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重磅消息攪動了化工行業的風云。5月18日,商務部宣布,從即日起,對美國、歐盟、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進口的共聚聚甲醛征收反傾銷稅,最高稅率高達74.9%。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對咱們又有什么影響呢?
先說說共聚聚甲醛,它是一種特別重要的工業材料,被廣泛應用在汽車制造、電子電器、醫療器械等領域。小到汽車的齒輪、家電的零部件,大到精密儀器的關鍵配件都離不開它。隨著國內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對這種材料的需求越來越大,我們國內也有不少企業都在生產。
但問題也正是來自于這里,這幾年,美國、歐盟、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的企業,把共聚聚甲醛賣到中國的價格低得離譜。同樣的產品,在他們自己國家或地區賣得貴,到了中國就瘋狂降價。這種“打價格戰”的做法,直接把國內相關企業逼入了墻角。因為進口貨太便宜,大家都去買進口的,國內企業的訂單越來越少,利潤越來越薄,有的甚至面臨倒閉的風險。
為了給國內企業“撐腰”,商務部從2024年5月就已經開始調查。工作人員跑遍了全國各地的企業,查閱大量數據和資料,一點點核實情況。經過整整一年的調查,終于確定:這些地區就是在搞“傾銷”,用不合理的低價擾亂市場,嚴重傷害了我們國內產業。
這次的反傾銷稅征收并不是“一碗水端平”,而是區別對待。美國企業被征收的稅率最高,達到74.9%,因為他們的傾銷行為最嚴重。歐盟企業的稅率是34.5%。日本企業的稅率在24.5% - 35.5%之間。中國臺灣地區的企業稅率最低是3.8%,最高32.6%。征收這樣的稅率既能打擊惡意競爭,又不會影響正常貿易。
政策實施后,效果立竿見影。對于國內生產共聚聚甲醛的企業來說,這是個重大利好。進口產品價格變高,自家產品就有了競爭力,企業也就有了更多資金投入研發,可以研究怎么生產出更高質量的材料。不過有利就有弊,對于下游使用這種材料的企業來說,成本可能會有所增加,也需要時間來讓他們適應。
從更大層面看,這次反傾銷舉措,是中國在全球貿易博弈中的一次有力回應。過去幾年,不少國家用加稅、設限等手段打壓中國產品,這次我們主動出擊,用規則保護自己的產業,也給其他國家提了個醒——中國市場不是誰都能隨意欺負的,公平貿易才是長久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