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無錫5月17日電 (孫權 唐娟)17日,歷時近一年改造升級的無錫市鴻山遺址博物館以全新姿態亮相,以“沉浸式+陳列式”動靜結合的展示模式,結合數字化展陳手段,賦予文物鮮活“生命力”。
當日,無錫高新區(新吳區)在鴻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舉辦開館活動,邀民眾走進博物館,共探吳越文明歷史脈絡。
鴻山遺址博物館煥新開館,“沉浸式+陳列式”動靜結合的展示是亮點。孫權 攝
鴻山遺址博物館是依托鴻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特大型越國貴族墓——邱承墩原址上建設的專題博物館。作為中國長江以南規模最大的遺址類博物館,該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1173件,藏品豐富、器型眾多、系列完整,時代特征與地域特色顯著。
煥新后的鴻山遺址博物館展陳空間由四大板塊構成。其中,“鳳鳴鴻山 星移吳越——鴻山遺址考古與歷史文化陳列”區域,借助數字化手段重磅打造沉浸式體驗。水晶電子沙盤以動態光影,生動勾勒鴻山遺址地理環境變遷;全息投影技術重現歷史場景,帶領觀眾“穿越”回吳越春秋時代。
在鴻山遺址考古與歷史文化陳列區域,觀眾體驗數字化互動設施。孫權 攝
邱承墩戰國貴族墓原址保留遺址原狀,搭配圖文說明,再現考古發掘現場;“陶源瓷本——鴻山越墓孑遺”展區,則圍繞青瓷器和陶器,以數字化方式科普器物材質與加工技術。
走進鴻山遺址博物館,在琉璃釉盤色玲瓏陶球形器展區,觀眾輕點互動觸摸屏,即可通過動畫解鎖出土器物中神話動物形象,探尋圖騰崇拜的歷史淵源;玉飛鳳展區的裸眼3D動畫,更將微雕工藝細節纖毫畢現地呈現在觀眾眼前。
改造升級后的鴻山遺址博物館內景。孫權 攝
此外,館內依托多媒體技術推出超20項互動項目、設置超80個互動點位,空氣成像、透明文物互動屏、AI數字人等前沿技術齊上陣。比如,觀眾能通過多媒體演示,回溯21世紀初基建發現陶瓷器碎片,到2003年—2005年搶救性發掘7座土墩墓,揭開越國貴族墓地神秘面紗的全過程。
鴻山遺址博物館煥新亮相當天,無錫市吳文化遺址和文物保護中心主任逯俊寧與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董靜、安吉古城遺址博物館館長柯安順簽訂博物館共建協議,今后將合力推動吳越文化IP開發、研學旅游線路打造及數字化傳播,構建“文化+科技+旅游”生態圈。
據悉,鴻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占地約7.5平方公里。2010年,該公園被中國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此番鴻山遺址博物館的數字化升級,為遺址類博物館探索“活態”保護與展示,提供了全新樣本。(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