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季雨)家人們!最近被《藏海傳》狠狠拿捏了!鄭曉龍的金字招牌加上肖戰的超高人氣,這劇從預熱開始就賺足了全網眼球!5月19日,現代快報記者挖到個超有趣的冷知識——此前預告里出現的欽天監觀天象的“神器”簡儀,它的原件竟然就藏在南京紫金山天文臺!這波“夢幻聯動”,簡直讓歷史迷和劇迷DNA都動了。
早在《藏海傳》開播前,就有眼尖的網友發現,劇中觀星象的道具和紫金山天文臺的鎮館之寶長得超像。現代快報記者專門向天文臺工作人員求證,好家伙,劇組這次真是下了血本,復刻的道具就是照著簡儀1:1還原的!
說起簡儀,那可是中國古代科技界的“超級巨星”,它的創造者是元代天才天文學家郭守敬,數學、水利樣樣精通,但最牛的成就還得是在天文學領域。他一口氣發明了十六件天文儀器,其中最出圈的就是簡儀。在元代以前,中國觀測天體坐標的主要儀器是渾儀,隨著對天文認識的不斷加深,渾儀結構越來越復雜,使用時有很多天區被遮蔽,影響觀測效果。郭守敬于是對渾儀加以簡化而創制了簡儀。簡儀是13世紀世界上最杰出的天文測量儀器,它的發明不但擴大了觀測范圍和提高了觀測效率,也使讀數精度大大提高。
簡儀的設計精巧得讓人拍案叫絕!它就像個精密的“天文測量小分隊”,五個部分分工明確:赤道經緯儀專門測量天體的“經緯度”,地平經緯儀負責計算天體的方位和高度,候極儀和赤道經緯儀組隊校準方向、測算北極星,正方案負責測定方向,底座穩穩撐住全場,還能檢查儀器是否水平。更絕的是,簡儀上的赤道裝置是世界上最早的赤道儀雛形,比丹麥天文學家第谷的發明早了300多年;降低摩擦的機械結構,直接啟發了后來的滾柱軸承,比達?芬奇的設計還早200多年。
利用簡儀和其他儀器,郭守敬取得了一系列天文成果:定出了準確的冬至時刻,再推算出與現代通用歷法相同的一回歸年時間長度;通過全天星表測定,測得恒星約2500顆;重新測定了黃道與赤道的交角,領先歐洲三個世紀……在這些實際觀測的基礎上,郭守敬和他的同事們于公元1280年修成了一部新的歷法,忽必烈將其命名為《授時歷》。
可惜到了清朝,這些凝聚智慧的國寶級儀器全被當成廢銅熔掉,郭守敬原版簡儀就此失傳,如今我們看到的“老祖宗”,是明朝正統年間的復刻版,也曾為明清兩代的欽天監所用。
這尊明代簡儀的“身世”也很跌宕起伏。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簡儀被拆解并運至法國駐華公使館,直至1905年才得以歸還。1933年6月,為了躲避戰火,它又開啟“流浪之旅”,從北京一路南遷,最終在1934年2月落戶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南京市政府精心修復后,它就一直靜靜佇立在天文臺,成了國內眾多簡儀的“原型機”。
得知這段歷史后,網友們徹底坐不住了!“《藏海傳》這波細節太絕了,劇組是懂文化輸出的!”“本天文迷狂喜,追劇還能學歷史,血賺!”要是你也被簡儀圈粉,不妨親自去紫金山天文臺打卡,和這跨越千年的“天文神器”來場浪漫邂逅,說不定還能 get《藏海傳》同款觀星體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