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老街的歷史脈絡與智能化釀酒車間共處同一時空,游客看到的不僅是一瓶美酒的誕生,更是一個文明體系在堅守本真中的創造性演進。
口子酒業以歷史與技藝傳承為根基,在歷史遺產轉化、技藝進化和產業煥新方面展示多重創新,為酒文化發展提供實踐樣本。
文|王猛
美酒與文化,自古相融相生。
從儀狄釀醴的上古傳說到甲骨文中“酒”字的象形呈現,到“李白斗酒詩百篇”的盛唐雅韻與趙匡胤宴飲間“杯酒釋兵權”的權謀智慧,酒已深深融入華夏文明的肌理。
5月18日,正值第49個世界博物館日,由淮北市人民政府主辦,濉溪縣人民政府、淮北市文化旅游體育局、安徽口子酒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辦的“千年酒韻 大國兼香”濉溪釀酒遺址展示館開館暨酒文化交流研討會啟幕,一幅承載著歷史底蘊與酒脈傳承的文化長卷,在濉溪古城的氤氳酒香中徐徐鋪展。
溯源不可復制的“運河酒都”
“濉溪,這方千年運河文明滋養的醉美圖騰,以瓊漿為魂,以玉露為魄,早已將這里的釀酒技藝融入這口美酒中。” 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在致辭中飽含詩意地盛贊濉溪酒韻。
▎宋書玉
濉溪明清釀酒作坊群遺址坐落于大運河文化帶上的濉溪縣,濉溪古城釀酒歷史悠久,明清時期發展迅猛,清晚期至民國發展到72家酒坊之多,面積合計達37萬平方米。
近年來的系統考古發掘,進一步展現了這片遺址厚重的歷史肌理。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2019年3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啟動濉溪明清釀酒作坊群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已清理面積達3600余平方米,主要集中在龍脊山路與武家巷之間,共分布四個釀酒糟坊,自西向東分別是信源坊、魁源坊、大同聚坊和祥源坊。
遺址發掘過程中共發現有鍋灶5個,水井5口,晾堂3處,發酵池50余處,房址20余處,以及制曲房、店鋪等若干,出土遺物約700余件,包括酒壇、酒杯、酒瓶、酒盞、建筑構件和石碑等,以及百余斤碳化小麥、大麥、高粱等釀酒原料。
濉溪長豐街明清釀酒作坊群遺址是迄今發現全國發掘面積最大的,也是目前全國唯一覆蓋蒸餾釀酒全流程設施的釀酒作坊遺址,較全面地反映了皖北乃至北方蒸餾酒制作工藝,且時代傳承有序、沒有斷層,極為罕見,發現的并排雙蒸餾灶釀酒布局也是全國罕見。
同時,遺址布局、功能分區清晰,坊與坊之間界限分明,分為制曲、發酵、蒸餾、攤晾、儲存、店鋪等區域,是明清時期北方保存較好的釀酒手工業遺存。“前店后坊”的釀酒格局在北方釀酒遺址中也尚屬首次發現,對研究明代至民國時期北方釀酒輕工業發展、推動地方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這份浸潤著歲月沉香的歷史積淀,一經出土便成為社會各界的共同珍視。2021年8月,該遺址獲評第七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24年,又以卓越的歷史價值晉升為安徽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正式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馬勇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馬勇認為,從明清七十二坊的興盛到現代化著名民營企業的傳承創新,這里的故事以考古遺址為證、以非遺技藝為魂,展現了中國釀酒文明的獨特魅力,從三大歷史維度解碼了運河酒都難以復制的文化基因。
