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武陵腹地,清江奔涌。北緯30°的生態秘境,激蕩著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潮聲。
作為湖北西進渝入川的咽喉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恩施州近年來聚焦彰顯“土、硒、茶、涼、綠”五大優勢,力推“兩山”實踐創新示范區建設成勢見效。2024年,全州地區生產總值達1661億元,同比增長5.8%,生態高顏值持續轉化為發展高質量。
世界硒都的金字招牌下,恩施硒茶、硒土豆、硒藥材、硒蔬菜等特色產業拔節生長,硒產業成為恩施州首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奇絕山水間,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建設蹄疾步穩,生態旅游康養、智慧旅游加速發展,世界地質公園恩施大峽谷景區引入華中首個人形機器人導游、騰龍洞全息光影秀等新業態頻登熱搜;當生態稟賦邂逅匠心雕琢,宣恩仙山貢水火爆出圈,夜游經濟激活“山區小城”的獨特魅力,文旅IP熱度持續攀升。
當綠色底蘊碰撞工業革新,立訊精密等龍頭企業扎根本土,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清潔能源等產業集群強勢崛起,“含綠量”與“含新量”的雙向奔赴,見證著傳統農業大州的工業破局。
四月芳菲,湖北日報傳媒集團支點雜志社報道組深入恩施州走訪調研,分別從硒產業破壁之路、世界級旅游目的地跨越之問、綠色工業轉型之策、山水景城一體共生之道切入,敬請關注。
硒產業集群的雛形初現,突破性發展仍任重道遠。
今年“五一”期間,恩施德源硒材料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迎來了一批特殊的訪客——來自重慶等地的百余位游客專程探訪公司硒片生產線。
在德源公司硒展廳內,參觀者將展示中心圍得水泄不通,透過生產車間展示窗口和實物產品,深入了解硒元素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科技轉化之路。
“這款粉末是我們的明星產品,每克硒蛋白的提純需要經過多道工藝。”公司副總裁張斌彬手持自主研發的硒蛋白樣品向游客介紹,硒元素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被譽為“生命的火種”“心臟的守護神”。
假期剛過,一輛輛滿載富硒產品的冷鏈車組成車隊,已啟程發往北京、大慶等20余個城市。據張斌彬透露,隨著大健康產業風口到來,公司產品受到市場青睞。去年公司產值超過1億元。
恩施德源公司專注于恩施硒都特色有機硒資源開發與應用,是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湖北省上市后備“金種子”企業。
武陵深山處,恩施州得山川之利,享物華天寶,硒資源廣泛分布在全州8個縣市,是全國硒資源主要富集地,有著世界硒都的美譽——擁有“世界唯一探明的獨立硒礦床”“全球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和“超聚硒植物堇葉碎米薺”三大世界級資源。
硒資源激活硒產業。數據顯示,目前恩施州硒產業綜合總產值超過1100億元,成為全州首個千億級產業集群,覆蓋硒農業、硒工業及硒服務業三大領域。
4月21日至25日,湖北日報傳媒集團支點雜志社報道組前往恩施州,深入探尋當地硒產業不斷壯大的密碼。
01
歷經500多次測試
攻克硒蛋白活性轉化難題
恩施硒產業的發展與利用,起步較早。1984年,恩施州開始初步謀劃。1987年,湖北省第二地質大隊在恩施市新塘鄉魚塘壩探明了世界上最大的富集程度最高的獨立硒礦床。
1988年,恩施成立硒資源開發利用領導小組,正式拉開硒產業發展的序幕。
植物在自然生長過程中吸收無機硒轉化形成的有機硒,通常更容易被人和動物身體吸收利用,且安全性更高。如何將無機硒轉化為易被人體吸收的有機硒,一直困擾著科研人員。直到科研人員找到了堇葉碎米薺(俗稱“野油菜”)。
恩施州農科院高級農藝師朱云芬告訴支點財經記者,堇葉碎米薺從野生到規模化種植,再到提取硒蛋白,該院用10余年破解“野轉家”難題。
早在2005年,恩施州農科院組建硒資源研究與開發利用團隊,開始踏上硒的研究之路。剛開始幾年,團隊走遍恩施漁塘壩一帶,對100多種原生植物和微生物進行了觀察、取樣和分析。經過反復比較和實驗分析,最終發現了當地硒含量最高的植物。研究結果顯示,每公斤堇葉碎米薺有機硒含量高達8000毫克,遠超其他植物。
