庭和社會關系的“實用寶典”。
《社交不迷茫》里的社會交往中心,則是由伙伴島、家庭島和社會島三大島嶼組成,剛好對應了孩子與同伴、家庭成員以及社會關系的社交場景。
透過一個個貼近生活的故事場景,提供給孩子社交中可以把握的底層認知、態度和原則。
比如,在團團與同桌的互動中,這本書向孩子展示了恰當的社交禮儀。
當團團社交受挫后,在伙伴島管理官的規勸下,扁扁懂得了“尊重人與人的差異性,人身攻擊最不可取”的道理。
這些最日常的小學生生活學習場景,因其足夠貼近孩子的生活,也就更容易引發孩子的共情與代入思考,從而幫孩子歸正行為,塑造品格。
除了日常與同學、父母的交往,書中還直面了二孩沖突、父母吵架、從眾抉擇、以及在家網課等常見的社交問題,向孩子傳遞積極理性地看待視角和應對方法,幫助孩子突破成長中的一道道挑戰。
放大漫畫優勢,內容有趣又能聽得懂
用漫畫的方式來為孩子講科普的形式越來越普遍,但有些作品對“有趣”的把握度不太夠,有些過分夸張和惡搞的內容,甚至超出了孩子的認知范圍。
《歡迎來到我的世界》中的尺度把握的恰到好處,不僅將漫畫的趣味發揮了出來,同時也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抽象概念具象表達,比如
《認識我自己》這本書中,把“過度概括”的危害用一個把主人公團團包圍起來的玻璃罩表現出來,形象又好理解。
《大腦愛學習》中,將知識難易程度劃分成三個舒適度不同的房間,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
只有不不斷的學習新的知識,恐慌區的面積才會越來越小。
《社交不迷茫》中,用不同顏色的方塊來表示盲目從眾時不同意見的個體壓力。當一個人的想法和大多數人不同時候,會承受很大的壓力,甚至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情緒幫幫忙》中,用“三重腦理論”的假說來解釋,為什么一出現突發事件,身體會很快出現生氣、憤怒等情緒。
這種表達,才是“蹲下來”為孩子講解將科普的態度,沒有夸張的內容,所有的語言和畫面設計都是為了知識點的講解和孩子的內容理解服務。
引導思考,建立積極、向上心理狀態
書中除了心理學相關的知識,還穿插了一些思考實操,比如:
在《大腦愛學習》中,通過分析得出為什么要走出學習的“舒適區”,以及培養“延遲滿足”的能力,有哪些好處。
在《社交不迷茫》中,告訴我們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哪些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們提高獨立思考能力。
閱讀的過程也可以一起來做下小測試:
在《認識我自己》中,也為小讀者們提供了一些挑戰自我的新鮮事,不妨在閱讀的時候也一起去嘗試一下。
讓孩子們學會認識自我,接納自我,是一個長久的人生命題,除了學習、社交之外,學會和自己相處也非常重要。
每本書的最后,還設置了一個“我的專屬時刻”的小專欄:
可以在小讀者閱讀完之后,根據專欄中的問題,不妨再“重新認識一下自己”。
同時,隨書附贈5封給家長的信(每封信有2頁信紙,共10張信紙),通過12個親子關系中的常見問題,幫助家長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讓家長真正地了解并理解孩子,從而拉進親子關系,讓孩子能夠在愛與溫暖中內心健康、積極快樂地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