從空間維度看:長豐街遺址37萬平方米的釀酒作坊群,以“前店后坊”格局印證了“團城七十二”的民謠記載,其規模堪稱中國古代釀酒工業活化石。
從時間維度看:從順治元年的“鄉飲酒禮”到1949年國營酒廠成立,延續四百余年的品鑒傳統,構建了嚴謹的質量評價體系。
從技藝維度看:遺址出土的鍋灶、水井與原料遺存,與口子窖現存明末清初小壇酒形成時空對話,揭示“窖香、曲香、陳香”三香本源的工藝密碼。
▎陳超
安徽省考古所研究館員、三國魏晉南北朝考古專業委員會委員陳超認為,濉溪釀酒遺址不是一般的酒文化考古,實際上它是一個社會綜合的考古發掘,是城市考古的重要組成部分。
濉溪釀酒遺址,既是千年運河文明的不朽豐碑,也是華夏釀酒技藝的鮮活注腳,它正以獨特的文化魅力,續寫著中國酒文化歷久彌新。
尋“根”大國兼香
在發現的同時,保護也快馬加鞭。2020年,在濉溪縣委、縣政府領導下,口子酒業有序開展濉溪釀酒遺址博物館的保護利用及規劃建設等工作。
2022年,口子酒業積極籌建濉溪釀酒遺址博物館,占地13492.59平方米,總建筑面積9500余平方米,總投資額約1億元,包括遺址展示體驗區、多功能展覽區和考古基地研學區。
場館聚焦濉溪釀酒作坊群考古發掘和遺址展示,圍繞“明清七十二坊”,講述隋唐大運河通濟渠開通、津浦鐵路通車等重大歷史事件背景下濉溪釀酒業的興起、發展、繁榮。
2025年3月,遺址博物館建筑主體及精裝修施工完成。在內部展陳設計與施工逐步完善后,展示館于2025年5月18日正式投入運營。
▎張柏
國家文物局原黨組副書記、常務副局長,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原理事長、中國博物館協會原理事長張柏表示,濉溪釀酒遺址多年以來、及至以后,都值得淮北市、濉溪縣、口子酒業高度重視、高度研究,因為其確確實實對這里具有深刻意義,是這里的“根”,當地需要深挖這條“根”,將其和這里的經濟、社會、文化聯系起來。
▎汪華東
淮北市委書記汪華東在活動中表示,濉溪明清釀酒遺址展示館的建成開館,鮮活再現了黃淮流域白酒生產場所,有力填補了華東地區古代釀酒遺存的空白。
▎徐進
“深感責任重大”,口子酒業董事長、總經理徐進在致辭中表示:“我們鄭重承諾:口子酒業將始終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業內專家和行業協會的指導支持下,以‘守護者、傳承者、創新者’的姿態,切實做好遺址的保護利用與文化傳承。”
他表示,口子窖要做好三件事:守護文化根脈,讓遺址“會說話”,讓文物“活起來”;傳承匠心工藝,堅守與創新并舉,推動品質提升,做大地方品牌;做好融合文章,以酒旅融合、酒文融合為重點,打造國內一流的精品酒文化旅游示范區,更好賦能地方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更好展示中國酒文化的獨特魅力。
以歷史與技藝傳承為根基,以展示館為載體,口子酒業展示了多重創新:
歷史遺產轉化方面:精工建造的濉溪釀酒遺址展示館創新性采用“三維敘事”——地下遺址層、地表歷史層、空中體驗層,將考古現場轉化為沉浸式酒文化體驗圣地。
歷史技藝進化方面:口子窖“非遺工法+微生態研究”的雙軌模式,用現代科技解析老窖池中1600余種微生物的共生機制,實現傳統工藝的精準調控。
產業煥新方面:通過“酒旅融合”生動展現歷史場景,將七十二坊傳說轉化為可品鑒、可體驗的文旅IP,推動區域經濟價值提升。
▎錢文忠
這些努力,印證了復旦大學教授、文化學者錢文忠所言:“就我對口子酒業的了解,這家酒企一直致力于尋找文化之根,將白酒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之根聯系起來。”
▎胡阿祥
六朝博物館館長胡阿祥在參觀后,提出了三點希望:要讓好喝酒、喝好酒的人來參觀時,能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要發揮聯動效應,比如淮北市博物館、柳孜運河遺址、濉溪釀酒遺址展示館、口子窖的新老酒廠四處聯動,美美與共;要開發“美酒是怎么釀成的”的旅游項目,發力工業旅游。