朱云芬回憶,由于當時缺乏相應設備,僅硒含量檢測實驗這一項,團隊花了兩年多時間才初見成效。2009年,硒研究團隊成功實現了堇葉碎米薺的野生轉家種栽培,并在國內首創了堇葉碎米薺一年二季無土栽培和人工補硒栽培技術,深入挖掘有限資源的開發潛能。2011年9月,第十四屆國際人與動物微量元素大會授予恩施世界硒都稱號,恩施硒產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4月25日,支點財經記者來到恩施德源公司二坡堇葉碎米薺種質資源保護與創新示范基地,看到了大棚里開著白色小花朵的堇葉碎米薺。
基地主管唐濤介紹,今年4月份基地已收割一輪,部分大棚里正在補栽第二季。堇葉碎米薺從育苗至成熟直至生長轉化為可以作為硒蛋白的高有機硒原料,生長周期長達8至9個月。
唐濤告訴記者,作為植物高有機硒原料的堇葉碎米薺,其種植生產成本是特色經濟果蔬的10倍以上。
張斌彬介紹,公司核心科研團隊經過5年多研發,歷經500多次測試,收集數據近萬條,攻克了硒蛋白活性轉化等多項難題。通過技術轉化和產業延伸,公司硒蛋白、硒多糖、硒肽等核心技術在功能食品、營養膳食、特醫食品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目前1公斤硒蛋白的市場價值在5000元以上,與經濟價值較高的特色高山蔬菜相比,價值是后者的數十倍。”張斌彬說。
去年10月,恩施德源公司培育的超聚硒專利菌株完成全省首個太空涉硒育種試驗。與傳統育種技術相比,太空育種最大的優勢在于空間誘變材料的變異率高、育種周期縮短。太空涉硒育種試驗,顯著提升堇葉碎米薺的聚硒效率,助力硒產業跑出新賽道。
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0年期間,恩施州硒產業總產值從381.91億元躍升至634.71億元。2023年,恩施州硒產業綜合產值達到935.16億元,富硒茶葉、綠色食品等產業更是成功入選湖北省重點產業集群。2024年,恩施州硒產業突破千億大關,邁上發展新臺階。
恩施德源公司生產車間(支點財經記者 袁陽平 攝)
02
打入海外市場
硒產品業態呈現多樣化
早在2015年,恩施德源公司與恩施州結緣,攜手恩施州農業科學院,開啟了堇葉碎米薺種質資源研究、“野轉家”規模化及富有機硒標準化種植的研究。
如今,恩施德源公司在國際上首創植物源高有機硒技術體系,攻克基于特征硒氨基酸形態的硒蛋白硒多肽高效綠色制備技術、蛋白水解酶選擇及復合定向酶解技術、不同分子量硒多肽分離提純與過程控制關鍵技術。
“公司基于硒材料形態過程控制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國內市場占有率持續達到50%以上。”張斌彬說。
目前,恩施德源公司已建成集育種育苗、新品雜交、品種測試、種源儲備為一體的種質資源種植示范綜合性基地,在全國布局近300個銷售機構、2000家店面,并計劃打造“恩施富硒農特產品生活超市”,目標是成為“中國最大的富硒產品集成平臺”。
無獨有偶。在恩施,曾在外企工作的中硒健康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硒集團)創始人田宗仁,將硒產品銷往了海外市場。
該公司是如何開拓市場的呢?田宗仁告訴支點財經記者,公司通過“產業鏈+研究院+人才+基金+孵化平臺+展會”的商業模式,拓展國際市場。目前,該公司生產的硒多寶等系列產品,已打入日韓等海外市場,受到消費者青睞。
恩施德源、中硒集團是恩施州硒產業異軍突起的縮影。
近年來,恩施州以“硒+X”戰略為核心,構建了“1+8+N”品牌體系,“1”即確立一個以硒為引領的全區域、全品類、全產業鏈的州域公用品牌“恩施硒物”,“8”即圍繞“茶、煙、菜、藥、果、畜、糧、蜂”8大農業主導產業打造區域公用品牌,“N”即企業產品品牌,推動縣市差異化發展。
硒資源向高附加值產品轉化。2020年1月,恩施硒圣植物科技有限公司獲得全國首張富有機硒產品認證證書,開啟了恩施州富有機硒產品認證先河。
2022年9月,恩施德源公司以堇葉碎米薺為原料,升級硒研發技術,從硒蛋白中經萃取、酶切工藝獲得消化率和吸收率更高的硒萃、硒肽。
2023年3月,湖北硒莊王食品有限公司拿到恩施州首家食品營養強化劑硒蛋白食品生產許可證,硒蛋白食品生產有了“身份證”。
去年1月,全國首個堇葉碎米薺種質資源保護與創新示范基地在恩施市龍鳳鎮掛牌成立,為硒產業發展、產業結構優化提供現實樣本。
硒產品的業態豐富多樣。富硒食品的研發瞄準寵物營養健康。恩施德源公司就研制出了首款植物有機硒富硒貓糧。
