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那場對越自衛反擊戰,雖然持續時間不過幾十天,但影響極為深遠。對于越南政府而言,更是一場不可磨滅的慘淡記憶。
我國解放軍如同狂飆突進,直搗越北核心地帶,一路打到了諒山軍事重鎮,兵鋒一度直抵首都河內。戰爭過后,越北地帶已是滿目瘡痍,尤其諒山地區更是如此。
解放軍在撤離越南之后,黎筍前往諒山進行軍事視察。看著眼前哀鴻遍野的慘景,他不由得感慨萬千,寫下了一首詩,對這場中越之戰進行了自己的評價。
黎筍在視察諒山時有什么反應?寫下了怎樣的詩作?他對這場中越之戰的感慨和評價,究竟有多大參考價值呢?
廢墟賦詩
1979年3月31日,對越南領導人黎筍而言,是一個心安與痛苦交織的日子。這一天,中國解放軍撤離了越南境內,屢戰屢敗的越軍終于有了喘息之機。
可大軍壓境的危機過去后,黎筍不得不面臨戰敗的慘境。越南軍民無不痛悔,覺得和中國打仗是一個無比錯誤的決定。
在這種情況下,黎筍想要保住自己國內最高領導人的位置,必須得出面安撫人心。于是乎他開始了一系列視察工作,第一站就選在了軍事重鎮諒山。
雖然早已對越軍之潰敗、戰場之慘烈有一定心理準備,可當真正看到滿目瘡痍的景象時,黎筍還是深深破防了。
可黎筍知道,哪怕心里再哀痛,面子上也要展現出積極的一面,好鼓舞士氣。于是乎,他強打著精神,對堅守在戰場廢墟之上的越軍士兵們發表了一場演講。
在演講中,黎筍不斷夸贊越軍“英勇頑強”的戰斗精神,并表示這一戰其實戰果顯著,越南軍民在中國解放軍的手下保住了珍貴的前沿軍事基地。
演講進行到了尾聲,黎筍甚至賦詩一首,以示對越軍的高度贊揚。詩篇的最后一句諷刺意味頗濃:我軍奮勇抗爭,敵人被迫偃旗息鼓,悵然而歸。
如果單看黎筍寫的詩,這場中越之戰,似乎越軍是正義方。可事實卻和黎筍的強行狡辯完全相反,越軍從頭到尾都是咎由自取,最終慘遭戰敗實在是情理之中。
且不說黎筍強行把解放軍主動撤離說成“潰敗”有多么自欺欺人,單是他在詩中扭曲戰爭爆發的原因,就足以令有識之士嗤之以鼻了。
黎筍詩篇的第一句話很有意思,是“從西南防線到北部邊疆”。這里的兩條戰線,其實指的是越南侵略柬埔寨、挑釁中國的兩場軍事行動。
狡猾的黎筍通過輿論造勢,讓越南老百姓相信這場戰爭是正義的,相信越軍進入柬埔寨的國土是為了“拯救”當地居民,騷擾我國邊境是“被迫反擊”的舉動。
可事實上,自打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在邊境問題上,與越南一直秋毫無犯。甚至新中國在越法、越美兩場漫長的拉鋸戰之中,對越南是有大恩的。
越南不斷侵襲騷擾我國邊境地帶,是徹頭徹尾的恩將仇報,人心不足蛇吞象。解放軍以雷霆之勢施以懲戒,有理有節。
而越南和柬埔寨之間的國土糾紛,情況則更加復雜一些。在一開始,越軍確實是去拯救柬埔寨老百姓的,但很快就變了味兒。
1975年4月,柬埔寨波爾布特勢力上臺,進行了上百萬規模的慘烈大屠殺。柬埔寨人民不堪忍受,準備推翻這一邪惡團體。
當時越南的人民領袖,是堅持共產主義正確道路的胡志明。為了幫助柬埔寨人民度過這一難關,他派出了大量越軍,協助當地武裝力量打擊波爾布特勢力。
在越軍的幫助下,柬埔寨很快便從混亂的泥潭掙脫了出來。兩國也就此締結了深厚的友誼,柬埔寨人民十分感念越南的幫助,視其為大救星。
可隨著黎筍的走馬上任,一切都變了。黎筍政府野心勃勃,一心想要實行“大越南”計劃,將整個中南半島劃為自己的勢力范圍。
在這種修正主義思想的引領下,1978年12月25日,越軍大舉入侵柬埔寨,很快便強行控制了柬埔寨的首都金邊。
黎筍一邊實施著侵略計劃,一邊挾恩圖報,以柬埔寨的“拯救者”自居。控制了柬埔寨之后,他又把目光投向了鄰國老撾,甚至是我國。
越軍之所以敢多線尋釁滋事,完全是因為黎筍自以為有了強大的靠山。越南當時已經和蘇聯簽訂了軍事同盟協議,黎筍有恃無恐。
更何況,對法國殖民軍和美國侵略軍的兩場勝利,已經讓黎筍徹底飄了。在他看來,越軍實力世界第三亞洲第一,完全可以支撐得起自己的野望。
中越之戰
可很快,黎筍就被“教做人”了。教訓她的不是別人,正是英勇無畏的中國人民解放軍。
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不光解決了我國的邊境問題,也拯救了柬埔寨和老撾。
黎筍在自己的詩作中,提到解放軍時反復使用“侵略”、“敵寇”等字眼兒,欲蓋彌彰地給我國潑臟水,不斷暗示我國是不義的一方。
可事實恰好相反,我國非但從來沒有覬覦過越南的一寸國土,打這場中越之戰,也是忍無可忍無須再忍的必要手段。
