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涼州詞》這首詩當中,最著名的一句莫過于“春風不度玉門關”。有人對此不免有所疑惑,只要是春風,就會帶著暖意從南方一路吹來,為什么暖暖的春風到了玉門關卻偏偏被“卡”住了呢?要想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玉門關和涼州的地理位置。
唐代的涼州又名武威郡,屬于隴右道的范疇,唐代隴右道包括現甘肅省隴山、六盤山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東以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部的地區。唐代的涼州差不多就是現在的甘肅省武威市,地處河西走廊東端。唐代的涼州為天下要沖,是當時西北地區的軍政、經濟、文化中心,是控制三大高原和西域的中心城市,是我國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也是一座邊塞城市。
玉門關位于甘肅省敦煌市西北90千米處,在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的南岸。其北邊是疏勒河故道,與北山相望;南邊是哈拉湖,與祁連山呼應;東南距敦煌市約90千米;往西約150千米就是羅布泊東部邊緣和塔克拉瑪干沙漠。這里處于荒涼的沙漠地帶,到處都是戈壁與沙漠。
玉門關古時屬于涼州地區,是中原地區和西域地區交通的要道,也是古代重要的軍事要塞,漢朝設置河西四郡時,就修建了漢長城和玉門關、陽關等邊防和要塞,關外就是茫茫大漠。此地在地理區域上具有東西交通分界的標志作用,是河西走廊西端重要的要塞。現在的玉門關被稱為小方盤城遺址,城堡平面呈方形,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4米,總面積630多平方米。現存城墻高9.7米,上部寬約3米,墻基最寬處為5米。
在了解了玉門關的地理位置之后,我們對“春風不度玉門關”有了些感性上的認識,這分明就是地形所致。這樣一處位于我國西部、毗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離塔克拉瑪干沙漠不遠、地處戈壁荒漠之中的地方,哪有春天可言?春風到不了也很正常,不過,轉念一想,這個感性認知似乎又不對。因為即便是地球的南北兩極也有季節更替,沙漠戈壁自然也可以有四季輪轉,怎么玉門關就不能有春風呢?王之渙是不是說得太絕對了?
玉門關確實不缺風,尤其是在春天,時不時就會出現一場沙塵暴;不過,《涼州詞》一詩中所說的“春風”并不是人們通常以為的“在春天刮的風”,而是指從東南洋面上吹過來的、溫暖而濕潤的風(暖濕氣流),也就是夏季風,或者說是東南季風。
什么是季風和夏季風?它們對玉門關的氣候具有怎樣的影響呢?季風是由于大陸和海洋的熱力差異導致一年中海陸間大范圍的盛行風向隨季節有規律地變換。夏季,北太平洋高壓勢力大大增強,亞洲大陸上形成印度低壓,太平洋曖濕氣流便沿著北太平洋西部邊緣,以東南風的形式吹到亞洲東南岸,形成東南季風,即夏季風。這些從海上刮來的風攜帶著豐沛的水汽,容易引起降雨,植物受到雨水滋潤后生長茂盛。夏季風在每年4、5月份到達我國南部沿海;6月,到達長江流域;7月,推進到華北和東北;到了9月份,受到冬季風的逼迫,夏季風不得不退回南方。
我國受夏季風影響顯著的地區被劃分為季風區,反之,則為非季風區,兩者大體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為界,這條線以東以南為季風區,以西以北為非季風區。因為玉門關和涼州正好位于這條分界線以西,屬于非季風區,所以,“春風不度玉門關”。
另外,地形對暖濕氣流的西進起到了阻擋作用,使得它們無法到達玉門關。玉門關四周群山環繞,地形復雜。它的西面有帕米爾高原和天山山脈,阻擋了來自大西洋的暖濕氣流;它的南面有青藏高原和祁連山脈,阻擋了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它的東面有六盤山、呂梁山、太行山、秦嶺等,阻擋了來自太平洋的暖濕氣流;它的北面是蒙古高原,完全沒有暖濕氣流。
實際上,王之渙已經在詩中對這種情況給出了解釋,核心原因就是“萬仞山”。正是因為玉門關處于河西走廊西端,周邊又是“萬仞山”,距離海洋很遠,暖濕氣流又受到地形的阻擋,很難影響到這里,最終導致玉門關氣候干燥,降水稀少,形成了比較明顯的大陸性干旱氣候。
(文內配圖均已獲得圖蟲創意授權)
本文節選自《百科知識》2025.5B
點擊上圖,“百科知識知道”大擂臺,有問必答,有答必獎!
將好文“分享”給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