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大國崛起只能靠稀土、航母和芯片?
這個女人本來是個下崗女工,沒文化、沒背景,可她卻靠一把塑料叉子,輕而易舉就撬動了美國快餐巨頭的供應鏈。
明明一個產品的利潤只有0.0008元,她偏偏能將其做到年產值2個億,占據全球市場的半壁江山。
不僅如此,它還將塑料制品做到了極致,精度誤差只在0.01毫米以內,甚至還研發出了可降解材料,滿足全球的環保需求。
她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從下崗女工到“叉子女王”
1990年代末,江桂蘭的生活被一紙下崗通知砸得粉碎。
臺州一家塑料廠倒閉,她人到中年,沒學歷、沒背景,家里還有孩子要養。換成別人,可能會怨天尤人,但江桂蘭不認命。
臺州人骨子里的浙商血脈讓她決定搏一把,她東拼西湊,借遍親友,湊了點錢開始創業,做起了塑料制品生意。
可是創業哪有那么容易?臺州塑料廠多如牛毛,光是其他企業的產品買家都看不過來,江桂蘭這個初出茅廬的小廠,根本沒人光顧。
客戶不理她,訂單接不到,那她就自己跑市場。一張地圖、一本郵政黃頁,成了她闖天下的“武器”。她拖著行李箱,一個人跑遍北京、上海、廣州,挨家挨戶敲門推銷。
廣交會上,她一個小廠主連門都進不去,可為了能得到一個展示的機會,她就硬是提前三天到會場,圍著日用品區,從第一家攤位問到第125家。
2004年,江桂蘭等來了人生轉機。
肯德基拋來一份大單,但條件苛刻得像“魔鬼試煉”:產品必須通過美國FDA的59項驗廠標準,任何一項不達標就出局。
那會兒,江桂蘭的富嶺塑膠只是個小廠,設備簡陋,技術也不成熟。
擺在她面前的,是花300萬貸款重建工廠的巨大風險。
300萬,對她來說可是一筆天文數字,稍有不慎就可能傾家蕩產。
但江桂蘭沒退縮,她咬牙簽下貸款,把全部身家壓上去,帶著工人沒日沒夜地改生產線、調設備。
第一次驗廠沒通過,她急得睡不著覺,硬是求來七天整改時間,帶著團隊連軸轉,最后終于達標了。
肯德基的訂單到手,富嶺塑膠的名字也登上了臺州海關2004年外貿出口榜首,把一堆大廠甩在身后。
從下崗女工到“叉子女王”,江桂蘭用一根塑料叉子,撬開了通往全球市場的大門。
塑料叉子背后的中國制造密碼
其實江桂蘭的故事不是個例,而是中國制造的一個縮影。
她的塑料叉子,看似簡單,背后卻是中國中小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中摸爬滾打的寫照。
為什么一根叉子能讓肯德基這樣的巨頭點頭?答案藏在中國制造的三大“絕活”里。
第一是成本控制,中國企業能把生產成本壓到極低,卻依然保證質量。
江桂蘭的叉子,單價低到幾厘錢,但每一根都結實耐用,符合國際標準。
這靠的是中國完善的供應鏈和規模化生產,因為在臺州就有無數小廠,原材料、模具、物流一應俱全,成本自然低到讓老外望塵莫及。
至于第二個原因,那一定就是工藝技術了。
別看塑料叉子不起眼,生產時對模具精度、材料配比要求極高。
江桂蘭為了通過FDA認證,反復調整生產線,甚至請專家優化配方。而這種對細節的死磕,在中國小商品產業里比比皆是。
除了對質量和技術的追求以外,江桂蘭最優秀的特點就是應變能力強。
她從不滿足于做代工,早在很多人死磕國內市場的時候,她已經把目光投向海外,在美國、墨西哥、印尼建廠,直接做本地化生產。
2018年美國揮舞關稅大棒,很多外貿企業叫苦不迭,富嶺塑膠卻穩如泰山,因為江桂蘭20年前就布好了“全球網”。
哪里有需求,她就把工廠開到哪里,關稅再高也攔不住。
但如果說姜桂蘭的叉子是中國制造的個人傳奇,那么浙江義烏就是小商品的“全球總部”。
小商品的全球樞紐
義烏國際商貿城,面積64萬平方米,相當于90個足球場,里面擠滿了7萬多個攤位,賣的東西從針線到圣誕樹,應有盡有。
2023年,義烏進出口總值達到5660.5億元,全球80%的節日禮品都從這里發貨。
有人說,“義烏停擺,全球不過圣誕節”,這話一點不夸張。
而義烏的神奇還不止于此,這里有個“義烏指數”,被戲稱為“神秘的東方力量”。
2016年美國大選,媒體都說希拉里勝算大,但義烏老板發現特朗普的旗幟訂單遠超對手,果不其然,特朗普贏了。
世界杯期間,球迷吵得不可開交,義烏老板卻能靠球衣訂單猜出冠軍。這是因為義烏的每筆訂單都是一組數據,匯成“晴雨表”,精準反映了全球市場需求。
除此以外義烏還是個“世界村”,雞鳴山社區住了來自70多個國家的居民,街上隨處可見中東烤肉、印度咖喱、土耳其布丁。
外國采購商來了義烏,不僅能一站式買齊節日禮品,還能吃到家鄉味道。
況且如今義烏的小商品,早已不只是“便宜貨”。
許多商家都已經從代工轉向原創設計,開發出可降解吸管、創意打火機,甚至針對南半球市場的短袖節日禮品。
而在面對貿易壁壘的時候,義烏的企業們也學姜桂蘭,深耕東盟、拉美、中東歐市場,通過跨境電商、海外倉,把“中國制造”送到全球每個角落。
事實上,小商品和高科技并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
沒有這些小商品打下的市場基礎,就沒有巨型工廠的穩定產能,沒有外貿帶來的資金積累,就沒有芯片、航母的研發底氣。
姜桂蘭的叉子、義烏的吸管,看似微不足道,實際上卻讓“中國制造”這幾個字成了全球產業鏈的“毛細血管”,只要有它們在,那我們的生活和經濟,一定會越來越好。
信息來源:
百科:江桂蘭、臺州富嶺塑膠有限公司
北晚在線《國外節日禮物進入訂購旺季,義烏商家拓展全球市場》
環球時報熱點《產品出海→品牌出海 “風浪”中的義烏如何破局?》
每日經濟新聞《“世界超市”義烏,如何穿越關稅風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