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不說俺家鄉好
漕涇篇
為探尋金山城市魅力,展現金山新形象、新魅力、新體驗,金山區融媒體中心特別策劃《誰不說俺家鄉好!打卡金山,煙火家鄉》全媒體節目。5月19日,第一期,一起走進漕涇鎮。
節目完整內容將于今晚(5月19日)在金山電視臺《金視新聞》播出時段后播出,您也可以關注i金山視頻號收看完整視頻。
在“數字化浪潮”與“鄉村振興”交匯處,漕涇鎮正書寫著一幅“文旅商體農深度融合”的生動圖景。從中國首個數字游民國際村的“六邊形生活”,到水窠里·大學村的青年賦能實踐;從藕遇公園的水墨江南到河鮮宴的煙火滋味,這里正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打破城鄉邊界,讓數字游民與鄉村原住民共學共創,讓青年智慧與在地文化碰撞生輝。
當AI工程師在荷塘邊授課,當大學生在田野間寫論文,當非遺美食與皮劃艇航線交織成文旅新場景——漕涇,這座近悅遠來的理想鄉村,正煥發前所未有的活力。
2024年8月,中國首個全域全場景數字游民生活示范區——上海漕涇數字游民國際村正式開村后,漕涇村里來了許多數字游民“新村民”,通過一根網線,他們將悠閑宜人的田園鄉居和現代的生活方式結合起來,享受邊工作邊度假、邊學習邊生活、邊創業邊交友的“六邊形”生活體驗。
目前,上海漕涇數字游民國際村已接待160多位數字游民,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最長的已經住了近半年。AI工程師、全球旅居設計師、導演編劇、跨境電商、互聯網產品經理……這里的每一位數字游民都才華拉滿。
他們的到來給鄉村帶來了新的活力與可能,他們是內容生產者,每周共創開展三四場創業經驗、商業思維、AI工具學習活動,讓鄉村打破地理差,和最前沿知識對齊。其中,50%數字游民為創業者,讓鄉村有了新的定義,成為互聯網創業熱土。
多年來,漕涇鎮通過“政企校村”多方聯動,打破城鄉要素流動障礙。今年3月,上海漕涇水窠里·大學村正式開村,以“鄉村振興”和“青年賦能”為主線,構建“學術實踐+在地創新”的開放式平臺。通過大學生“全國聯合畢業設計”,實施“千萬工程”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行動“青年駐村計劃”,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在這里揮灑智慧,將論文寫在鄉村大地上。
在漕涇,數字游民與青年群體可以施展才華與創意,也可以樂享美景與生活。漕涇鎮水庫村不僅有圖書館與共創空間,還有藕遇公園與絕美水上游覽路線。
這里遍布著41條河道、70多座小島,若是劃著皮劃艇,游玩3公里的水上游覽路線,就可以橫穿漕涇郊野公園的核心區域,沿途可以欣賞到水庫里·佳親島、“兩山”濕地公園等,還能看到白墻黛瓦、水生植物、蘆葦、水杉等,仿佛置身于一幅江南水鄉的水墨畫中。
休閑放松之余,橘島露營基地還可以自助燒烤,還提供鄉野土灶、采摘等鄉村特色體驗產品。每逢節假日,漕涇鎮還會開展一系列的“限定活動”,春日田野音樂節、夏日古風賞荷日都能讓鄉村迎來大批客流,再度激發鄉村發展活力。
河鮮宴上,非遺鹽螺絲、花鰱魚頭湯、椒鹽鳑鲏魚、鹽水河蝦、酸菜魚等8道水庫特色河鮮菜肴喚醒食客味蕾。
“很少能在鄉村,看一場這樣酣暢淋漓的球賽,簡直太爽了!”村超全國賽上海賽區“榕入申城 漕勁村超”足球賽現場,驅車前來觀看球賽的球迷們激動地說。
從一根網線連接世界,到一葉輕舟穿行水鄉,漕涇的探索印證了“融合”的力量。數字游民帶來的不僅是創業熱浪,更是城鄉互鑒的思維革新;青年駐村計劃播撒的不只是學術種子,更是鄉村振興的可持續動能。
當文旅商體農的邊界在稻田圖書館、河鮮宴餐桌、皮劃艇航線上消融,這里已不僅是地理坐標,更成為城鄉共生的價值坐標。未來,漕涇仍將繼續書寫“讓人才近悅遠來、讓鄉村歷久彌新”的時代答卷。
記者:武云卿、唐屹超
攝影:楊陽
編輯:俞嵐婷
責編:馮生丹、俞蘿寅
審核:陳建軍、林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