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全世界有一個未解之謎,那就是中國人,為什么如此癡迷于考試?前段時間我看到一個很火的視頻,一個外國人看著窗外燈火輝煌的大樓發出了自己的靈魂質疑:那棟樓是什么?天天燈火輝煌的,是一個工廠嗎?
聽聞他的質疑,旁邊一個中國人無奈的告訴他:不是,那是個學校。
得到這個答案之后,外國男人滿臉震驚,他驚嘆道:什么學校晚上9點20還開著?在美國高中孩子下午2:20就放學了,小學生的上學時間也只是上午9點到下午3點30,如果是這個樣子,那中國的孩子們恐怕將沒有一點個人時間。
視頻的最后,這個外國男人還再次強調:這真的太瘋狂了!
這就是很多外國人對咱們應試教育的第一反應,完全不理解,他們想不清楚,寒窗苦讀十余年,付出了家庭一半以上的財富,結果一場考試就要決定孩子人生的勝負,他們搞不懂為什么會有這種離奇的事情。
事實上不只是外國人搞不清楚,現在就連國內都在大規模反思這個事情,前段時間我看到一組數據,2023年中國得抑郁癥的人數已經達到了驚人的9500萬人,其中30.28%是18歲以下的群體,也就是中國有2876萬的未成年人已經得了抑郁癥。
這2876萬人我不說全部吧,保守估計,至少有7成以上,大概率是因為學習的事情,而中國學齡人口總數大概也就是2-3億,也就是說你現在隨便找一個初中或者高中,里面每10個學生就有一個是抑郁癥患者,全國各地,每年都有學生乘風飛翔的案例。
為什么會發生這種事情?你看看中國家長對高考的重視程度就清楚了,為了孩子,直接花幾百萬去市中心買一個老破小陪跑,一家三口放著100多平的大房子不住,硬是要擠在一個不到40平的小房子里。
為了不影響孩子,高考期間家長們手拉手人墻封路,親人去世不敢告知,就連路邊的青蛙亂叫,都會被他們直接毒死。
這種瘋狂到極端的態度,直接把壓力傳導到了孩子身上,讓他們深刻的意識到,高考就是自己人生唯一的出路,如果學不死,就只能往死里學,最后學到半路精神崩潰,被迫走上了極端之路。
這就是中國很多家庭面臨的共同困境。
看到這種情況,很多人就開始質疑,為什么我們要這么卷?一場考試值不值得整個家庭去賭上自己全部?今天我好好聊下這個問題。
首先告訴大家一個結論,咱們如今這套應試教育體系,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中國幾千年文化最終演變的結果,其根源指向了一個核心問題,那就是——如何選拔人才?
中國五千年歷史,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如何才能源源不斷的為國家供應人才?
夏商周三代使用的是世卿世祿制。
大概意思是崗位世襲,爺爺死了爸爸上,爸爸沒了兒子上,通過世襲罔替的方式去保持國家的穩定,這套人才選拔機制過于僵化,一旦有一代人水平參差不齊,就會有亡國的風險。
秦國發現了這個問題,率先進行了人才選拔改革,用軍功授爵制度打破了世襲壟斷,讓秦國一躍成為戰國最強大的國家,并最終完成了六國一統的壯舉。
到了漢朝的時候,當朝者想要仿效秦朝成功的案例,把選拔人才的范圍放大到了全國各地,繼而誕生了察舉制,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舉孝廉。
大概意思就是如果你講孝心,有德行,有能力,地方就能推薦你去中央為官,通過這種全國推薦的方式來選拔人才。
這種方式在當時很先進,的確為朝廷供應了一大批天之驕子,但是弊端也很明顯,那就是推薦權下放到了地方,導致地方豪強崛起,朝廷里全都成了他們的人。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三國時期的袁紹,袁家四世三公,聽起來強大無比,但反映的問題則是官員的選拔被地方大族給壟斷了,最終又逐漸變成了世襲罔替的那套模式。
曹操的兒子曹丕上臺之后,本來是想打壓世家大族的,但是當時他急著取代漢朝稱帝,為了爭取到更多的擁護,被迫向世族妥協,搞出了一個九品中正制。
大概意思就是人才由中正官(士族)去評級,你能當什么官,發展到什么程度,全都由士族去判斷,最后士族做大,形成了門閥壟斷的局面,皇族經常性的被士族壓制。
最搞笑的是,唐朝建立之后,唐太宗李世民驚訝的發現,李氏皇族竟然只是四等門閥,像清河崔氏這種世家大族竟然還瞧不起他,由此可見隋唐時期,門閥壟斷的局面依然非常嚴重,普通人根本就沒有出頭之路。
所以正是從隋唐開始,當朝者才大力推行科舉制度,科舉制在現在看來是無比落后的選拔制度,但在當時那個時代,這卻是劃時代的創舉,因為他讓普通人也有能力通過考試進入帝國權力的中心,所以一經發明之后,立馬就推動了中國教育體制的大進步。
為什么中國人如此癡迷于考試?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科舉制度的慣性。
