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后,天氣逐漸變熱,外賣騎手楊永順將電動車停在白銀市工人文化宮樹蔭下,此刻被接連的催單提示和投訴壓得喘不過氣的楊永順,鼓起勇氣走進了9樓的職工心理健康指導中心。
四十分鐘后,當楊永順走出心理咨詢室時,手機依然在響,但緊握車把的手已不再顫抖。沙盤上重現(xiàn)的送餐路線、生物反饋儀里平緩的心率曲線,讓這個終日穿梭街巷的騎手,第一次看清了情緒擁堵的“紅燈區(qū)”。
這樣的轉變時刻,每天都在白銀市總工會構建的心理健康服務網(wǎng)絡里發(fā)生。作為全省率先探索職工心理服務體系的地級市,白銀市以“工”字品牌為引領,通過體系化建設、專業(yè)化服務、網(wǎng)絡化覆蓋,為全市職工筑起堅實的心理健康防線,讓新時代“楓橋經(jīng)驗”在職工心理健康服務領域煥發(fā)出嶄新活力。
三級服務網(wǎng)絡:讓心靈驛站觸手可及
走進673平方米的職工心理健康指導中心,智能心理測評系統(tǒng)實時分析職工心理狀態(tài),沙盤游戲室里擺放著微縮模型,情緒宣泄室的智能互動設備正引導職工釋放壓力。
2021年10月,白銀市總工會在市工人文化宮9樓建成白銀市職工心理健康指導中心,這個投資230萬元打造的“職工心靈港灣”,分設個體咨詢室、心理沙盤室、放松減壓室、情緒宣泄室、心理團輔室等多個功能室。依托這個中心,白銀市各級工會逐步開展職工心理健康工作,促進職工心理健康服務科學、規(guī)范、有序發(fā)展。
近年來,白銀市總工會依托“1”個市級職工心理健康中心,搭建起全市職工心理綜合服務一體化信息平臺。同時,縣區(qū)總工會參照市級標準及運營模式,建成“5”個縣(區(qū))級職工心理服務工作室,為職工群眾提供心理科普、咨詢、治療等服務。此外,建立“N”個基層職工心理服務站點(心靈驛站)。依托現(xiàn)有陣地資源,建成富有工會特色、符合實際需要的職工心理服務站點,廣泛覆蓋各類單位,有效打通職工心理健康服務“最后一米”。
專業(yè)團隊護航:從“心”出發(fā)解難題
連續(xù)幾個月,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張曉麗的日程表總是排得滿滿當當。作為白銀市總工會外聘專家,她不僅要負責市級中心的個案咨詢,還要帶隊開展“四進”服務。在白銀有色集團的心理健康講座現(xiàn)場,這位被工友們親切地稱為“知心大姐”的專家,用礦山故事解讀壓力管理技巧,200多名礦工在笑聲中掌握了心理調適方法。
像張曉麗這樣的心理咨詢師只是白銀市總工會心理服務團隊中的一個。近幾年,白銀市總工會聯(lián)合白銀市心理健康協(xié)會,聘任22名心理健康專家、招募88名心理志愿者,充實心理健康專家人才庫,確保服務團隊的專業(yè)性和權威性。組建職工心理健康宣講團,深入機關、企業(yè)、學校、社區(qū)等場所,舉辦心理健康公益講座153場次。
“下一步,我們將把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作為貫徹落實新時代‘楓橋經(jīng)驗’的重要工作,在豐富服務方式、注重服務效能上持續(xù)發(fā)力,通過線上線下聯(lián)動為職工群眾提供普惠性、高品質、多角度、一站式立體服務,為職工的心理健康筑牢有效防線。”白銀市總工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品牌效應顯現(xiàn):從職工福祉到社會和諧
在白銀市總工會不斷探索下,“1+5+N”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正不斷完善,白銀市的職工心理健康服務不斷結出碩果:據(jù)了解,自白銀市職工心理健康指導中心成立以來,已累計開展個性化心理咨詢1300余人次,團體輔導活動、沙盤體驗、心理減壓沙龍累計180余場次,覆蓋職工群眾9050余人,讓心理健康真正“觸手可及”。
當心理咨詢室溫暖的燈光照亮無數(shù)職工的心靈角落,當沙盤游戲里的微縮世界搭建起理解與溝通的橋梁,白銀市總工會用創(chuàng)新實踐證明:新時代的工會工作,既要當好職工權益的守護者,更要成為幸福生活的設計師。白銀市總工會的探索,不僅為職工心理健康服務提供了“白銀方案”,更體現(xiàn)了工會組織在推進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中的獨特價值。隨著“工”字品牌持續(xù)擦亮,白銀職工的美好生活圖景正在增添更多“心”的色彩。
(甘肅工人報記者 茹佳佳)
來源:中工網(wǎ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