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剛讀完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個人覺得在“陀氏閱讀順序”中,它該排到《罪與罰》和《卡拉馬佐夫兄弟》之后。《群魔》的體量并沒有《卡拉馬佐夫兄弟》那么大,但是難度要更勝一籌。都是陀氏寫的犯罪小說,《罪與罰》重在罰,搶劫殺人的犯罪在小說第一章就已完成。《卡拉馬佐夫兄弟》中是罪,但這是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小說開篇就交代了卡拉馬佐夫父子瘋狂的性格和一個女人引發的尖銳矛盾。這個家庭即將發生犯罪,情節非常清晰,只是在細節問題上還存在懸念。
《群魔》的重點則在罪,誰組織了兇殺,誰卷入兇行脫身不得,受害者真會被殺死嗎?這些懸念在小說的最后才得以揭開。“群魔”是復數,犯罪是團伙犯罪,涉及人數多,人物關系復雜,這些都給閱讀增加了難度。
01魔王是誰
狐貍有洞,飛鳥有窩,群魔也有首領,首領是誰呢?是五人小組的實際領導者,彼得·斯捷潘諾維奇·韋爾霍文斯基,還是他試圖打造的伊萬王子尼古拉·弗謝沃洛多維奇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先梳理一下小說的人物配置。
小說從斯捷潘·特羅菲莫維奇·韋爾霍文斯基講起,這是一位50歲的自由主義者。年輕時曾發表過一些對時局的批評,擔任過大學教師。他心性膽小,此后一直疑神疑鬼,總懷疑當局暗中監視迫害他。20年前,他到女貴族瓦爾瓦拉·彼得羅夫娜·斯塔夫羅金娜家擔任她兒子的尼古拉·弗謝沃洛多維奇家庭教師,那時候尼古拉8歲。8年后,16歲的尼古拉送到彼得堡求學。
瓦爾瓦拉是將軍夫人,和將軍丈夫多年分居,是闊綽的大地主,也是當地社交界首屈一指的貴婦人。她一直維持著和斯捷潘的特殊友誼,這種友情有時候接近愛情,有時候接近恩主和文學清客的陪伴關系。彼此有矛盾、怨恨,也有真誠的依戀和互相扶持。
瓦爾瓦拉一直對斯捷潘的才華和名聲有著不切實際的幻想,斯捷潘也一直依賴著瓦爾瓦拉的經濟供給。
斯捷潘作為一個自由主義學者,有個朋友圈子,小說的敘述者就是這圈子的一位年輕人,這個圈子還有愛打聽消息的傅里葉分子利普金,新加入的大學生沙托夫等。沙托夫的父親是瓦爾瓦拉的農奴,他讀大學時因參與學潮被開除了。沙托夫的妹妹達莎則被瓦爾瓦拉收為養女。
彼得·斯捷潘諾維奇·韋爾霍文斯基是斯捷潘的兒子。不過,父子之間相處甚少。
彼得出生后,就被送到老家由姑姑撫養,斯捷潘負責出撫養費。彼得母親則在他5歲那年過世了。彼得在彼得堡讀大學時,父子倆才見過人生第二面。彼得大學畢業后,卷進了一樁地下傳單的案子,后來又去了瑞士,去了海外,經歷成謎。
瓦爾瓦拉的兒子尼古拉則是另一番成長經歷,他由母親和斯捷潘教導,去彼得堡讀書,畢業后進入了近衛騎兵團。
不過,尼古拉很快偏離了貴族青年的通常道路。在部隊里,他主動挑起了兩場決斗,一死一傷,被貶為列兵,剝奪權利。后來,尼古拉又立了軍功,晉升為軍官并退役。此后,他的生活就陷入一團迷霧中。他和一幫窮困潦倒的小吏、乞討為生的退伍軍人、酒鬼窩在彼得堡貧民區犄角旮旯里,破衣爛衫,不亦樂乎。
在母親的央求下,尼古拉返回過家鄉。他長相俊美,風度翩翩,舉止一派貴族風范。沒多久,他接二連三的惡作劇就破壞了這完美的表相。
俱樂部有位理事加加諾夫,口頭禪是“哼,沒有能牽著我的鼻子走!”在場的尼古拉“冷不丁地伸出兩根手指,狠狠地鉗住了后者的鼻子,并拽著他在大廳里走了兩步。”過后,尼古拉先是幸災樂禍地笑起來,才懊惱地道了歉。
