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你能不能別再管我了,
我不配活著,我已經沒救了。
家里有抑郁孩子的父母都知道,
不僅孩子被抑郁折磨,
時刻掙扎在崩潰的邊緣,
就連負責照顧他們的家長也幾乎被逼瘋。
17歲的女兒,
本該享受著人生中最好的年華,
卻把自己關進了陰暗的房間。
去年她被確診“中度抑郁”之后,
就再也沒有走出過家門。
聽著女兒房間傳出的低低哭聲,
我也忍不住哭出來,
但還是壓抑著不敢讓她聽到,
怕給她增加負擔。
自從得知女兒抑郁之后,
我就猶如掉進了萬丈深淵。
看著手中“中度抑郁”的診斷報告,
我心里一陣茫然。
這個詞對我來說十分陌生,
我不明白,我好好的女兒怎么突然就抑郁了?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01
女兒上了高中之后,
情緒一直很不好,
不斷跟我抱怨不想住校,
說是跟同寢室的同學關系很差,
經常覺得很孤獨。
我每次都是勸她好好跟人相處,
安慰她慢慢就好了。
可是后來是她跟我說失眠嚴重,
我才帶她來看的醫生,
結果卻被告知是抑郁。
“你一個小孩子,吃穿不愁,只用上學就行,到底有什么可抑郁的?”
女兒低著頭不說話。
這段時間她總是這樣,
用沉默代替回答。
我又想起以前她常說的“媽媽,我好累”,
當時我以為她就是學習壓力太大了,
也就沒有放在心上,
沒想到卻是生病了。
雖然不理解,
但是對女兒的愧疚還是壓得我喘不過氣來。
孩子爸爸脾氣比較急躁,
他還在旁邊叨叨:
哪那么多事,就是慣出來的毛病,以前條件那么差也沒抑郁,現在的小孩就是玻璃心。
可能是老公的語氣刺激了女兒,
她的情緒開始很不穩定:
“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才相信,我現在就可以死給你看”。
氣得我跟老公大吵一架,
“你是不是真的要逼死她?那我也不活了。”
老公自知理虧,
也不敢再說話,
悻悻地走出了醫院。
回家后我決定辭職,
全心全意照顧女兒,
讓她走出抑郁的困境。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02
從那之后,
我細心地觀察著女兒的情緒,
照顧她的飲食起居。
我開始關注一些家庭教育的文章和視頻,
知道了孩子需要的不是說教,
而是“無條件的愛”。
德國心理分析學家弗洛姆的解釋是:
無條件的愛和接受,是指堅定地愛和接受某個人,而不取決于當時的條件。
簡單解釋就是:不管你做得好不好,不管你什么樣子,我都愛你。
想起以前對女兒的嚴苛要求和做錯事后的指責,
我都會后悔:
有時候明明是一件小事,
干嘛要把她訓一頓?
我下定決心改正以前的錯誤,
無條件愛她,鼓勵她戰勝抑郁。
”寶貝,出來吃點水果吧“
大多數時間她是不理我的,
偶爾會嫌我煩,
我就會自覺把水果端到她的房間,
放在桌子上還囑咐她一定要記得吃;
我每天準時提醒女兒吃藥,
后來發現她忘了幾次后,
就堅持盯著她把藥吃完;
晚上還想拉她出去散步,
可是她每次都十分不情愿,
堅決不肯去;
我聽說抑郁的人需要多吃富含營養的食物,
避免過度攝入刺激性食物。
所以我每次就變著花樣給她做吃的,
但是她總是吃一點就飽;
我聽說抑郁的人需要保持充足的睡眠,
就每天晚上十點按時提醒女兒早點睡覺,
可是她根本不聽;
我聽說抑郁的人需要多曬太陽,
就每天上午去她的房間把她的窗簾打開,
讓陽光曬進來,
可是她總是躲在被窩不肯出來;
我經常都鼓勵女兒:
”抑郁并不可怕,
你一定可以戰勝它,
加油,你是最棒的“。
但是女兒聽了之后總是無動于衷,
還會情緒暴躁地讓我出去。
更恐怖的是,
女兒開始了自傷行為,
胳膊上的一道道劃痕讓我心驚膽戰的,
總怕她突然想不開。
我趕緊帶她去醫院復查,
結果被診斷書上的”重度抑郁“四個大字砸懵了。
不到一年的時間,
經過我無微不至的照顧,
女兒的抑郁不僅沒有好轉,
反而加重了?
我不知所措,
孩子爸爸還火上澆油:
“你不讓我管,現在可好,你把孩子照顧地更嚴重了。”
女兒知道后,
她好像沒有絲毫意外,
只是平靜地跟我說:
”媽,別再管我了,放過我也放過你自己吧,我已經沒救了。“
看到現在死氣沉沉的女兒,
再想到小的時候那個活潑可愛的她,
我怎么可能放棄。
03
我知道憑我的能力,
已經不足以幫助女兒,
所以決定尋求專業機構的幫助。
等我見到了心理療愈的專家老師才知道,
原來我之前對女兒所做的一切都是錯的。
老師告訴我:
抑郁的孩子需要的不是愛,也不是鼓勵,
而是理解和接納。
《走出抑郁》的作者理查德·康納指出,
抑郁癥的癥狀令患者痛苦無力,非常人所能忍受,但阻礙抑郁癥康復的最大障礙在于疾病對個人所認知的世界產生的影響。
抑郁癥改變了患者看待世界的方式,改變了患者的思維方式,患者自己創造了一個悲觀無望的世界,并畫地為牢。
抑郁的核心機制之一,
就是持續性的自我批判。
抑郁的人往往是對自己不滿,
覺得自己不夠好,
我為女兒付出的一切愛和關心,
甚至專門辭職照顧她,
對她來說都是莫大的壓力;
而我之前常常鼓勵她的話
"你一定可以""加油""你很棒”,
不僅沒用,
反而會讓她更加無力,更煩躁。
她明明什么都不想做了,
已經對生活失去信心了,
我還一直要求她去做一些她不想做的事,
我還說她很棒,
在孩子看來,這不是睜眼說瞎話嗎?