“公司研發的富硒貓糧已通過富硒技術認證,將進入專業寵物產品連鎖店、商超等渠道。”張斌彬表示,“寵物食品市場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通過恩施特色富硒資源和產業化平臺優勢,也能將硒研究擴展到更為細分的領域,提升全行業的水平。”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森林生態學科帶頭人劉世榮看來,綜合考慮自然資源條件和資金、市場、技術等因素,恩施應優化產業布局,擁有超聚硒植物堇葉碎米薺、超聚硒酵母、特色聚硒植物青錢柳等適宜不同產品開發需求的品種,構建富硒多元生態產品供給體系。
恩施德源公司堇葉碎米薺種質基地(支點財經記者 袁陽平 攝)
03
從資源優勢到發展勝勢
恩施借硒博會搭建產業升級橋梁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恩施舉辦的世界硒都(恩施)硒產品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硒博會),成為全國“富硒區”的盛會。
目前,全國共有10大富硒區域。除恩施外,還有陜西安康、江西宜春、江西贛州、廣西貴港、貴州開陽、湖南桃源等地是富硒區域。安徽、海南、廣東、四川、甘肅等局部地區也發現了零星的富硒土壤。
“全國大多數富硒區都來參會了,恩施州硒資源開發得到市場的認可。”一位參展商人士稱,恩施州在全國硒產業行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迅速提升。
據了解,去年10月舉辦的硒博會,現場銷售的硒產品近2000萬元,現場采購對接達成意向訂單300余個。同時,展會期間有近10萬人線上購買,線上銷售成交額近700萬元。
恩施州硒資源開發相關人士介紹,恩施硒博會探索展會市場化,實現了“三個轉變”:一是舉辦主體由政府主導轉變為市場主導、政府支持;二是參展主體由以生產商為主轉變為生產商和經銷商同臺唱戲;三是展會活動由線下為主轉變為線上線下共同發力。
作為全國硒產業發展的主要地區,恩施州以綠色驅動激活硒產業發展內生動力,走以質取勝之路。
如何將這一富硒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發展勝勢?硒博會上,恩施州向院士取經。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武表示,恩施要多舉措推動硒產業多元化發展,要通過區域合作和資源共享,推動硒產業鏈的延伸和完善,共同打造硒產業生態圈。要通過打造具有影響力的硒產品品牌,提升硒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增強市場競爭力。
“要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激發恩施的硒資源優勢,促進硒產業集聚發展,特別是要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引領作用,推動硒產業的多元化發展。”李培武院士如是說。
富硒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自上而下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5個部委聯合印發的《“十四五”支持革命老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推進鄉村振興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支持恩施州發展富硒產業。
2022年,湖北省發改委出臺《恩施州大產業發展規劃(2022—2035年)》,省發改委、省地質局出臺《湖北省富硒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均明確提出支持恩施州富硒產業發展,加強政策扶持,發展壯大世界硒都。
恩施州硒產業依托“世界硒都·硒博匯”展館,建立國際硒產品交易中心,成為全球硒資源配置樞紐。
2024年10月18日,恩施,第九屆硒博會,客商在了解富硒產品。(新華社 宋文 攝)
04
全國富硒區競逐加劇
恩施硒產業鏈短板尚存
從全國富硒區看,恩施州發展硒產業的區域挑戰壓力不小。
隨著富硒概念升溫,陜西安康、江西宜春、江西贛州、廣西貴港等地加速布局硒產業,恩施州面臨富硒區產業競爭的擠壓。
以陜西安康為例,該市把富硒產業作為“立市之業”,始終以打造“中國硒谷”為戰略目標,在科技創新平臺、硒農業基地建設、硒食品加工以及硒產業品牌建設方面正取得越來越大的競爭優勢。