隨后尼古拉去利普京家參加家庭晚會時,又“當著全體賓客的面,環住女主人的腰,俯身吻她的嘴唇,一連深吻了三下,充滿了柔情蜜意。”
再后來,省長向尼古拉了解情況,尼古拉假裝耳語,對方湊近時尼古拉“突然叨住并咬緊了他的耳朵尖。”
一連串惡作劇最后以尼古拉發作震顫性譫妄告終,養好病后,他又離開了幾年。
02莫菲斯特的誘惑
小說的情節是從彼得來信開始,他即將來處理母親留下的田產,這田產一直是父親斯捷潘代為管理,彼得每年收到一千盧布的田地收入。其實,真實的田地產出不足五百盧布,那一千盧布的收入是瓦爾瓦拉支付的,田地上的重要財產小樹林也早被斯捷潘零星變賣出去了,彼得估計也知情。
斯捷潘面臨兩種選擇,他可以把每年多支付給兒子的幾百盧布算作小樹林的銷售收入,清賬自保;他也可以自掏腰包,把八千盧布的小樹林差價補上。斯捷潘當然沒有錢,他指望瓦爾瓦拉掏出這筆錢。
瓦爾瓦拉則給出一個解決方案,讓斯捷潘娶達莎為妻,她給達莎一萬五千盧布作為嫁妝,八千盧布達莎婚后可以立刻給斯捷潘,他用來補上差價,七千盧布達莎留著自用。婚后,瓦爾瓦拉每年會給這對夫妻一千二百盧布的生活費,這筆錢會給到斯捷潘死亡為止。瓦爾瓦拉的遺囑里再給達莎留八千盧布。
瓦爾瓦拉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斯捷潘著想,斯捷潘好賭,財務頻頻告急,生活一塌糊涂,這段婚姻和金錢補助算是一勞永逸地安頓好這位相處20年的友人;另一方面,也是為兒子尼古拉著想。
瓦爾瓦拉收到老朋友普拉斯科維婭的來信,尼古拉在巴黎愛上了她的女兒麗莎,但這對明顯即將走入婚姻殿堂的年輕人卻發生了點波折,最終并未求婚。朋友暗示,這也許與達莎有點關系。瓦爾瓦拉安排達莎嫁給斯捷潘也為兒子尼古拉的婚姻掃除了障礙。
斯捷潘心懷猶豫,但還是打算接受這門婚事。
禮拜天,敘述者、斯捷潘還有達莎的哥哥沙托夫按約定上瓦爾瓦拉家商談婚事。
瓦爾瓦拉·彼得羅夫娜·斯塔夫羅金娜做完禮拜出教堂,“人群中突然擠過來一個稀奇古怪、頭戴紙玫瑰花的女人,撲通跪倒在她面前。”她將這瘦如病鬼,既無圍巾,也無斗篷的女人帶到自己家中。這個跛腳女人是酗酒的列比亞德金大尉的妹妹。從列比亞德金酒后的胡言亂語以及尼古拉通過達莎轉給列比亞德金的錢來看,尼古拉似乎和這位跛腳女人有特別的關系,有人暗中猜測他們締結過秘密婚姻。
瓦爾瓦拉既憤怒又震驚,將列比亞德金大尉帶來調查真相,麗莎和母親普拉斯科維婭也隨之而來。
一片喧嘩中,彼得·斯捷潘諾維奇·韋爾霍文斯基戲劇性出場。
“他說氣話來又急又快,同時又充滿自信、滔滔不絕。別看他神色焦急,但思緒卻鎮定、清晰、完整,這點尤其突出。他的吐字驚人地清楚,字眼像精心挑選地種子一樣紛紛散落,光滑而碩大,總能落到您的心坎里去。”
彼得出場后做了兩件事,他證明尼古拉·弗謝沃洛多維奇不是跛腳女人列比亞德金娜的合法丈夫,他對她的補貼和照顧只是尼古拉的一時好玩和善心,列比亞德金娜則生活在幻覺和妄想中。大尉也當眾認可了這一說法。
另外,彼得當眾宣讀了父親給他的來信,信中斯捷潘抱怨達莎是別人的罪孽,否定了達莎的清白。這徹底破壞了斯捷潘和達莎婚姻的可能性。
彼得的解釋讓瓦爾瓦拉歡欣不已,隨后到場的尼古拉也沒反對這一說法。
事實上,尼古拉確實和列比亞德金娜舉行了秘密婚禮,他們是合法夫妻,彼得就是見證人之一。
彼得隱瞞真相,不過是為了操控人心。
如同引誘浮士德墮落的靡菲斯特一般,彼得也打算誘惑并控制尼古拉。“我真的樂意為您效勞,隨時隨地,任何事情——,明白嗎?”
