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當代詩人、享有“詩歌王子”美譽的陳昂,在助理陪同下抵達三亞。此次前來,是應三亞市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局邀請,出席“三亞市旅游服務質量提升年工作推進會議”,旨在為三亞旅游文化發展貢獻獨特的智慧與力量。
剛下飛機,陳昂便被熱情的出租車司機認出。司機當場朗誦了陳昂那首紅遍大江南北的詩歌:“漫天飛雪的日子/一定要約喜歡的人/出來走走......一不小心就手牽手/走到了白頭”,激動之情溢于言表,隨后與陳昂合影留念,這一溫馨瞬間,充分展現了陳昂的詩歌在大眾心中的廣泛影響力。
漫步于三亞灣畔,陳昂被當地的椰風海韻與淳樸民風深深觸動。在東岸濕地公園,棉鳧依水而棲的靜謐畫面,激發了他“貝頁經卷”的禪意想象;椰夢長廊的婆娑樹影,則在他筆下幻化為“青銅編鐘”,海風拂過,仿佛奏響千年古曲。在三亞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氛圍雙重滋養下,陳昂詩興大發,即興創作詩歌《三亞手記》。
“一萬次潮汐翻開貝頁經卷,東岸濕地公園的棉鳧?,依水而眠,椰夢長廊兩側的椰子樹,宛如商周時期的青銅編鐘,海風走街串巷,敲著悠閑的古曲,鳳凰島的黃昏,飛出一條紅色的海豚,三亞灣銀燭高照,大東海熱鬧非凡,三亞人骨子里的淡泊與愜意,是人間難覓的山水景觀,詩人把詩寫在三亞,留與后來人,撿拾不盡的詩意與浪漫”。
該詩創作完成后發布于頂端新聞,僅半個小時瀏覽量就突破10000,眾多網友紛紛點贊、轉發。大家被陳昂獨特的視角、靈動的筆觸和豐富的想象力所折服,《三亞手記》的迅速走紅,讓更多人通過詩歌領略到了三亞的獨特魅力。
《三亞手記》以靈動的意象編織出一幅流動的三亞風情畫卷,在古典與現代的交織中完成了對海濱城市的精神寫生。詩人將象征佛教文化的“貝頁經卷”與代表上古禮樂文明的“青銅編鐘”融入現代海濱景觀,創造出時空折疊的魔幻效果。擬人化的潮汐與隱喻化的椰林,賦予自然現象宗教儀式感與文明回響,使三亞日常風景擁有史詩般的厚重。
《三亞手記》構建了獨特的色彩交響。棉鳧的素白、銀燭的熾烈、青銅的幽綠、海豚的赤紅,在“黃昏”暖金底色中形成復調共鳴。“紅色海豚”這一超現實意象打破常規,暗示三亞瑰麗夜色,色彩修辭學暗合印象派繪畫光影處理,帶來視覺通感。
《三亞手記》全詩以“東岸濕地—椰夢長廊—鳳凰島—三亞灣—大東海”展開空間敘事,構建城市地理詩學。各大地標不僅是地理坐標,更成為文化符號轉喻。棉鳧象征生態和諧,編鐘指向文化記憶,銀燭暗喻人間煙火,最終將自然景觀升華為“骨子里的淡泊”,實現從物象到心象的哲學轉換,展現出超越時空的審美價值。
據悉,當代詩人陳昂的詩歌作品在網絡上擁有超高人氣,其中抖音話題“陳昂詩歌”的瀏覽量2614萬次,快手話題“陳昂詩歌”的瀏覽量3491萬次。其代表作《洪荒》《半蟬》《曾幾何時》《漫天飛雪的日子》《我把生活忙成了春天》等不僅在國內廣為流傳,更被翻譯成英、法、俄、意、日、德等十余種版本。此外,陳昂還先后參與了中央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機智過人》等欄目的錄制,以詩人的獨特視角,為觀眾帶來別樣的文化體驗與思考。
在文旅詩歌創作領域,陳昂佳作頻出。《藍色的廬山》以新穎視角重構廬山意象,《車過安源》借旅途串聯歷史人文,《青天河風貌》勾勒山水畫卷。而其“紅荷濕地四部曲”——《微湖濕地的癡囈》《微湖濕地的風情》《荷葉深處是思鄉》《微湖十四行》更是別具匠心,從濕地風情到思鄉情懷,全方位展現濕地生態之美與紅荷品格,不僅是詩意佳作,更成為文旅宣傳的靚麗名片,令無數讀者心生向往。
陳昂助理向記者透露,此次陳昂老師來三亞,懷揣著以詩歌賦能文旅的愿望。他希望通過細膩的筆觸與獨特的詩意視角,深度挖掘三亞旅游的文化內核,以詩歌創作厚植三亞旅游的文化底蘊,賦予這座海濱城市更豐盈的精神內涵。陳昂老師計劃為三亞的每一處景區量身打造專屬詩歌,用靈動的文字勾勒景區特色、傳遞文化魅力。詩歌完成后將結集成冊,面向全國出版發行,以詩歌為媒,讓三亞的自然風光與人文風情走進更多人的視野,助力三亞文旅品牌實現更廣泛、更深遠的傳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