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和應該是醫學殿堂,不能是權貴俱樂部。
前文回顧:
借著董小姐的東風,協和已被架在了篝火上。
4+4風暴尚未平息,一個2024年協和考研學生昨晚又站了出來,公開發視頻舉報,將這所頂尖醫學院推向風口浪尖。
他講了這么幾個問題:
1、協和面試前強制調查了所有考生的家庭背景,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和子女的工作單位與職務。
2、復試筆試所有考生20個人沒有一個人及格,這不符合“難度適當”的規定。
3、筆試最后一名14分(滿分50分),面試成績接近滿分,被協和錄取。
4、面試要求不少于15分鐘,但實際面試僅為10分鐘。
5、沒有按照規定隨機抽題、確定面試順序。
小伙伴們,你怎么看?
1
公眾對協和的信任危機已從學術公平蔓延至**程序正義的核心地帶。這個學生的舉報,和此前大家質疑協和“4+4”的落點——特權通道,帶有某種一致性。
先說考研的家庭背景調查。這是“學術篩選”的必要程序嗎?還是說是在進行“權力篩查”?
舉報人指控協和在復試前強制調查考生父母、配偶、子女等親屬的職務信息,看上去的確已經偏離教育公平初衷,有將研究生錄取淪為“關系戶篩選器”的嫌疑。
協和官方未公開說明此類背景調查的必要性。參考協和“4+4”項目爭議(如董小姐家族背景),公眾有理由懷疑此舉是為篩選“有資源”的考生預留操作空間。
在復試主觀評分占比高達50%-70%的規則下(如協和腫瘤學專業初試與復試成績5:5計算),若疊加家庭背景信息,可能形成“隱性加分項”。
當面試官知道考生父母是院長或院士,打分還能客觀嗎?
2022年,北京協和醫學院碩士研究生復試中發生了一起備受關注的“逆襲”事件。一名初試成績為331分的考生陳同學,在復試中以90.86分的高分逆襲初試成績390分的考生,最終被錄取。協和以“科研能力優先”回應質疑。
此次舉報中,筆試全員不及格、最后一名考生卻以面試接近滿分逆襲,卻未提及其學術成果,那又是什么原因呢?
2
舉報所稱“20名考生筆試無人及格”“最后一名筆試14分(滿分50)卻被錄取”,若屬實,也會激發聯想。
筆試作為初篩環節,若題目難度失控導致全員不及格,可能反映命題脫離考生實際水平,或存在故意壓低分數為面試操作騰挪空間的嫌疑。
協和面試僅10分鐘(低于規定的15分鐘)、未隨機抽題等程序瑕疵,疊加筆試低分者面試高分的極端案例,令人懷疑考官的自由裁量權已被濫用。
這與董小姐事件中“4+4”項目推薦信制度不透明等問題形成呼應。
筆試設定高門檻排除普通考生,再通過面試主觀評分讓“目標人選”逆襲,最終以“綜合素質考察”為名合理化結果。這是一種新型套路嗎?
最后送給協和一句魯迅體警告:
我翻開中國醫學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頁都寫著’懸壺濟世’四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拼爹’!
協和應該是醫學殿堂,不能是權貴俱樂部。
已開快捷轉載,文章可自由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