他派人將列比亞德金兄妹送到河邊小屋居住,暗示可以為尼古拉除去列比亞德金兄妹,讓這樁秘密婚姻永遠成為無人知曉的秘密,也可以為他解決諸如加加諾夫之類的歷史遺留問題。
03為善作惡之一體
尼古拉對彼得的誘惑似乎無動于衷。
彼得離開后,他深夜冒雨拜訪了基里洛夫,處理他和加加諾夫(被牽鼻子的理事之子)的矛盾。他愿意再次道歉,只要對方不再寫侮辱性信件,也可以與對方決斗。他也去見了列比亞德金兄妹,表示“打算于近日,也許就是明后天,將自己的婚姻公之于世。”
但是,他真的徹底拒絕彼得了嗎?
事實上,那雨夜的路上,尼古拉見到了事先在此等待的苦役犯費季卡。費季卡暗示他,只需要一點小小的定金,他可以鏟除列比亞德金兄妹,不必借助彼得之口。第一次,尼古拉堅決拒絕了;第二次,見完列比亞德金兄妹回家的路上,他又見到了死乞白賴的費季卡。最終尼古拉“哈哈大笑起來,從衣兜里掏出皮夾,皮夾里有許多小額鈔票,多達五十盧布,他從一沓里抽出一張扔給了他,-------一張張鈔票紛紛落在爛泥里,”
尼古拉確實公布了他的婚姻,但為時太晚,列比亞德金兄妹已經被費季卡殺了。
尼古拉也和加加諾夫決斗了,彼此都沒有死亡,卻造成了更大的羞辱,“加加諾夫彷佛被人用腳踩扁了。”
尼古拉看不上彼得建立的五人小組,不過他還是出席了一些場合。他看穿彼得的陰謀,“您為何需要沙托夫的血”,“您想用它把你們那一小撮人粘牢”。彼得想把沙托夫打造成組織的告密者,再用殺害沙托夫這共同的罪惡和秘密把組織粘成一個牢固的整體。尼古拉宣稱,“我是不會把沙托夫交給您的。”不過,最終他沒能阻止彼得的獵殺和沙托夫的死亡。
尼古拉是有心為善,卻帶來惡果,還是有心為惡,卻假作善行?或者善惡于他本就沒有意義?
在當年連載被刪掉的第九章里(現在的“補遺”),尼古拉向吉洪神父坦誠了自己的秘密。當年他在彼得堡時,過著很混亂的生活,住著3個住處,和3個人女人同居。3個女人中,一位是夫人,一位是女仆,尼古拉還計劃著讓這對主仆“當著一大幫朋友和那家老爺的面”在他公寓碰面。
在籌劃這次惡作劇的過程中,尼古拉奸污了一個14歲的小姑娘馬特廖莎。小姑娘是尼古拉一處住處的房東之女。這個房東是普通的市民家庭,小女孩“伺候我,幫我收拾圍屏后的床鋪”。有次,尼古拉的一把折疊刀丟了,就和女房東說了。女房東就開始抽女兒,“撲向掃帚,扯下幾根枝條,當著我的面,把孩子抽得遍體鱗傷。”
這個小女孩長相普通,性格安靜,尼古拉注意到她,只是因為她受委屈時的那種隱忍。
之前,女房東誤會她偷了布,打了她一頓,還揪了頭發,那塊布后來被找到,小女孩竟然一句話也不說。這次挨打也是,她挨了鞭子也沒叫,只是默默抽泣。
關鍵的是,女房東撲向掃帚時,尼古拉在自己床上找到了折疊刀,他沒有開口,心里想,“別聲張,讓她挨頓抽。”
尼古拉對受虐有著奇怪的癖好,憤怒之余有著喜悅,伴隨著奇特的自我觀察。女孩的受虐激起了他的獸欲,幾天后,他強奸了女孩。女孩哭泣,沉默,“歸根結底,她大概會以為,是她自己犯下了不可思議的罪行,有了要命的罪過--她‘殺了上帝’”。
再后來,馬特廖莎上吊自殺。尼古拉退了房子離開那兒。
后來的后來,尼古拉對生活極度厭倦,幾近麻木。他想到了比自殺更好的自毀方法:和列比亞德金娜結婚。
婚后,他回了省城,就是牽鼻子、咬耳朵等惡作劇的那次回省城。他苦修過、放蕩過、讀書過、侮辱別人,也遭到了別人的侮辱。然而,他一直沒能擺脫馬特廖莎。
和彼得相比,尼古拉并沒有組織犯罪,然而,這似乎更可怕。他是漫不經心的在犯罪。
尼古拉對這些罪有著深重的罪孽感,這既導致他繼續犯罪麻痹自己,又導致他隨時想著公開罪行毀滅自己;而彼得則將罪轉化為一套宏大的理論,用這套理論毫無愧疚的組織并鼓動他人刺殺、放火,施行一切破壞。
他們誰是魔王呢?
