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2025年5月9日,白銀市居民高某送丈夫徐某登上前往非洲的航班,一天后高某刷短視頻時收到一條冒充徐某的消息,高某誤以為對方是徐某并沒有懷疑對方。對方稱非洲信號不好,想讓高某幫忙問問公司“張主任”是否已辦好人身安全保障合同,于是高某添加了對方發送的“張主任”聯系方式。“張主任”稱完成合同需先行墊付49800元,等合同交到“徐某”手里后公司會將這筆錢報銷。高某通過電話聯系徐某,但始終無法接通,又在短視頻平臺向“徐某”核實該消息,對方確認一收到合同就會轉賬,但跨境到賬需要6小時。隨后高某向“張主任”轉賬30000元,在轉剩余的19800元時高某接到徐某的電話,徐某稱沒有這件事,讓高某立即報案,高某意識到被騙,共計被騙30000元。
防范提示:收到自稱單位領導、老師或者朋友等熟人通過微信、QQ、抖音、快手等社交軟件發來的借錢、匯款信息,務必在轉賬前通過電話或者視頻等方式多方核實對方身份,確認是否為本人,切忌直接轉賬,以免上當受騙。如對方以“不方便通話”、“情況緊急”、“條件不便”等種種理由予以回避,則應當提高警惕,切勿礙于人情而盲目相信對方,未經核實切勿向對方轉賬。
案例二
2025年5月7日,白銀市居民康某在家中接到一境外電話,對方自稱是某平臺客服并稱康某開通了會員功能,如不關閉每月將收取800元的會員費用。康某信以為真并按照對方的指示下載了一款軟件,注冊登錄后和對方進行屏幕共享,并打開各手機銀行軟件關閉免密支付功能,期間還進行了輸入密碼和人臉識別的操作,最后對方稱將開始關閉會員功能,手機會黑屏2分鐘請勿觸碰。不久后康某收到了銀行轉賬短信,此時康某意識到自己被騙,遂到公安機關報案,共計被騙35000元。
防范提示:如果接到自稱客服的電話,一定要通過官方平臺核實對方的身份,切勿輕易交換聯系方式添加好友。不要輕易相信以“解除扣款合約、退還理賠”等名義為由的轉賬匯款要求。不要輕易點擊下載來歷不明的網站鏈接和帶有屏幕共享的軟件,不要和陌生人開啟“屏幕共享”功能。因工作需要開啟“屏幕共享”功能時,切勿操作支付類、銀行類APP,切勿進行輸入密碼、解鎖、個人信息驗證等安全操作,還要記得及時退出“屏幕共享”。
每周警情:2025年5月5日至11日,全市共發生電信網絡詐騙案件23起,網絡交友類詐騙8起,冒充客服類詐騙6起,刷單返利類詐騙5起,虛假投資理財類詐騙2起,貸款辦卡類詐騙1起,冒充熟人類詐騙1起。
警方提醒:廣大人民群眾在轉賬匯款時,一定要提高警惕、加強辨識,不輕信、不貪心、重核實。如被騙,請及時撥打110或96110反詐專線報警。
★來源:白銀公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