圓桌對話環節,高大倫,四川省考古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孫智彬,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四川省考古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陳劍,安徽省文旅廳考古處處長潘海濤以及口子酒業黨委書記、常務副總經理徐欽祥,圍繞濉溪釀酒遺址的獨特價值進行了深入探討,為遺址的進一步文化挖掘和建設保護,指明了道路。
當老街的歷史脈絡與智能化釀酒車間共處同一時空,游客看到的不僅是一瓶美酒的誕生,更是一個文明體系在堅守本真中的創造性演進。
新地標、新高度
它不只是一座博物館
今年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培育新增長點繁榮文化和旅游消費的若干措施》,為酒業推動酒旅融合發展提供了全新政策思路與實踐指引。
當前,酒業正處于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關鍵期。濉溪釀酒遺址博物館的落成,明清釀酒作坊群遺址考古成果的發布,回應了中國酒業文化戰略的三大命題:
通過文化遺產的活化機制,將歷史遺存轉化為中國酒文化敘事的文化地標和空間載體,創新性構建了酒業文化遺產賦能產業發展的實踐模型;
依托考古學實證研究體系,系統性梳理濉溪作為黃淮名酒帶的歷史文脈,建立起產區價值評估的時空坐標;
打造酒業遺產活化利用與文旅融合發展的創新示范,為產業落實促進消費、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等國家重大戰略提供了實踐樣本。
▎潘震宙
“過去,博物館被視作珍藏歷史的神殿。但在今天,博物館正在成為社會生活的百寶箱。”文化部原副部長、國家博物館首任館長潘震宙表示,今天的博物館不僅是展示文物的場所,還是連接歷史與當下、文化與產業的橋梁,具有賦能產業、連接未來的潛力。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站在這個新的歷史起點,宋書玉也對濉溪和口子酒業提出了更多期待和建議。
傳承方面,建議構建“政府主導、專家領銜、社會參與”的多維度文化遺產保護體系,設立專項基金,支持遺址修繕,技藝傳承,運用數字化技術建立三維文化基因庫;成立酒文化研究院,系統梳理釀酒技藝流變,編纂《濉溪酒典》,開展酒文化遺產系統研討等,讓沉睡的文物在當代煥發新生,使釀酒記憶化作浸潤人心的文化春雨。
品牌方面,深入挖掘品牌文化內涵,講好品牌故事,塑造獨特的品牌形象;打造品牌美學體系,以現代美學結合運河、濉河、溪河、酒器等為靈感設計產品線;加大市場推廣和消費觸達力度,構建“云端酒窖+實體體驗店”的市場矩陣,讓消費者在數字與現實的交融中,感受“杯中日月長”的東方酒道。
文旅方面,創建“產、學、研、協、用”協同創新平臺,打造和開發“科創+文創”的遺址限定款IP產品,打造沉浸式釀酒工坊體驗空間。沿濉溪古河道規劃“酒香十里”生態酒廊,串聯古窖池、酒器博物館、非遺劇場等節點,開發“跟著古詩品美酒”文化旅游線路等,讓美酒承載文化密碼,成為產業升級、產區升級、經濟升級的活力引擎。
這張宏偉藍圖,深刻揭示了酒文化的發展本質:美酒是流動的文明,文明是沉淀的酒香。
從大運河漕運時代“七十二坊通津達淮”盛景,到濉溪釀酒遺址入選世遺預備名錄,這片土地始終在書寫中國酒業的傳奇。濉溪釀酒遺址博物館的開館與考古成果的發布,是酒業發展歷程中的一件喜事。
這份穿越時空的釀造記憶,也將讓中國酒文化在世界舞臺上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