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騰眼科創新療法;信諾維突破性療法
博騰生物在iPSC細胞治療藥物開發中面臨關鍵技術挑戰。盡管擁有豐富經驗和嚴格質量管理體系,但研發過程中的安全性和功能性問題仍需解決。此外,信諾維的XNW27011注射用藥在治療特定胃癌類型時顯示良好效果,但出現惡心、嘔吐及白細胞減少等不良反應,并在高劑量下表現劑量限制性毒性。
“剎車”解除!樹突狀細胞抗癌潛能大爆發,免疫治療或迎新突破
《Nature》近期發表的研究揭示了樹突狀細胞內部STAT3蛋白對抗腫瘤免疫應答的抑制作用。研究人員開發了新的分子STAT3降解劑,有望通過降低樹突狀細胞中的STAT3水平,提高免疫治療效果。這項發現可能為現有免疫治療耐藥或響應不足的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肺癌為何“越治越狡猾”?河北醫大揭示免疫逃逸隱藏機制
河北醫科大學近期發表的研究揭示了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發現,BIN1缺乏通過G3BP1介導STAT1降解,促進免疫抑制,阻礙鐵死亡,從而推動NSCLC進展。這一機制可能導致患者對現有靶向和免疫治療產生耐藥性。研究強調了靶向BIN1、G3BP1和STAT1通路的潛在治療策略,為提高NSCLC免疫原性提供了新的見解。
Immunity:傅斌清/魏海明團隊揭示母親孕期病毒感染導致后代神經發育障礙的機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研究揭示,母體在孕期受到病毒感染會導致后代出現神經發育障礙。具體機制是,母體的自然殺傷細胞因免疫激活異常分泌顆粒酶B,這種物質穿過母胎屏障,使胎兒巨噬細胞積聚和小膠質細胞活化,從而影響后代的神經發育。研究發現,通過抑制顆粒酶B或敲除相關基因,可緩解這種神經免疫紊亂。這表明不良的母體環境可能重編程自然殺傷細胞功能,增加后代患神經發育障礙的風險。
Science丨小真菌蘊藏大奧秘,張躍林教授團隊揭示全新生存策略
2025年5月16日,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躍林教授團隊在Science雜志發表研究,揭示某些真菌染色體不對稱分配的新機制。這一發現挑戰了經典遺傳學理論,指出多核真菌如核盤菌和灰霉菌染色體分配的不均衡性。研究表明,該機制可能賦予真菌快速適應環境變化和提升抗藥性演化速度的能力,為理解真菌發育機制帶來新視角。
Science:劉如謙團隊進化出新型基因編輯器EvoCAST
近日,劉如謙團隊與Samuel Sternberg團隊合作發表研究稱,他們利用PACE技術成功提高CRISPR相關轉座酶CAST的活性,推出了高效精準的EvoCAST系統。這項技術在基因組編輯領域引起關注,尤其在人類細胞的基因整合效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然而,盡管EvoCAST在整合精度和低脫靶率上表現優異,但仍面臨挑戰,如如何進一步優化以支持更廣泛的臨床應用。
Nat Chem Biol丨馮世慶/孫金鵬等發現有治療作用的粘附類GPCR別構納米抗體
該項研究發現了一種針對粘附類GPCR的別構納米抗體Nb23-bi,該抗體能夠與內源性類固醇激素DHEA協同作用,顯著提升其效力。實驗顯示,Nb23-bi在小鼠睪丸炎癥模型中與DHEA聯用時,可有效降低炎癥因子水平。此外,該納米抗體在存在ADGRG2錯義突變的情況下也能減緩對DHEA響應的減弱效應。然而,這些發現仍需進一步臨床驗證以確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重磅!新冠源頭疑云直指美國?疫苗巨頭深陷基因專利門
英國《每日郵報》于2025年5月17日發表報道,質疑新冠病毒源頭與美國莫德納公司2016年申請的基因專利一致。莫德納申請的基因序列與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相似度達99.8%,自然演化此巧合概率極低。莫德納疫苗研發速度之快令人懷疑病毒是否早已被破解。美國前疾控中心主任稱新冠病毒可能是美國生物計劃產物,并點名北卡羅來納大學的巴里克實驗室。面對質疑,莫德納聲稱專利序列為自然界存在,但拒絕公開實驗數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