04翻版《父與子》
跟陀氏的其他小說相比,《群魔》是一本灰暗的小說。小說沒有喜劇元素,沒有陰差陽錯造成的搞笑場景,甚至人性的溫情都很少。
愛與極致的幸福緊緊跟隨著死亡。
沙托夫的妻子從海外回來,生下了一個嬰兒,正當沙托夫陷于生命的狂喜時,彼得帶著五人小組將他殺了。他的妻子和嬰兒很快也死了。
斯捷潘臨終前感慨:“生命中的每一分鐘,每一個瞬間都應該被當作福祉---應當,必須!”他渴望上帝的存在,“假使無限偉大被剝奪,人類就會活不下去,就會在絕望中死去。”
可惜,太遲了,他很快死去,他撒下的種子早就結出了果。
正是斯捷潘早年那些批判上帝、推崇理性的自由主義理念塑造了彼得和尼古拉這樣信奉虛無主義的年輕一代。
他的學生尼古拉的冷漠不正是因為相信上帝已死嗎?上帝已死,人類可以為所欲為,人類又因這空虛的自由怨恨已死的上帝。
他的兒子彼得幻想著”眼下,必需一代人或兩代人的墮落,前所未聞、無底線的墮落,好讓人變成卑鄙、怯懦、殘忍、自私的敗類。”他宣稱,“我們要到處放火---我們要散布傳說---那將是史無前例的大動亂----”
陀思妥耶夫斯基寫了一個翻版的《父與子》,顛覆了屠格涅夫筆下糊涂軟弱的父輩和信奉科學的子輩。科學理性沒有讓子輩走上進步革命之路,而是讓他們走向瘋狂、墮落和野蠻。
上帝死后,人類可以成神嗎?并沒有。
基里洛夫以理性的自殺證明上帝死后人類的自由意志,也是徒勞,而且他的遺書還成為彼得遮掩罪行的道具。
灰暗并不是《群魔》閱讀的唯一障礙。
小說懸念的設置太多,有些情節展開得很倉促,人物性格也沒充分展開。比如沙托夫的妻子匆忙回歸,又迅速死去。還有存在感較強的神秘敘述者,到底如何突破視角看到彼得與尼古拉的室內談話呢?
不過,就像一枚硬幣的反面,這些障礙細想來也是小說的魅力之處。
誰會喜歡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呢?
高爾基曾經抱怨陀思妥耶夫斯基“對于自己黑暗、不幸的祖國卻有過不好的影響。”《群魔》也因犯罪題材和灰暗基調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備受冷遇。比如2020年南京女學生李倩月被害,兇手洪嶠殺人的手法正是彼得殺害沙托夫的再現。兇手洪嶠讀過《群魔》嗎?應該沒有。畢竟,犯罪的手法大都也是相似的。事實上,托斯耶夫斯基寫《群魔》,靈感就來自1869年莫斯科發生的涅恰耶夫案件。
自有人類,就有犯罪,陀斯妥耶夫的偉大就在于他照亮了那些罪人內心深處的瘋狂、傲慢和頹唐,也照亮了人們心中的軟弱、自私和絕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