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日報日照融媒體中心 鄒慧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孫銘良
近日,在日照市嵐山區碑郭鎮玉峰嶺村的現代化養蠶大棚里,養蠶戶張永占正給蠶寶寶添桑葉。棚里,白花花的蠶寶寶啃食桑葉的“沙沙”聲,在他聽來比任何音樂都動聽。今年6月,他的新蠶棚將迎來第一批蠶繭。“這一年養三茬,一畝桑園能掙一萬多!”老張頭掰著手指頭算賬,笑得合不攏嘴。
這個藏在山坳里的小村莊,如今,靠著祖輩傳下來的桑蠶手藝和鄉村振興的東風,玉峰嶺村不僅讓村民鼓了腰包,還成了幽爾崮鄉村振興片區的“明星村”。
一棚 “變身記”:從 “土作坊” 到 “現代化” 的跨越
玉峰嶺村是個傳統農業村,70余畝桑園曾是村民的 “聚寶盆”,但老舊的養蠶大棚一度成了發展瓶頸。“過去養蠶像‘碰運氣’,天氣一差就擔心蠶生病,收益不穩定。” 碑廓鎮黨委宣傳委員梁愛玲介紹,去年村里搭上了幽爾崮鄉村振興集中推進區的 “快車”,爭取到資金,一口氣新建7個現代化蠶棚。如今棚內配備自動通風系統,蠶繭產量預計提升 30%,首批蠶繭6月1日就能上市。
變化不止于硬件。村里9家規模養殖戶加入“公司 + 農戶”模式,從蠶種供應到技術指導全鏈條托管。有著20年養蠶經驗的張大爺,看著眼前7個嶄新的大棚,感嘆道:“擱以前,竹木結構的老棚漏風漏雨,喂蠶全靠人力,現在好了,公司派技術員全程指導,一年養三茬,十畝桑園能落個八九萬,比打工強多嘍!”
一片 “桑葉情”:從 “單一線” 到 “產業鏈” 的延伸
在玉峰嶺村,桑葉正織就越來越寬的產業網。除了傳統養蠶,村里還盯上了農文旅融合的新機遇:“我們打算開桑蠶研學課,讓城里孩子來摘桑葉、看蠶寶寶結繭,再賣點桑葉茶、蠶絲被。” 碑廓鎮黨委宣傳委員梁愛玲掏出手機,展示著正在規劃的研學路線 —— 游客可以走進大棚體驗喂蠶,去桑園采摘鮮葉,最后到手工坊制作蠶絲制品。
這盤 “桑葉經濟” 棋,正是幽爾崮片區 “農文旅融合” 戰略的縮影。這個覆蓋7村4672人的鄉村振興片區,坐擁5864畝耕地6500畝林地,茶桑果蔬等經濟作物超4000畝,既有3處紅色遺址、2項市級非遺,又有3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如今,片區正全力打造玉峰嶺未來鄉村綜合體、東山康養旅居集聚區等六大項目,把散落的 “珍珠” 串成線:游客可以上午在玉峰嶺喂蠶寶寶,下午去隔壁村摘藍莓,晚上住進山林間的民宿,聽一段非遺大鼓書。
一幅 “振興圖”:從 “單打獨斗” 到 “抱團發展” 的蝶變
在幽爾崮片區,“抱團” 是關鍵詞。片區統籌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 “五大振興”,比如玉峰嶺村的蠶棚改造,就聯動了農業部門的技術資源、文旅部門的項目規劃。“過去各村各干各的,現在片區一盤棋,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片區負責人介紹,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等機制,去年7個村集體收入呈增長趨勢,4672名村民端上了 “產業碗”。
從玉峰嶺村的蠶棚到幽爾崮片區的山水田林,鄉村振興的圖景從來不是空中樓閣,而是扎根本土的 “精準繡花”—— 用科技升級傳統產業,用文化激活鄉村魅力,用聯動打破發展瓶頸。當村民們的 “蠶繭夢” 融入片區的 “振興藍圖”,這片土地正用一片片桑葉、一個個大棚、一場場研學,編織著屬于新時代鄉村的幸福答卷。
【記者手記】
采訪中,最打動我的是張大爺反復說的 “樂在其中”。鄉村振興不是口號,而是像養蠶一樣,需要耐心、技術,更需要對土地的熱愛。當產業有盼頭、日子有奔頭,農民臉上的笑容,就是最生動的 “振興圖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