在1974年到1978年的五年間,越軍侵擾我國邊境地帶次數,達到了駭人聽聞的兩千余次之多。其中造成老百姓傷亡的,更是多達兩百余次。
除了在陸地上作妖兒,越軍在海域也不消停。越南的海軍不斷強占我國在南海區域的島礁,甚至曾經在一年之內連占我國幾十座島。
面對越南的瘋狂挑釁,一開始我國是想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的,可黎筍政府拒不配合。他仗著我國已經與蘇聯交惡,不斷狐假虎威,拿蘇軍威脅我國。
對于黎筍“拉大旗做虎皮”的幼稚行為,鄧公語重心長地表示,中越兩國如果真打起來,蘇聯方面絕對會袖手旁觀的。
后來的戰場態勢,充分印證了鄧公的先見之明。可他老人家的真知灼見,黎筍政府根本聽不進去,反而繼續叫囂。
既然和平談判無法解決問題,鄧公便干脆利落地命令解放軍進行對越自衛反擊作戰,給越南政府一些深刻教訓。
自討苦吃
1979年2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共計二十余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奔赴越南戰場,進行保家衛國的自衛反擊戰。
這場戰爭,我軍可謂是摧枯拉朽。不到一周撕破越軍第一道陣線,不到一個月威脅越南首都河內,直接把黎筍政府給打蒙了。
越軍為什么在中越之戰中兵敗如山倒,一直是國際軍事專家津津樂道的問題。而黎筍在自己的“挽尊”詩篇中,也提出了個人見解。
黎筍不斷強調“敵強我弱”的字眼兒,意在表達我軍是靠“人海戰術”取勝,實際上還是越軍實力更強。他選擇性地忽略了,越軍兵力有五十萬之多,是我軍的一倍有余。
事實上,越軍經過法軍、美軍的輪番“拉練”洗禮,作戰能力確實不可小覷。可越軍的最大弊端是,國家總體實力支撐不起大規模持久戰。
越南在艱難達成國家的獨立和統一之后,國力已經是虛弱不堪,此時政府最應該做的就是休養生息,胡志明在任時就是如此行事的。
而不知天高地厚的黎筍,卻一心想著“建功立業”的計劃,絲毫不顧及老百姓已經承受不起連年戰爭的龐大財政支出。
如果是保家衛國的正義戰爭,越南上下自然可以迸發出無與倫比的國家凝聚力,可對外侵略則完全不是一碼事兒了。
無論黎筍政府如何扭曲輿論,老百姓對侵略別國的土地,都是提不起太大熱情的。而越南的國力,又支撐不起長期軍事消耗,戰敗結果是顯而易見的。
而被黎筍寄予厚望的蘇聯,正如鄧公所料,對越南的軍事援助十分有限。而蘇聯方面之所以躊躇不前,是因為當時中美關系正值“升溫”期間。
內患紛紛,外援失利,越軍面對我軍,自然是一觸即潰。而我國解放軍毫不戀戰,果斷撤離越南境內,恰恰使自己避免陷入戰爭泥潭。
黎筍不能理解鄧公高屋建瓴的戰略智慧,反而認定解放軍“怕了”越軍有可能的反撲行動,在詩作中將其粉飾成了越南的勝利。
如果僅僅是為了鼓舞軍隊斗志而嘴硬還好,關鍵是黎筍自己當了真。他認為中越之戰越軍慘敗是“馬失前蹄”偶然失手,戰線拉長,越軍定然可以反敗為勝。
正是在這種不清醒思想的引領下,黎筍在越軍慘敗后不但沒有偃旗息鼓,反而收拾殘軍繼續挑釁我國,于是便有了之后“十年輪戰”的炮火。
在整個八十年代,中越兩國邊境地帶大戰沒有,小仗不斷。這十年斷斷續續的戰爭,充分鍛煉了我國解放軍機動作戰的能力,為后來的軍制改革提供了案例參考。
反觀越南方面,打了十年輸了十年,沒有收獲任何軍事成果,只弄得自身傷痕累累。不光如此,黎筍政府一意孤行,還讓越南錯過了自身發展的黃金期。
眼看著中國因為改革開放經濟騰飛,越南卻多年以來備受戰爭創痛難以愈合,越南政府終于痛定思痛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時間步入九十年代,黎筍下臺之后,新一任越南政府開始極力緩和與中國的關系,綿延不絕的“十年輪戰”宣告了結束。
越南政府的幡然悔悟,雖然實在很晚,但總好過一條道兒走到黑。和中國恢復相對友好的關系之后,越南的國家發展終于步入了正軌。
時至今日,越南政府不斷向中國“取經”實現自身發展,早已經見怪不怪了。當年黎筍裝腔作勢的發言和詩作,不過成為了茶余飯后的一紙笑談。
參考資料:
1.《中越戰爭秘錄》,金輝、張惠生編著,時代文藝出版社,1990年
2.中越邊境戰爭:原因探析與中方收益評估(《戰略決策研究》2015年02期)
3.關于中越兩國歷史上的戰爭問題(《學術論壇》1983年04期)
4.越南戰爭后期中越關系的演變(《南洋問題研究》2008年03期)
5.中越戰爭:撤軍真相(《領導文萃》2010年05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