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河北農民勞作時發現了一座古墓,可專家進入古墓后卻吃了一驚,墓中竟然擺了一桌酒席,仿佛賓主剛剛盡歡而散。
這年3月,張家口宣化區河子西鄉下八里村農民老楊澆地時,發現水流到一個地方就漏下去了,一直灌不滿。
這個發現讓老楊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暗自思討:“莫非地底下有蹊蹺?”
發現問題后,他立即停止了灌溉,將這一發現上報給了村里的有關領導,并由村里聯系到了文物部門。
別看這里的村民世代與土地打交道,全村巴拉一圈也找不出幾個文化人,但是在考古方面,當地人的覺悟卻普遍較高。
因為在二十多年前,當地就發現了好幾座大型古墓,其中一座還是遼末監察御史張世卿的墓葬。
專家通過翻閱史料發現,張家在遼末的時候,可是當地的名門大戶,并由此猜測,張世卿的墓葬附近,必然還有更多張家的古墓。
只不過,由于當時的大環境不是太好,再加上技術方面的種種限制,專家對已經發現的古墓進行搶救發掘后,沒有繼續在周邊進行探查發掘。
但從此之后,當地村民心里面就多了一根弦,在從事土地作業的時候非常謹慎,一旦發現情況就立即上報,生怕一不小心毀了歷史留下來的寶貴遺產。
文物部門接到報告后不敢怠慢,立馬組織工作隊趕赴下八里村進行實地考察。
專家原本還想著,能夠發現一座古墓就沒白跑,誰知經過一番探查后,竟然在這一片地方發現了10座古墓。
更讓專家驚喜的是,其中大部分古墓都還保存完整,并沒有發現盜掘的痕跡。
這個發現也意味著,考古專家在此次搶救發掘中,必然收獲滿滿,能夠發掘大量完整的高價值文物,對考古、歷史、文化等研究都很有補益。
然而,在專家進行搶救發掘的過程中,有一座古墓卻格外引人注目。
專家打開這座古墓的時候就驚喜不已,內部修建得富麗堂皇,一看就是遼金時期富貴人家的墓葬,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墓內壁畫盡顯遼金時期的繪畫特點,造型生動、色彩鮮艷,不僅保存完整,而且題材廣泛,極具欣賞和研究價值。
墓主的棺槨很有特色,上面用漢文和梵文寫滿了經文,形狀像個木箱子,一看就是信奉佛教之人。
但更讓專家驚喜,或者說是震驚的,還是墓室內的一桌酒席。
在墓主棺槨的前面擺著一張桌子,桌子上面杯盤羅列,除了遼金時期的碗、盤、瓶子之外,還有漆筷、雁足燈等物件。
碗、盤里擺放著梨、葡萄、栗子等干鮮水果,梨和葡萄早已腐爛干癟,但栗子卻依然富有光澤。
一只瓶子里殘留著少量的紅色液體,專家湊近聞了聞,發現還有淡淡的香氣。
后來經過技術鑒定,瓶子里面的紅色液體竟然是葡萄酒。
這桌酒席當時給人的感覺,就好像是賓主剛剛經歷看一番酣暢淋漓的酒席,之后就各自盡歡離去,從而留下的場景一樣。
后來專家根據墓志銘確定了墓主的身份,這是遼代張文藻夫婦的合葬墓。
張文藻是張世卿的祖輩,出身貴族,年輕時高大威猛、嗜酒如命,是個典型的遼國莽漢。
可是30歲時,他突然性情大變,篤信佛法、遠離酒色,與妻子賈氏勤儉持家,廣積善緣。
到46歲病逝時,他已經為后世子孫積攢了不菲的家業,使張家一度成了當地的名門大戶。
不過,有一件事,至今都困擾著考古專家,想不通墓主究竟為什么要這么做。
在以往的考古發掘中,打開墓室這個環節往往是比較困難的,甚至很多時候還需要上機械設備,但是專家打開這座墓室的時候卻很輕松。
因為在發掘的時候,有人在墓門上面的門簪上,發現一把銹跡斑斑的鑰匙。
專家正是用這把鑰匙打開了墓門,輕松順利地進入了墓室之內,這種情況在考古發掘中還是第一次遇見。
所以,有人根據種種跡象猜測,心思通透的張文藻,知道自己的墓葬早晚會被人發現,與其被人損毀,不如留一把鑰匙、備一桌酒席,不至于后來的光顧者費那么大的勁。
張文藻此舉,多少有點收買人心,讓光顧者手下留情的味道。
盡管這個說法被考古專家給推翻了,但是對墓室外面留鑰匙這種情況,卻找不到合理的解釋,至今還是個未解的謎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