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人們在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遺址博物館內參觀游覽,近距離感受歷史和文化的魅力。李現(xiàn)俊攝
5月18日,太原市清徐縣山西晉韻文化產業(yè)園內,中小學生研學團在磚雕藝術博物館與古建筑模型博物館內感受古建筑的匠心巧思。本報記者王瑞瑞攝
5月18日,游客走進運城博物館,參觀豐富多彩的藏品。閆鑫攝
5月18日,人們在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遺址博物館內參觀游覽,近距離感受歷史和文化的魅力。李現(xiàn)俊攝
“虞弘的時代”數(shù)媒展在烏茲別克斯坦啟幕
5月16日記者從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由該院聯(lián)合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國立大學共同主辦的“虞弘的時代——1400年前的文化交響”數(shù)媒展,日前在烏茲別克斯坦開展,以數(shù)字化手段為媒介,生動再現(xiàn)古代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盛景。
2000多年前,“絲綢之路”的貫通架起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1400年前,中亞粟特人沿絲路東行,其中以虞弘為代表的人群扎根晉陽(今太原)。1999年發(fā)現(xiàn)的虞弘墓是20世紀末中國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墓葬的發(fā)掘生動呈現(xiàn)了古代東西方頻繁往來與深度文化交融的歷史畫面。
作為科學發(fā)掘、紀年明確且富含中亞圖像資料的墓葬,虞弘墓?jié)h白玉石槨尤為珍貴。槨上雕刻的人物服飾、器皿、樂器、舞蹈場景及花草樹木等圖案,多源自波斯和中亞諸國,是中國境內反映中亞古國風貌、見證東西方文化交流最集中、最珍貴的實物資料,為研究絲綢之路文明互鑒提供了關鍵物證。
該院院長范文謙表示,此次數(shù)媒展對探究古代絲綢之路歷史、解碼中亞文化面貌意義重大。未來,雙方將在聯(lián)合考古發(fā)掘、人才培養(yǎng)、科技考古創(chuàng)新、文物保護修復及跨國展覽展示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推動不同文明在新時代煥發(fā)。
山西博物院
解鎖新玩法 共探新圖景
“快看!鳥尊‘活’起來跳舞了!”5月18日上午,山西博物院主館大廳內,現(xiàn)代舞者化身鎮(zhèn)館之寶“鳥尊”翩然起舞,以靈動的肢體語言演繹文物之美,這場突如其來的舞蹈快閃拉開了山西博物院“5· 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的狂歡序幕。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以“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為主題,5月17日至18日,山西博物院攜手分館山西青銅博物館推出多元活動,邀觀眾共探博物館的未來圖景。活動首日,除吸睛的舞蹈快閃外,多場公益講解同步開展。講解員帶領觀眾穿梭于“晉魂”“吉金光華”等展廳,在“晉國垂棘”專題講解中,解碼山西厚重歷史,感受文物承載的千年文明。
文化傳承與學術交流并行。山西省圖書館副館長王開學帶來“剞劂千載楮墨蕓香——山西的刻書與藏書”主題講座;同一時間,“妙手補千年匠心傳古意”古籍保護線下沙龍在青銅博物館舉行,兩場活動帶領觀眾對話典籍,觸摸中華文脈的溫度。
在博物院三層文創(chuàng)區(qū),一場“五省文創(chuàng)大聯(lián)歡”正在上演。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五家博物館的200余款文創(chuàng)產品集體亮相,為觀眾獻上創(chuàng)意十足的文化盛宴。四層古建主題研學體驗區(qū)同樣熱鬧非凡,20余款古建主題新品首發(fā),觀眾還能親手為古建筑神獸涂色,沉浸式感受傳統(tǒng)營造技藝的魅力。
活動持續(xù)升溫,皮影戲《牧野之戰(zhàn)》將在“戲曲故鄉(xiāng)”展廳循環(huán)上演;“晉魂”“吉金光華”等經典陳列將開展多場公益講解;抖音平臺還開啟了“絲路遺珍見證文化融合之光”專題直播。此外,文創(chuàng)促銷、古建研學等活動也貫穿開館時段,邀市民共赴這場穿越古今的文化之約。
山西考古博物館
領略歷史魅力 感受偉大成就
在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山西考古博物館5月18日全天、19日下午免費開放,并舉辦系列活動,邀請公眾走進博物館,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展望博物館的未來。
本次系列活動涵蓋講座、社教、展覽等多個方面。在講座環(huán)節(jié),考古云講堂5月18日帶來兩場精彩講座,上午是吉琨璋研究員的《禮與玉》,從文獻和考古資料出發(fā),解讀先秦時期的禮與玉;下午是斯坦福大學劉莉教授的《農業(yè)起源、酒、與喪葬儀式》講座,探討早期釀酒技術、與酒相關的喪葬祭祀活動的起源與演變,以及稻米在這一實踐中的核心地位。
社教活動同樣精彩紛呈。5月18日,在山西考古博物館張頷書院開展“麥穗初滿,粘土傳情——小滿粘土麥穗手作”活動,邀請8歲—13歲青少年參與,通過粘土塑形活動,體驗“小得盈滿”的智慧,傳承千年節(jié)氣文化。此外,山西考古博物館還將“禮樂華夏展”送進校園,通過講座、“移動展覽”展示、文物保護法宣傳及木版畫拓印體驗等形式,普及山西古代禮樂文化知識。
展覽方面,除了正在展出的“禮樂華夏展”“瑞蛇呈祥——山西出土蛇文物展”“考古的溫度——山西‘十三五’考古成果展”外,5月19日,全新展覽《良渚的前世今生》在崇圣祠東、西展廳開展。該展覽聚焦距今5300—4300年的太湖流域良渚文化,依托諸多典型器物和精美考古繪圖,讓參觀者感受良渚文明的偉大成就。
晉中市博物館
創(chuàng)新展陳方式 探尋文化傳承
5月18日,正值國際博物館日,晉中市博物館推出原創(chuàng)展覽“嶺上遺珠·光耀涂川——榆次貓兒嶺墓群出土文物展”,以690件(組)珍貴文物帶領觀眾穿越兩千年歷史長河,探尋榆次先民的生活軌跡與文化傳承。
榆次貓兒嶺古墓群位于榆次城東郊,是戰(zhàn)國至明清時期先民安葬的重要區(qū)域。自1984年考古發(fā)掘以來,該墓群已清理墓葬3200余座,其中戰(zhàn)國兩漢墓葬占比超八成,出土文物數(shù)量龐大、內涵豐富,與榆次古城共同構成地上地下的完整歷史畫卷。
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展覽貫徹落實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在對貓兒嶺墓群出土文物進行科學保護與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精心遴選690件(組)出土文物,設置“榆次之源”“戰(zhàn)漢民風”“遺珠重光”三大展覽單元,以創(chuàng)新的展陳方式,讓文物“活起來”,實現(xiàn)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合理利用與傳承發(fā)展。該展覽是迄今為止關于這一重要遺址最為全面、系統(tǒng)的專題展示。
據(jù)悉,展覽將持續(xù)至2026年1月1日,還將舉辦專題講座、互動體驗等活動,推動文物保護成果惠及大眾。
來源:山西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