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們,這朵赤松茸菌蓋飽滿,菌褶密實,是今早剛采的鮮貨!”5月15日上午9點,威海交運公共交通有限公司臨港客貨郵服務中心主任邵瑋晶的手機鏡頭對準林間菌床,直播間里的評論不斷滾動。在臨港區汪疃鎮林下赤松茸種植基地,村民們彎腰采摘的身影與手機屏幕上的“已拍”“下單了”評論交疊,一場“看得見的豐收”正在汪疃鎮孫家溝村上演。
兩個月前,這樣的場景還是孫家溝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孫鵬難以想象的畫面。去年11月,孫鵬帶領村民在林下試種了20畝赤松茸。這個選擇源于村集體的現實考量——老齡化嚴重的村莊需要低投入、易管理的產業。
然而當今年4月迎來首個采摘季時,日均五六十箱的銷量讓豐收的喜悅蒙上陰影。“村民們在微信群里吆喝,可市場就那么大。”孫鵬坦言,直到汪疃鎮政府幫忙對接了臨港客貨郵服務中心,服務中心的助農團隊帶著直播設備走進田間,客貨郵公交專線一趟趟拉走農產品,轉機才真正到來。
邵瑋晶的鏡頭里,采摘、分揀、打包的全流程實時呈現,2.5小時的直播吸引了百余名網友下單。這種“看得見的鮮度”讓赤松茸日銷量突破300箱,較初期增長了五倍多。
與此同時,臨港區不僅開通每日電商專線,用客貨郵公交專線將農產品集中轉運至臨港客貨郵服務中心,更與京東物流合作搭建冷鏈通道,使外地訂單占比躍升至35%。“早上采摘,上午打包,下午發貨,威海同城第二天就能收到源頭直采的新鮮農產品。”邵瑋晶說。
在分揀區,看著直播實時滾動的訂單數,孫家溝村村民孫常亮心里也特別高興。“我看著赤松茸長大的,它賣得好,也是對我種植技術的認可。我們不出村,就有了營生,增加了不少收入。”孫常亮邊說,邊熟練地將赤松茸簡單清理、挑選裝箱。他算過賬:日常管理每月增收約1600元,采摘期做臨時工還能多賺千余元。像他這樣的村民共有8人,人均年增收近萬元。
20畝試驗田預計帶來至少30萬元收益,這讓原本觀望的村民動了心。“今年想再流轉50畝地,擴大種植規模。我們還打算與外地廠商合作,建冷庫、做深加工,生產赤松茸脆片、赤松茸牛肉醬等產品,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孫鵬暢想著。
便捷的客貨郵,激活了農村消費,又有效帶動了農產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自客貨郵融合發展工作開展以來,這種‘產、供、運、銷’全鏈條服務,讓農戶不再為運輸犯愁,我們助農銷售額累計達30萬元。”邵瑋晶說,下一步,臨港客貨郵服務中心還將擴大客貨郵公交專線覆蓋面,從汪疃鎮向蔄山鎮拓展;同時,增加電商服務點,從原來的客貨郵村級服務點優選出核心站點升級為電商服務點,把控產品質量;今年還計劃啟動村民直播培訓,讓老百姓在家里直播,在田間地頭直播,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強大的“電商動能”。(來源:今日汪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