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殲-10CE在南亞上空大展身手之后,類似“殲-35E準備交付”的消息不絕于耳。而隨著消息越來越逼真,“Defence Securit Yasia”網站也梳理了整個傳聞的過程后,大家驚訝地發現,這事還真不完全是空穴來風。
越看越真?外媒稱巴基斯坦明年接收殲-35E,開啟量產即出口時代?
▲“Defence Securit Yasia”網站說的還真像那么回事
2024年夏,也就是在殲-10CE暫停交付后不久,巴基斯坦媒體開始發布,有關“巴基斯坦空軍采購40架殲-35E”的消息,這在當時引起了轟動,被視為中航工業出口的重大轉變。不久后,進一步傳出了,巴基斯坦飛行員已經前往中國接受培訓的消息。CNN也報道稱,巴基斯坦正著手采購L-15,以滿足殲-35E的訓練需求。當年底,巴基斯坦空軍正式提到,“殲-35A很快會成為巴基斯坦空軍的一部分”。今年4月,隨著巴基斯坦空軍參謀長扎希爾·巴巴爾訪問中國,采購40架殲-35E再次成為輿論焦點。
越看越真?外媒稱巴基斯坦明年接收殲-35E,開啟量產即出口時代?
▲另一個有志于殲-35E的國家阿聯酋,早早就買了L-15
最后,“Defence Securit Yasia”網站聲稱從巴基斯坦空軍得到消息,“中航工業同意將交付殲-35E的時間提前半年,也就是從2026年底調整到2026年初”。整個流程看下來有鼻子有眼,幾個關鍵轉折點也都符合戰斗機交易慣例,并且有相應佐證,確實不是憑空捏造。但要是說殲-35E從2026年就開始出口,未免也太快了。從2021年首飛,到2026年只間隔不到五年時間,想完成包括新發動機在內的所有測試,是非常有難度的。況且國內本身也對殲-35有裝備需求,新機型剛量產就同時供應自用和出口,在中航工業歷史上還真沒發生過。
越看越真?外媒稱巴基斯坦明年接收殲-35E,開啟量產即出口時代?
▲殲-35畢竟首飛時間比較晚
不過,美國航空工業其實是干過這種事的。1974年,F-16順利完成首飛,并在四年后交付美國空軍使用,同時按照之前與北約四國的協議,對外供應F-16,最終造就全系列生產近5000架,其中美國自己只裝備不到一半的經典故事。而F-16之所以能有這么快的發展速度,并違反當時美國限制先進裝備出口的原則,是因為有重型F-15“珠玉在前”。而現在殲-35面臨很相似的情況——重型殲-20量產多日,不僅規模不俗,也意味著殲-35發展難度顯著降低。
越看越真?外媒稱巴基斯坦明年接收殲-35E,開啟量產即出口時代?
▲殲-20的規模就是戰斗力
更重要的是,殲-50現在也在密集試飛,節奏與殲-35部分重合——這就好比F-16試飛期間,F-35也完成首飛。在這種情況下,殲-35的國內服役規模注定是有限的,外貿市場才是主要市場。事實上,F-16在2005年就停止對美軍交付,后續生產包括轉移生產線,都是為了滿足出口訂單。換句話說,如果參考殲-10的技術路線,殲-35肯定不可能在2026年就交付巴基斯坦,但要是國內想借鑒F-16的發展理念,主要針對國際市場,那么盡快交付巴基斯坦是有價值的。
越看越真?外媒稱巴基斯坦明年接收殲-35E,開啟量產即出口時代?
▲F-16的服役生涯確實堪稱經典
但發動機確實是個問題,理論上殲-35幾乎所有技術都能參照殲-20,唯獨發動機不行——后者用了兩臺大推,而前者用了兩臺中推,尺寸差距太大,這和殲-20和殲-10同時搭載大推,只是數量不同是不一樣的。此外,哪怕是殲-20的大推技術成熟,也不能代表同代中推成熟,畢竟發動機終究需要大量實裝測試。此外,由于四代戰機全部使用大推,導致中航工業在中推領域的積累嚴重不足,能不能在2026年,為殲-35提供成熟的動力,現在還不好說。
越看越真?外媒稱巴基斯坦明年接收殲-35E,開啟量產即出口時代?
▲在殲-35即將服役的情況下,殲-10C的勝利有點晚
相比之下,福建艦急需殲-35上艦,都不是太大的問題了。畢竟早期電磁彈射系統不成熟,需要高度成熟的殲-15T進行測試,用剛交付的殲-35反而存在技術風險。等到國產電磁彈射技術穩定,才是殲-35甚至殲-50上艦的時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