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2日,大阪·關西世博會開幕。這是繼1970年大阪世博會和2005年愛知世博會后,日本第三次舉辦綜合性世界博覽會,主題為:構建未來社會,想象明日生活。Designing Future Society for Our Lives——
世博園區位于大阪市西側的“夢洲”人工島上,緊鄰大阪灣,周圍很開闊。4月14日早上8點半,我乘坐地鐵趕到世博園區東門,距離上午9點開園還有半個小時,入口處已經聚集著大量游客開始排隊。
這是大阪世博會正式開園的第二天。昨天,正值開園之際,忽逢狂風驟雨。今天,陽光燦爛,秩序井然。上午9點半,經過嚴格的安檢,出示電子門票后,我終于進入世博園內。
走進世博園東大門,迎面便是巨型的木制環狀廊道,被稱為“大屋根”。這座回廊將日本傳統的木構工藝融入當代建筑,周長兩公里,高約十二米。從高空中俯瞰,宛如一條紐帶,連接著不同區域的展館,乃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結構建筑。
世博園以靜謐森林區為中心,周圍環繞著賦能生活展區、連接生活展區、拯救生命展區。經過十二個小時,我轉了一大圈兒,參觀二十多個展館。
1.美國館—埃及館
穿過大屋根的下方,進入賦能生活展區,美國館矗立于最顯眼的地方。這里排隊的人非常多,分為日語和英語兩隊,我等待十五分鐘才進入館內,跟隨人流穿行于不同的展廳之中,感受自由、歡樂、現代和科技感十足的美國社會。
離開美國館,一直向西行,來到連接生活展區,走進不需要排隊的聯合館A和聯合館B,都是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的小國家。隨后,排隊參觀了埃及館和塞爾維亞館。
2.比利時館—意大利館
轉眼之間,已經中午,不知不覺穿過園區,來到西門內側區域。在廣場的舞臺上,正在進行擊鼓表演,烘托出熱烈喜慶的氣氛。在旁邊的小舞臺上,還可以體驗陀螺游戲。
坐在大屋根下,休息了一會兒,來到西南邊的拯救生命展區,排隊參觀比利時館和意大利館。在比利時館內,通過立體的雕塑和絢麗的多媒體,詮釋對人類生命和健康的深度理解;在意大利館內,陳列著大量珍貴的文物,包括達芬奇留下的幾份手稿。
3.馬耳他館—巴林館
在拯救生命展區,我繼續向南邊走,這里的荷蘭館和英國館都需要提前預約。于是,我順著噴泉廣場向東,來到東南邊的賦能生活展區,排隊參觀了馬耳他館和巴林館。
正值中午,陽光強烈,世博園區的游客數量也達到最高峰,參觀任何一個展館都必須排很長的隊。本以為馬耳他館和巴林館等小館可以快一點兒,沒想到也需要排十幾分鐘的隊,進入參觀不到十分鐘就結束了!參觀半天下來,到處人頭攢動,我感到很疲憊。
4.中國館—科威特館
下午三點,突然看到中國館,我的精神立馬振作起來了!在中華書簡風格的展館前,五星紅旗迎風飄揚,讓人感到非常親切。排隊半個小時,終于進入館內,在展廳內轉了兩圈兒,仔仔細細地觀看每一件展品,感受古代中國到現代中國的發展變化。
離開中國館,我參觀了對面的國際組織館和聯合國館。此時,天氣驟變,刮起大風。隨后,冒著凜冽的寒風,又排隊半個小時,參觀中國館旁邊的科威特館,領略中東土豪國家的大手筆。
5.夜幕降臨,漫步世博園區
下午五點半,走出科威特館,外面竟然下起雨了!乘坐電梯登臨東南角的大屋根,疾風驟雨令人無法站立,不得不很快從上面下來,跑到旁邊的餐廳內躲雨。雨越下越大,游人紛紛散去,剛才熱鬧的景象瞬間消失。
晚上六點半,雨逐漸停息,我也吃飽喝足,抓緊時間繼續參觀展館。夜幕降臨,燈光亮起,把世博園區點綴得流光溢彩,各個國家館的建筑也變得嫵媚動人。接下來的兩個小時里,我在園區內漫無目的地溜達,先后參觀土庫曼斯坦館、奧地利館、阿曼蘇丹館、波蘭館、秘魯館、菲律賓館等。
晚上九點半,從東門離開世博園區,結束此次世博會之旅。2010年,上海舉辦世博會時,我便開始關注世博會,卻一直沒有機會身臨其境。本次大阪世博會是我第一次走進綜合性的世界博覽會,充分感受到世博會的魅力,參觀一個接一個的國家館,五洲四海,匯聚于此。從1851年,到2025年,一切始于世博會!
奧地利館
土庫曼斯坦館
阿曼蘇丹館
波蘭館
秘魯館
菲律賓館
點擊下方,觀看相關圖文——
我是申威隆,陜西師范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的“非優秀”畢業生,著名的90后“陜西文博一哥”,被領導和同事們稱為“申局”。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關中拍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