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鹽城東臺條子泥濕地。
鹽城東臺條子泥濕地展中的勺嘴鷸模型。
黃海森林。
江蘇鹽城東臺條子泥濕地成候鳥遷徙路上“歇腳地”。
在江蘇鹽城的東臺條子泥濕地,每年8月,編號為“EJ”的勺嘴鷸(yù)都會準時抵達這里——這是它離開俄羅斯楚科奇半島,飛往東南亞越冬的八九千公里路途中,為自己選擇的“歇腳地”。作為全球僅剩400余只的極危珍禽,勺嘴鷸連續5年選擇條子泥“中轉”補給,除了當地優渥的自然條件之外,與生態不斷向好、人們的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密不可分。這期少年派,我們就走進條子泥濕地、黃海森林公園,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鹽城方案”。
1“
潮汐森林”為候鳥提供避風港
從上空俯瞰鹽城東臺海濱,綿長的沙洲群如條條巨龍向外海匍匐伸展,聳立的沙脊排列成巨大的扇形,漸漸沒入黃海的滾滾波濤。似一棵棵橫在沙灘上的參天巨樹,枝丫連接起陸地和大海,形成一片伸向大海的“潮汐森林”。
候鳥探索出九大遷飛通道,其中過境中國的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是最擁擠的一條,也是珍稀鳥類最豐富的一條。“條子泥濕地正位于這條遷飛通道上的關鍵區域。”據工作人員介紹,作為太平洋西岸和亞洲大陸邊緣面積最大的海岸型濕地,條子泥顯得彌足珍貴。“不僅擁有全世界最特殊的輻射沙脊群,還有一系列泥灘、沼澤,是候鳥不可多得的港灣。”
因此,這里也被稱為候鳥的“國際機場”,每年有超過300萬只候鳥從此條遷飛通道經過,還有約十萬只候鳥在此越冬、繁衍。其中就有勺嘴鷸,它的體型雖只有手掌大小、體重僅30至40克,但能持續飛行2000多公里。由于它嘴巴前端自帶“飯勺”,因此有個可愛的名字“小勺子”。勺嘴鷸目前全球僅400多只,屬于極危候鳥。在長途遷徙“中轉站”條子泥,勺嘴鷸首先要瘋狂進食。同時,它們還需在此換上淺灰的越冬羽,為御寒做準備。霜降前后,它們會陸續飛往越冬地。
截至2024年,條子泥記錄到的鳥類種類已增加至414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22種,二級71種,包括IUCN紅色名錄極危物種4種、瀕危物種9種、易危物種16種。
2
6.8萬畝林海讓人盡享“森呼吸”
坐落于世界自然遺產地鹽城黃海濕地的黃海森林生態旅游度假區,猶如一座世外桃源。擁有“江蘇最美風景道”美譽的水杉、銀杏長廊,園內空氣清新,負氧離子含量平均5200個每立方厘米,PM2.5值常年低于8,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
這里四季分明。春天,在林海里來一場“零碳”馬拉松感受風聲呼嘯;夏夜,感受一場靜中“藏”鬧的森林音樂節;秋天,和相愛的人來這里舉行一場浪漫的草坪婚禮;冬天,趕一場星空大集或開啟全民運動的熱身賽。
很難想象如今蔥郁的林海,曾經是貧瘠的沿海荒灘。“是一代又一代造林工人將昔日沿海荒灘建成全國沿海地區最大的平原森林,總面積6.8萬畝,森林覆蓋率超85%。”工作人員介紹,園區集森林、濕地、海洋綜合性自然生態資源于一體,打造過程也始終堅持“生態優先、開發與保護并重”的理念,整合周邊灘涂濕地、風光帶沿線可開發資源,以森林生態、海濱風情為特色,發展親子互動、濕地觀光、養生康體、商務會展、科普教育等休閑度假產品。
沿著海林大道漫步,高大挺拔的樹木遮天蔽日,耳畔是鳥鳴與清風合奏的自然交響曲;坐上觀光車,風在耳邊呼嘯,仿佛穿梭在綠色的時空隧道;登上森林之眼,視野瞬間開闊,整片森林盡收眼底。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于婷攝影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