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來,隨著分子分型和靶向治療的不斷推進,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治療正在加速邁入精準醫療新時代。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已成為驅動精準治療落地的核心靶點,針對EGFR突變的靶向治療亦不斷升級。2025年4月22日,基于III期ASK-LC-120067-F-III研究成果,國產三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利厄替尼正式獲批用于EGFR突變(Ex19del/L858R)晚期NSCLC患者的一線治療,其卓越的系統療效、中樞神經系統(CNS)控制力及良好的安全性為EGFR突變晚期NSCLC的一線治療帶來了全新選擇。醫脈通特邀湖南省腫瘤醫院鄔麟教授就規范化檢測和利厄替尼在療效和安全性方面的優異表現進行分享,深入探討利厄替尼在NSCLC精準治療版圖中的臨床價值。
專家簡介
- 鄔麟 教授 -
湖南省腫瘤醫院
二級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
湖南省腫瘤醫院(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附屬腫瘤醫院)內科教研室主任,GCP腫瘤專業負責人、胸內二科主任
湖南省肺癌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
湖南省衛生健康高層次人才學科帶頭人
中國抗癌協會(CACA)老年腫瘤專委會副主委
中國醫促會腫瘤腫瘤舒緩治療學分會副主委
CSWOG肺癌專業委員會候任主委
中國老年保健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副主委
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腫瘤內科專委會委員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理事
CACA臨床化療專業委員會常委、小細胞肺癌專委會常委、原發灶不明及多原發癌專委會常委
CSCO罕見腫瘤專家委員會常委、老年腫瘤專委會常委
湖南省健康服務業協會腫瘤防治分會理事長
湖南省抗癌協會腫瘤化療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湖南省醫師協會腫瘤醫師分會副會長
湖南省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副主委
主要從事肺癌的內科治療、新藥臨床試驗和轉化研究。主持國際、國內多中心臨床試驗200 余項,主持省部級課題20余項,發表論文200余篇,部分成果發表在JAMA、Lancet Oncology、JCO、JTO、Nature Communications、BJC等著名國際期刊。
精準治療,檢測先行:EGFR突變分型定義治療新起點
醫脈通:精準檢測是精準治療的必要前提,請您談談開展EGFR突變的規范化檢測對于提升NSCLC的精準治療水平有何積極作用?
鄔麟 教授
規范化的基因檢測是推動NSCLC精準治療的核心環節,尤其是EGFR突變的檢測尤為重要。EGFR突變是NSCLC最常見的靶點變異,亞裔患者中約有51%的肺腺癌患者存在EGFR突變[1]。自2004年EGFR突變首次在NSCLC中被發現起,肺癌患者的治療邁向了精準靶向治療時代[2]。精準檢測是精準治療的起點,對于NSCLC患者而言,EGFR突變的規范化檢測對NSCLC患者的一線治療決策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晚期NSCLC患者在初診時需進行EGFR突變基因檢測,這已在全球形成共識,并成為標準的臨床實踐。對于EGFR-TKI耐藥患者,指南亦建議二次活檢進行繼發耐藥基因檢測,以指導后續治療[3]。規范化的基因檢測不僅能幫助患者及時獲得最佳治療,避免盲目或延誤治療,還能提升整個醫療體系資源的合理配置效率,使治療獲益最大化。同時,液體活檢等新興檢測方式也提高了實時監測的可行性和便捷性,其應用也越來越廣泛。總體而言,標準化、規范化的基因檢測,不僅有助于精準識別可靶向治療的患者人群進行一線治療決策,還能在全程管理中動態指導治療方案,從而持續推動NSCLC精準醫療體系的完善,提升患者的長期生存獲益。
萘胺結構賦能,III期臨床展示利厄替尼“全身+顱內”控制雙重優勢
醫脈通:我國自主研發的三代EGFR-TKI利厄替尼對包括腦轉移在內的EGFR突變晚期NSCLC患者顯示出顯著的臨床獲益,請您結合ASK-LC-120067-F-III研究結果,談談利厄替尼一線治療具有怎樣的治療優勢?