在江西豐城,該市深度開發富硒特色產品,努力構建富硒品牌突出、龍頭企業帶動明顯、服務體系健全、三產融合發展的產業格局,力圖打造國際知名“富硒康養之谷”。
恩施州硒資源保護與開發中心相關人士指出,盡管恩施州硒產業已形成千億產業集群,科研與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但全產業鏈發展仍面臨諸多問題。
恩施州硒產業加工規模與集聚效應不足問題凸顯。據統計,全州現有涉硒加工企業762家,但規模以上企業僅272家,占比不足四成,企業規模普遍偏小。部分企業設備更新滯后,自動化、智能化加工生產線覆蓋率低,在富硒農產品加工領域尤為突出,難以實現規模化生產與高品質市場供給的有效匹配。
與此同時,產業園區集聚效應亟待提升。當前園區功能定位以初級農產品加工為主,規上企業入駐率及產值貢獻率雙低,上下游產業協同聯動不足,制約了產業集群化發展能級的提升。
目前,產業以茶葉、畜禽、糧油等初級加工產品為主,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硒保健食品、日化用品等功能產品占比偏低,市場競爭力不足,產業結構亟待優化。同時,精深加工技術水平有限,產品同質化問題突出。以堇葉碎米薺為例,因相關國家標準未將其納入硒蛋白原料范圍,制約了精深加工及標準化生產。
恩施州硒產業支撐體系尚存短板。科技創新層面,企業與科研機構、高校合作緊密度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多數科研成果難以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市場拓展方面,企業過度依賴傳統線下渠道,電商、新媒體等新興營銷手段應用不足,品牌全國化推廣步伐較慢。
張斌彬告訴支點財經記者,公司已參與硒蛋白標準的制定。在他看來,雖然恩施硒資源優勢顯著,但硒產業的技術轉化率有待提升。未來公司將聚焦“硒+文旅”融合,推動硒產品向高端化、國際化領域掘金。
此外,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緊密度不高。富硒農產品受自然條件、種植技術及價格波動影響,存在品種混雜、產量質量不穩等供應端難題;物流配送體系短板明顯,偏遠山區配送時效低、成本高,制約產品流通效率,推高企業運營成本。
05
基金賦能
培育世界級硒產業集群
在今年恩施州工業經濟工作會上,恩施州提出將不斷培育硒產品精深加工、生物醫藥等根植性產業。要以“用”為導向,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和科技成果轉化力度。要加大龍頭企業招引、本土企業和規上企業培育力度。
恩施州科技局相關人士表示,恩施州將做足“硒+”文章,構建硒產業生態圈,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培育一批硒科技企業,轉化應用一批硒科技成果。
上述接受記者采訪的人士表示,在“硒+大健康”方面,聯合醫療機構開展硒與慢性病防治研究,開發個性化補硒方案。在“硒+數字經濟”方面,搭建硒產業大數據平臺,實現從種植到消費的全鏈條追溯;在“硒+金融”方面,設立硒產業基金,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科技孵化與園區建設。
恩施州產投公司董事長吳賢勇告訴支點財經記者,目前恩施搭建了“政府投資引導基金、母基金、子基金”三級基金架構,設立10億元規模的引導基金,引導基金參股設立清江產業投資(母)基金,母基金參股設立富硒產業、生物醫藥等子基金,同時正在爭取長江產業投資集團、長江成長資本、省引導基金等來恩施發展。
同時,恩施州堅持以“兩山”理論為引領,融入湖北省“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戰略。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升級為核心、綠色發展為底色,聚焦硒產品精深加工,推進硒蛋白產業化進程,優化產業結構,做大標準化基地。打造富硒品牌,豐富硒產品體系,做好硒科研協同,定期舉辦硒產品交易會。加強硒產業與大健康產業、旅游產業融合,構筑全國硒產業高地。
恩施州硒產業的千億規模僅是起點。未來,恩施州在硒資源可持續利用、技術創新、品牌全球化等方面實現突破,其2035年達到2500億元的目標并非遙不可及。屆時,將是世界硒業看中國,中國硒業看恩施。
編輯丨胡馨月
編審丨劉定文
新浪微博|@支點財經
地址|湖北·武漢·楚天傳媒大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