如果把人比作一輛車,
抑郁就是發動機出了問題,
努力就是往油箱里加油,
不把發動機修好,加油又有何用?
抑郁的人不需要無微不至的照顧,
尤其不需要過往照顧者對她的掌控式的照顧,
也不需要被安排怎么才能好起來的治療計劃。
孩子抑郁的根源,
往往就是這種掌控式的照顧,
讓她沒有對自己生活的勝任感,
她的情緒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覺得自己的生活沒有意義,
然后就什么都不想做了,
對現在的生活已經徹底失望。
如果她已經抑郁了還是被操控,
又怎么可能好起來呢?
03
專家老師的話讓我無地自容,
通過溝通學習,
我終于知道了以后到底應該如何做。
PART.01
理解情緒,停止“愛的噪音”
把“要不要吃水果”“該吃飯了”等
這種日常問候調成靜音模式。
改為在房門掛上手寫便簽:
餐桌上有你最愛吃的草莓;
冰箱里有你最愛喝的酸奶。
PART.02
用傾聽代替指責
傾聽是最好的治療。
當孩子再說“我好累”的時候,
不要再說“你天天躺著,有什么可累的?跟我出去散散步“,
而是傾聽她內心真正的感受:
無論是面對人群時的恐懼,
還是獨處時的胡思亂想,
都會讓她感到無比煎熬。
PART.03
一起繪制“情緒溫度計”
約定好1-10分別代表的心情,比如:
1分代表抑郁煩躁,2分代表低落,3分代表平靜……
當孩子說出自己的心情數字,
就知道她需要的是空間還是擁抱,
這種默契比千言萬語都管用。
還可以用不同的顏色和符號
標記出她每天的心情變化。
通過“心情圖”,
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情緒波動,
學會如何識別并預防抑郁情緒的發作。
PART.04
經營夫妻關系,打造“家庭情緒穩定器”
夫妻同盟優先于親子同盟:
在孩子面前展現
“互相尊重、共同解決問題”的相處模式,
例如:“爸爸和媽媽有不同意見,但我們會一起商量”。
穩定的夫妻關系
能讓孩子感受到“世界是安全的”。
避免“喪偶式教育”,
父親的參與對孩子的情緒健康尤為重要。
經《發展心理學》研究發現,
父親若能主動承擔育兒責任,
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會提升50%。
PART.05
活出“生命的熱氣”,為孩子點亮心燈
教育的本質,不是管束,而是影響。
父母要發展自己的興趣和社交圈:
當父母專注于熱愛的事物(如讀書、運動)時,
會自然散發“生命力”,
這種狀態會像陽光一樣感染孩子。
抑郁的孩子常覺得“活著沒意義”,
而父母對生活的熱情能無聲地傳遞“值得體驗”的信念。
分享人生故事:
和孩子聊聊自己的成長經歷(如青春期的迷茫、職場的挑戰),
讓孩子看到“人生是動態的,困境可以跨越”,
打破他們“被困住”的思維定式。
PART.06
不要急于求成,相信相信的力量
《蘇菲的選擇》作者威廉·斯泰隆回顧抑郁癥發作的歲月,寫道:“對那些正在遭受這個病魔摧殘的人,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一定得有人讓他們知道——不,是得讓他們相信——等到疾病走完它所有該走的程序,他們也就渡過了難關。”
抑郁癥的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分為三個階段:急性期、鞏固期和維持期。
即使得到緩解,
也十分容易復發,
所以家長要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
堅持做“成長型父母”,
陪伴孩子走出抑郁的困境,
并堅信孩子一定會闖過去。
帶著這樣的信念,
我和孩子爸爸認真溝通了一次,
我們都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
并決定統一戰線,
按照老師的建議,
積極治愈自己的同時,
幫助女兒走出黑暗。
當我們倆的關系越來越好,
家庭氛圍變得幸福穩定的時候,
女兒也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沒有了我的嘮叨,
她反而愿意走出房間,
主動跟我們說話,
傾訴她今天的心情。
慢慢的,
她還主動要求跟我們一起下樓散步。
當我再一次發信息給她:
“我和你爸去附近農家樂吃飯、爬山,飯給你放到廚房了,吃的時候熱一下”。
她竟然給我回復信息:我也要去。
我和她爸爸相視一笑,
我們知道,
女兒心里的陰霾已經開始散去。
就這樣調整了半年,
女兒決定重回學校復讀一年,
參加明年的高考,
并提前選定了目標大學,
決定為之努力。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活成“光的源泉”。
抑郁的孩子如同身處暗房,
而父母不需要成為“拯救者”,
只需成為“點燃蠟燭的人”
——當父母自己的內心有光,
孩子會本能地向光生長。
孩子不會聽你怎么說,
只會看你怎么做。
你走路的姿態,
就是他未來人生的路標。
愿每個父母都能在自我成長的路上,
為孩子鋪就一條通向希望的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