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王貝藝 通訊員 王小曼
如果說博物館日是年度“會考”,那么近年來濟南博物館事業的跨越式發展則是一場持續的“逆襲”。
96座文化燈塔點亮城市
目前,全市已形成“金字塔型”博物館矩陣:截至2025年,全市登記備案博物館已達96家,其中國家三級以上博物館 17家,市博物館新館在鵲華生態區夯實根基,以“涌泉石”為設計語言的建筑體即將成為黃河流域文明地標;大辛莊遺址博物館、齊長城博物館等特色場館陸續籌備開放,讓考古現場變身“沉浸式課堂”。從傳統文物到現代科技,從濟水之南的歷史回響到黃河岸邊的未來之光,每座博物館都是泉城文化的獨特注腳。
文物保護的“濟南解法”
濟南的文物保護正在創造奇跡。通過“文物醫生”的妙手回春,濟南市劉家莊遺址出土青銅器修復項目等多個案例榮獲全省示范獎。每年實施一批可移動文物本體保護修復及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數字化保護項目,從青銅器的鎏金重光到書畫的色彩重生,從數字化保護的3D建模到預防性保護的智能溫控,濟南正用科技守護文明的溫度。
春秋齊叔姬雙耳銅盤
西漢彩繪樂舞雜技陶俑
社教服務的“王炸組合”
年均300場主題展覽、千余場社教活動,讓博物館成為市民的“文化客廳”。今年“五一”,濟南市博物館“五大展覽 + 六大活動” 狂攬2萬打卡人次,“文物集合AR旋轉冰箱貼”沖上社交平臺熱搜,博物文創中心文創銷售額暴漲580%,開創“把文物帶回家”新潮流。到了夜晚,“博物館奇妙夜”接棒登場,大明湖畔的“明?明德”夜展搭配古法香道體驗,讓文化惠民突破“時間結界”,入選全省延時開放典型案例。
跨界融合的“破圈高手”
膠濟鐵路博物館的“百年膠濟”解謎游戲、華熙生物透明質酸博物館的“玻尿酸之旅”研學、山東眼科博物館的“睛彩年年”聯名禮盒……從工業遺產到現代科技,從非遺手作到老電影情懷,30余家特色行業館編織起 “文博 +”生態網,讓文化體驗滲透到生活的每個毛細血管。
這座城市的博物館,正在從歷史的“存儲卡”進化為文明的“加速器”。無論是清晨的研學隊伍,還是夜晚的文化市集,無論是白發老者的駐足沉思,還是孩童眼中的好奇光芒,都在訴說著一個共同的故事:濟南,正用博物館的力量,讓歷史照進現實,讓文明點亮未來!讓我們一起走進博物館,觸摸泉城的心跳,收藏時光的饋贈。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