在古代,一個人如果能中舉,至少能獲得三大好處:
第一, 獲得了國家編制,大概率會成為鄉縣一級的領導,朝廷會穩定地發放俸祿,衣食不愁。
第二, 不僅有國家補貼,還能享受免稅的特權,家里的土地收成可以全部歸于自己。
第三, 部分混得好的舉人,還有能力庇護族人,讓親人免去徭役,也就是不用去礦里挖礦,不用服兵役等等。
所以對于古代的人來說,科舉這場考試,是真的可以改變自己和家族的命運,所以當時很多氏族都愿意投入大量的資金去供應有天賦的族人,因為一旦考上舉人或者進士,就意味著家族可以繼續繁盛幾十年。
范進中舉這個故事大家都聽說過,很多人之所以無法理解范進的瘋狂舉動,是因為不了解中舉對于一個古人意味著什么,你看看原著的介紹,范進中舉之后,原本瞧不起他的岳父對他恭恭敬敬,原本無視他的鄉紳大戶親自登門拜訪,還有當地的官員也熱情祝賀。
為什么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轉變?就是因為中舉就等于人生逆襲。
而科舉制的終結是1905年的事情,距離我們,也就是大概三代人的時間,這個時間離得太近了,讓我們至今都沒有走出科舉制的影子。
不信你看看現在的教育制度,有兩個領域深受科舉制度的影響。
一個是教育功利化。
讀書是為了什么?為了找一份好工作,為了賺更多的錢,為了當大官等等,總之,教育是帶有功利心的,而不是單純地為了學到知識,提升認知。
當帶著這樣的心態去學習的時候,教育就不再是教書育人這么簡單,而應該被理解為一種投資,前期你投資幾十萬上百萬,投資周期15-20年左右,最后等到孩子畢業之后,你就想著獲得收益,在中國絕大多數家長眼里,高考其實就是這么回事。
為了保證自己的投資不會虧損,他們就會把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進而出現了各種雞娃行為,這是教育內卷的一個重要原因。
可是現在的局勢大家也清楚,一場考試(高考),已經無法寄托家長如此重的厚望了,當你花了十幾年時間,上百萬人民幣去培養孩子,最后的結局卻是,你的孩子畢業之后只能找到一份月薪4000的工作,如果選了一個冷門的專業,可能還會家里蹲,當這樣的現象廣泛存在的時候,家長們就會備受打擊。
而且被打擊的也不只是各位父母,同樣受到打擊的還有廣大的學生群體,這就是我要說的科舉制度的第二大影響。
第二是學生思想的固化。
科舉制度被大家詬病的一個重點就是八股文,沒有創新,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如今的很多學生,面臨的是一樣的困境。
網上有人做過一張圖,大概意思說的是,歐美學生,學前學生活管理,小學學環境探索,中學學夢想找尋,高中學生涯抉擇,大學學實務能力培養,最后讓學生成為一個能力均衡的成年人。
但是中國學生不一樣,從幼兒園到高中,全部都學的是讀書考試,最后到了大學里面,發現自己啥也不會,要不要參加社團,要么出去兼職,如何追女孩子,這些事情全都不清楚,網上有人說大學生的眼神清澈且愚蠢,其實說的就是現在的大學生缺乏生活常識,只會死讀書,到了畢業的時候,面對殘酷的社會競爭,一下子就集體懵逼,為什么那么多大學生選擇讀研或者家里蹲?很大的可能就是不敢面對社會,只能縮在自己的世界里。
可是這真的能怪他們嗎?從他們3歲入學開始,到22歲走出大學的校門,沒有人教過他們如何與異性相處,也沒有人教過他們如何賺錢,更沒有人教過他們如何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從家長到老師,幾乎所有人都在告訴他們,你只需要認真讀書,讀不死就往死里讀,他們聽從了長輩們的建議,結果現在大學畢業了,畢業即失業了,社會又在怪他們眼高手低,你說問題出在哪里?
當然,我不是說應試教育不好,應試教育再爛,也比美國目前的快樂教育靠譜,可問題在于,應試教育現在已經有點不適應新的國際國內形勢了,以前中國一窮二白,靠應試教育可以在最快的時間之內培養大量的人才,中國的崛起與高考制度的成功息息相關。
但是,我們要清晰的認識到,后發國家可以靠這套制度取得成功,因為哪個行業需要培養什么樣的人,都有歐美在前面給我們探路,可是當我們走過了那個初級階段,自己將要成為時代的引領者時,就不能沿襲老路,繼續用一場考試來決定孩子的人生了。
因為當教育的內容全都是為考試而服務的時候,從學生、家長再到老師,他們就全都不敢進行新的嘗試了,任何和考試無關的項目,全都會被集體砍掉,比如說游戲、體育項目還有興趣培養,都會被視為洪水猛獸,剩下的只有學習、考試、睡覺這套模式不斷循環。
這樣的模式會鎖死孩子的想象力,扼殺他們的童年,也不利于我們未來作為世界科技的引領者不停的進行科技創新。
所以教育內卷的局勢,我們一定要盡快改變,因為一個浩瀚的時代,正在向我們奔騰而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