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定均,這個名字在中國軍事史上響當當。
他是那種典型的戰場悍將,能打硬仗,也能出奇制勝。
而在1946年的中原突圍戰中,他帶著七千人,硬是在三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下,殺出了一條血路。
這一仗,打得敵人膽寒,也讓自己成為傳奇。
為什么那么難?
當時的中原,形勢極端不利。
國共談判破裂,蔣介石調集重兵圍剿。
中原解放區的部隊要想全身而退,必須有人斷后。
而這個任務,落到了皮定均的第一旅頭上。
換句話說,他們得用血肉之軀擋住敵人,給大部隊爭取時間。
這不是一般的阻擊戰,而是一場九死一生的生死較量。
怎么打?
皮定均不是坐以待斃的人。
他知道,自己手上只有七千人,而對手卻是幾十萬大軍,硬拼是沒可能的。
于是,他決定用計。
他讓部隊分批次埋伏在山間,讓一小隊騎兵拖著樹枝,在山林中制造煙塵,迷惑敵人。
敵人以為這里還有大部隊,不敢貿然進攻。
就這樣,皮旅硬是拖住了敵人好幾天,給主力部隊爭取到了突圍的時間。
等到敵人反應過來,皮定均已經帶著部隊開始轉移。
這一路,他們邊打邊撤,穿過鄂豫皖三省,歷經二十多次戰斗,最終殺出了重圍。
這不僅僅是一次成功的軍事行動,更是一場意志的較量。
他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皮旅下轄三個團,每個團長都是硬漢。
第一團的王誠漢,湖北紅安人,后來成為開國少將。
他在西北戰場上打得馬家軍丟盔棄甲,連彭德懷都夸他“后生可畏”。
第二團的鐘發生,江西瑞金人,參加過孟良崮戰役,后來在山西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
雖然他不是那種名聲大噪的將領,但一步一個腳印,最終成為共和國少將。
第三團的曹玉清,湖南人,經歷了長征、抗戰、解放戰爭,甚至連抗美援朝都沒缺席。
這樣的人,簡直是戰火中淬煉出來的鋼鐵戰士。
后來的故事
皮定均因為這場戰役,成為家喻戶曉的“虎將”。1955年,本來定的是少將軍銜,但毛主席一句話:“不要忘了中原突圍,定均有功。”于是,他直接晉升為中將。
至于那幾個團長,也都走上了各自的軍旅之路。
王誠漢后來成為上將,鐘發生成為少將,曹玉清也是少將。
這些人,都是戰爭年代的血與火中錘煉出來的英雄。
有人說,歷史就是由一場場戰爭和那些在戰爭中拼殺的人組成的。
但其實,戰爭只是表象,真正決定勝負的是人的意志。
皮定均和他的第一旅,做到了別人不敢想的事。
他們用生命證明,哪怕敵人再強大,只要有智慧、有勇氣,總能找到一條出路。
有人說,戰爭遠去了,英雄的故事也該被遺忘。
但事實是,真正的英雄,從來不會被遺忘。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并非時政社會類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