鄔麟教授
利厄替尼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第三代EGFR-TKI,在III期ASK-LC-120067-F-III研究中展現出亮眼療效[4]。該研究評估了利厄替尼對照吉非替尼一線治療EGFR突變晚期NSCLC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吉非替尼,利厄替尼一線治療顯著延長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達20.7個月(vs 9.7個月,HR=0.44,95%CI 0.34-0.58,P<0.0001),降低疾病進展或死亡風險高達56%(圖1)。此外,利厄替尼一線治療的客觀緩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和中位緩解持續時間(DOR)分別為88.1%、96.4%和19.3個月。
圖1. ASK-LC-120067-F-III研究PFS分析
值得關注的是,利厄替尼在腦轉移患者中的療效同樣具有顯著優勢,腦轉移亞組中位PFS延長至15.2個月(vs 8.3個月,HR=0.35,95% CI: 0.22-0.56),且可測量腦轉移灶的顱內ORR(CNS ORR)高達88.9%,中位CNS PFS達到20.7個月(vs 7.1個月,HR=0.28,95% CI: 0.10-0.82),降低顱內疾病進展或死亡風險達72%。
如此卓越的中樞神經系統活性得益于利厄替尼獨特的分子創新設計——萘胺結構,這一結構修飾提升了藥物脂溶性,實現了更佳的透腦效果,相關優勢已在臨床實驗中得到驗證[5]。總體而言,利厄替尼兼具了系統療效和顱內控制的雙重優勢,為EGFR突變晚期NSCLC患者帶來了全新的一線治療選擇,或可進一步解決EGFR突變晚期NSCLC患者腦轉移治療需求。
安全性筑基長生存:利厄替尼1.8%永久停藥率保障治療依從性與生活質量
醫脈通:安全性是實現“高質量長生存”目標的重要因素之一,您認為利厄替尼在安全性方面具有怎樣的優勢?這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治療依從性有何重要意義?
鄔麟 教授
在肺癌長生存時代,安全性不僅關系到患者能否順利完成治療方案,更是助力患者實現高質量、長生存的重要前提之一。III期ASK-LC-120067-F-III研究顯示,利厄替尼一線治療EGFR突變晚期NSCLC患者安全性良好,任意級別及≥3級的肝酶升高發生率較吉非替尼顯著更低,且利厄替尼不良反應特征與同類EGFR-TKI相似,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腹瀉、皮疹和貧血等。利厄替尼≥3級治療相關不良事件(TRAE)發生率較低,永久停藥發生率僅1.8%,耐受性佳[4]。利厄替尼這一安全性優勢為患者順利完成治療方案提供了保障,同時也降低了因毒性管理而增加的醫療負擔。更重要的是,良好的耐受性可進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生活質量。對于需要長期用藥的EGFR突變晚期NSCLC患者而言,接受利厄替尼治療可使患者以較少的毒性負擔完成治療計劃,從而實現“高質量長生存”的治療目標。未來,隨著真實世界數據的積累,利厄替尼在安全性和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優勢有望進一步得到驗證,為臨床精準治療提供更加堅實的證據支持。
利厄替尼一線適應證落地,或將驅動EGFR-TKI治療策略升級
醫脈通:基于出色的療效和安全性數據,利厄替尼于2025年4月22日獲批EGFR突變(Ex19del/L858R)晚期NSCLC一線治療適應證,您認為這一獲批對臨床實踐有何影響?利厄替尼在這類患者的治療策略中將扮演怎樣的角色?
鄔麟教授
隨著三代EGFR-TKI藥物不斷涌現,EGFR突變晚期NSCLC的一線治療已經進入多藥并行的時代。2025年4月22日,利厄替尼用于EGFR突變(Ex19del/L858R)晚期NSCLC一線治療適應證的獲批,進一步豐富了我國EGFR突變晚期NSCLC患者的一線治療選擇,對中國肺癌精準治療的臨床實踐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尤其在合并腦轉移的EGFR突變晚期NSCLC患者中,其顱內病灶的高緩解率和持久的PFS為這一傳統治療難點提供了有效解決方案。此外,較低的≥3級TRAE發生率和永久停藥率,進一步凸顯了其在耐受性上的優勢,為疾病負擔較重的人群提供了更安全的治療選項。同時,其獲批也提示臨床需進一步優化基因檢測流程,動態監測耐藥機制,以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總體而言,利厄替尼作為精準醫學布局下的治療新選擇,有望滿足不同患者個體化治療的需求,為EGFR突變NSCLC一線治療策略的優化提供了可能。期待未來,利厄替尼進一步拓展其適用人群和治療場景,為EGFR突變NSCLC患者帶來更多希望。
參考文獻
[1] Shi Y, Au JS, Thongprasert S, et al. A prospective, molecular epidemiology study of EGFR mutations in Asia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of adenocarcinoma histology (PIONEER). J Thorac Oncol. 2014;9(2):154-162.
[2] Ou SI, Le X, Nagasaka M, et al. Top 20 EGFR+ NSCLC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 Papers That Shaped the 20 Years Since the Discovery of Activating EGFR Mutations in NSCLC. An Editor-in-Chief Expert Panel Consensus Survey. Lung Cancer (Auckl). 2024;15:87-114.
[3]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非小細胞肺癌診療指南,2025版.
[4] 數據來源:利厄替尼說明書.
[5] Zhang T, Qu R, Chan S, et al. Discovery of a novel third-generation EGFR inhibitor and identification of a potential combination strategy to overcome resistance. Mol Cancer. 2020;19(1):90.
編輯:Coco
審校:Ari
排版:Kenken
執行:Squid
本平臺旨在為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傳遞更多醫學信息。本平臺發布的內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的醫療指導,也不應被視為診療建議。如該等信息被用于了解醫學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臺不承擔相關責任。本平臺對發布的內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觀點。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權利人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