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而
"男生身高不到170就是三級殘F"——這句話在網絡上流傳已久,看似只是一句玩笑,卻暴露了一個令人不安的社會現實:我們正在用殘疾作為貶低他人的工具,而這種行為背后,是對整個殘疾人群體深深的歧視。
根據我國《殘疾人分級標準》,"三級殘疾"指的是存在明顯功能障礙,但能部分或大部分自理生活的人群。而身高與殘疾分級毫無關聯,一個健全的170cm男性與"殘F"二字根本不沾邊。將身高不足與殘疾劃等號,首先就是一種概念混淆。
更值得思考的是,為什么人們會選擇"殘F"這個詞來羞辱他人?
因為在很多人的潛意識里,殘疾被視為一種缺陷、一種不幸、甚至一種恥辱。用"像殘疾人一樣"來貶低健全人,反映的正是對殘疾人群體的負面刻板印象。
殘疾污名化并非憑空產生。長期以來,客觀環境對殘疾人存在一些不友好的因素,導致殘疾人難以參與公共生活,學習交流就業婚戀等困難重重。媒體中殘疾人形象單一,要么是勵志典型,要么是需要憐憫的對象。
這些導致很多人習慣將健全視為默認狀態,而殘疾則是需要克服的異常。當170cm被稱作"殘F"時,反映的正是這種將"非標準"等同于"缺陷"的思維模式。
也許說者無心,但這類"玩笑"對殘疾人造成的傷害是實實在在的。它強化了"殘疾=不好"的刻板印象,讓殘疾人感到自己被當作貶低他人的工具,加深了社會對殘疾的污名化,使殘疾人更難獲得平等尊重。
當一個社會習慣用殘疾作為羞辱用語時("瞎了嗎?""瘸了嗎?""腦殘"),實際上是在告訴殘疾人:你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缺陷。這種語言環境對殘疾人的心理傷害不容忽視。
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多方努力:
作為個人,要警惕日常語言中的殘疾歧視,避免使用"殘廢""腦殘"等詞匯,遇到身高羞辱或其他身體羞辱時,指出其中的歧視邏輯,主動了解殘疾人面臨的真實困境,而非停留在刻板印象。而媒體也應避免將殘疾作為負面隱喻,多元化呈現殘疾人形象。加強殘疾平等意識培養,努力消除偏見。
真正的文明社會,不在于有多少高樓大廈,而在于如何對待其中的弱勢群體。當我們用"殘F"來開玩笑時,暴露的不僅是語言粗俗,更是一種文明程度的欠缺。
殘疾只是人類多樣性的一種表現形式。一個170cm的健全男性與"殘F"毫無關系,而真正的殘疾,是這個社會仍然存在的歧視性思維。
也許有人說我這樣“斤斤計較”是“小題大做”,一句玩笑話而已,有什么問題?
可仔細想想,一個個帶有侮辱性的小玩笑,一個個對歧視的放任,終會導致更多侮辱和歧視的泛濫,也會扭曲新一代人群的認知和價值觀。為了彰顯自己的“幽默感”,為了給自己洗白,而把責任歸咎于別人的“計較”,這本質就是“自私”的行為!
改變從語言開始,但不止于語言。只有當我們將殘疾人真正視為平等的權利主體,而非憐憫對象或負面隱喻時,類似"三級殘F"這樣的說法才會徹底消失。這不僅是保護殘疾人尊嚴的需要,也是我們所有人獲得免于身體羞辱自由的必經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