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桂菊(右二)正在與團隊成員討論郵局改造方案(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門桂菊
北京市西城區政協委員、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市西城區地安門郵政支局營銷員。2025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當北京市西城區地安門郵政支局(以下簡稱地安門郵局)墨綠色的門楣染上溫煦的晨光時,萬寧橋上早已是車水馬龍了。門桂菊習慣性地早早推開窗戶,望一望這座歷史悠久的古橋,讓什剎海的清風吹進這座百年老屋。她一天的工作也就此開始了。
從追逐抗美援朝老兵車鈴聲的胡同丫頭,到讓百年郵驛煥發傳統文化魅力的踐行者,35年的郵政工作中,門桂菊始終篤信:一枚郵戳能封印時光,一扇軒窗可連接古今,而一名政協委員的腳步,當奏響民生服務的樂章。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叮鈴,叮鈴……”每當門桂菊說起童年,她的記憶總會定格在那輛飛馳的二八老式自行車上。小時候,她家的鄰居是一位抗美援朝老兵,從戰場歸來后成為了一名郵政投遞員。年幼的門桂菊并不理解崇拜的含義,她只知道自行車的鈴兒一響,那位穿著郵政制服、很帥氣的叔叔就回來了。
“我每天都期盼聽到那個鈴聲!”門桂菊回憶,那時候她經常坐在門前,等著郵遞員叔叔經過和她打招呼,郵遞員叔叔在投遞完郵件后,也總愛和這個“小粉絲”分享投遞工作中的趣聞。
“那個年代,郵件是親人朋友間溝通交流的重要方式。印象里叔叔對郵包很是看重,幾乎從不離手。”這是門桂菊的“郵政初印象”。
就這樣,清脆的自行車鈴聲,成了門桂菊童年最難忘的記憶,仿佛一種無形的魔力,在她心底悄然種下了一顆“成為郵遞員”的種子。“當時我的理想很簡單——有一天自己也能像叔叔一樣,騎著閃亮的自行車,穿梭在大街小巷,為各家各戶投遞郵件。”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1990年,門桂菊如愿穿上了那身墨綠色制服,成為了一名郵遞員。一晃35年過去了,作為一個老郵政人,她開玩笑地說,“就像管片兒民警一樣,我對我負責的這片區域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每一條街道閉上眼睛都能知道在哪兒。”
郵局里開出傳統文化之花
地安門郵局,位于大運河與北京中軸線兩大世界文化遺產的交匯處。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周邊濃厚的文化氛圍,促使門桂菊下定決心,要讓地安門郵局走出一條獨特的破圈之路。
說來也巧,門桂菊調任地安門郵局數月后,“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一契機,讓門桂菊敏銳捕捉到了“郵政﹢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之路。
于是,一系列令人眼前一亮的文創產品應運而生。“二十四節氣”“郵賞大運河”等多個系列郵政文創產品,讓傳統文化不再是書籍文獻和博物館里難以觸及的展品,而是可互動、可分享、可帶走的“文化伴手禮”。
門桂菊的想法遠不止于此。近年來,各地大小景區紛紛推出各類文創產品,如何打造地安門郵局獨具特色的文創產品?
門桂菊堅信,“空間”才是傳承傳統文化的最佳載體。“當人們置身于充滿文化韻味的空間中,郵政文化、節氣文化、地標元素相互交織、碰撞,能更好地將傳統文化傳承與傳播開來。”
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喜訊傳來,門桂菊心中那團改造郵局的火焰愈發熾熱。她決心在大運河和中軸線交匯之處,打造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讓每一位到訪的市民和游客,都能沉浸式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如何改造?閉門造車絕對行不通,得走出去學習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為了汲取靈感,門桂菊把目光投向了北京市各大文創地標與古建筑、博物館。“大運河博物館、古代建筑博物館、798產業園區,每個地方我都不止一次去打卡。”
現如今,這座有著百年歷史的郵政驛站經過翻新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窗外,什剎海的碧波漾著垂柳的影,遠處鼓樓的飛閣重檐挑起鎏金的筒瓦。窗內是“宮門內外二十四節氣”主題郵局,搭配宮墻紅的梁柱與郵政綠的墻壁,玻璃杯里的咖啡霧氣氤氳。“我們拆掉了辦公室和庫房,把最好的觀景位留給游客,同時加寬了原來的玻璃窗,更方便大家在這里春賞花、夏賞荷、秋賞葉、冬賞雪。”門桂菊介紹。
郵局內“一窗一景”,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打卡拍照;錦繡中軸拼圖、中軸系列冰箱貼、中軸建筑流沙杯墊等特色文創產品將中軸線建筑與傳統二十四節氣相結合,吸引消費者購買;節氣郵戳、手繪明信片、主題紀念封等各式互動產品也吸引著游客打卡蓋章,讓大家在投遞“慢郵件”的過程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中軸線上履職忙
門桂菊總說,自己是“踩著中軸線心跳”履職的人。作為連續履職三屆的西城區政協委員,北京中軸線的文化傳承和胡同里的民生服務,是這位“老委員”的履職重點。
“每逢節假日,一邊是什剎海景區的游人如織,一邊是景區周邊業態固化導致的居民買菜難和交通擁堵——這是地安門郵局所在的白米社區一直存在的現象。”門桂菊看在眼里,急在心頭。
如何找到景區經濟活力與居民生活便利的平衡點?門桂菊深入調研,廣泛聽取社區居民和旅游景區相關責任人的意見建議。不久后,什剎海街道白米社區與地安門郵局聯合打造的共建市集向公眾開放了,每周二、周五清晨,地安門郵局的郵政車便滿載京郊直采的時令蔬菜、鮮蛋牛奶、活魚水產,準時駛入白米社區。
“這一舉措不僅讓居民‘一刻鐘生活圈’的構想照進現實,更以郵政網絡為紐帶,將京郊生鮮蔬菜與市民餐桌實現了無縫對接,構建起一條民生保障的‘綠色動脈’。”門桂菊表示。
30多年的基層郵遞員經歷,讓門桂菊對戶外工作者的艱辛感同身受。為此,她在地安門郵政支局設立“暖心驛站”,為快遞小哥、環衛工人、街道保安等戶外勞動者提供免費熱水、取暖設備和熱飯服務。如今,這個由她一手打造的暖心驛站已被北京市總工會授牌,成為傳遞社會關愛的重要陣地,串聯起一條溫暖人心的公益鏈條。
此外,門桂菊先后提交《廣外紅蓮南里增設照明路燈,便于居民安全出行的建議》《關于在廣安胡同早晚高峰增設禁止調頭標識,便于學校幼兒園周邊交通安全的建議》《關于在中小學校園增建心理咨詢老師的建議》等提案,這些提案的落地實施,讓居民切實感受到了“委員在身邊”的溫暖。
十余年履職路,門桂菊始終用心用情,以行動踐行初心。當被問及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的感受時,她坦言:“能為群眾做點實事,我覺得一切都值得!”
這句簡單的回答,正是門桂菊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初心的生動寫照。
記者:洪琳 信鑫 馮悅軒(實習)
文字編輯:張園
新媒體編輯:葉瑤楷(實習)
審核:李木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