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寧邕寧區,藏著一張特色農業的閃亮名片——那樓鎮桑蠶產業。從曾經零散的“巴掌田”,蛻變為如今廣袤的萬畝桑園;從傳統的“竹匾養蠶”,升級到智能化養殖。改良桑苗、恒溫育種,現代化設備讓養蠶效率大幅提升,這里的蠶繭不僅化作銷往國內外的優質白廠絲,還延伸出文旅研學等多元業態。小小蠶繭,織就鄉村振興路,也織就了南寧桑蠶產業發展的錦繡未來。
蠶絲制作的絲巾和服飾。
晨光熹微,邕寧區那樓鎮的萬畝桑園已泛起綠浪。桑農們躬身其間,指尖翻飛間,嫩綠的桑葉簌簌落入竹簍。這些看似普通的葉片,即將開啟一場奇妙的蛻變——從一片片桑葉到一顆顆蠶繭,再到一縷縷絲線、一張張柔軟的蠶絲被。作為南寧特色農業的一張亮麗名片,邕寧區桑蠶產業正悄然織就一條完整的產業鏈,讓傳統農桑經濟煥發新生機。
近日,記者循著這條脈絡,從沾滿晨露的桑田,到智能化養蠶基地,再到機器轟鳴的繅絲加工車間,看一顆顆瑩白的蠶繭如何“抽”出鄉村振興的新絲路。
邕寧區那樓鎮三江村智能化養蠶基地。
從“巴掌田”到“綠海洋” 桑園里的產業突圍戰
站在那樓鎮三江村的高處望向路邊成片的桑園,目之所及是層層疊疊的綠浪。誰能想到,這片桑園基地,曾是東一塊西一片的“巴掌田”“雞窩地”。追溯那樓鎮三江村種桑養蠶的歷史,分散種植、傳統的小農意識,讓三江村的產業始終停留在“小打小鬧”階段。隨著城區產業布局的發展和致富帶頭人的出現,打破了傳統桑園零星種植的僵局。南寧市邕寧區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說,2023年,邕寧區桑園面積達52551畝,其中44341畝集中于那樓鎮。2024年,桑園種植面積增至約5.56萬畝。
與此同時,基地還通過改良桑苗新品種、提升桑葉質量,從源頭夯實產業根基。蠶苗育種也迎來革新:基地所需小蠶均由那樓鎮中山村的小蠶共育基地供應,恒溫恒濕的標準化養殖,讓蠶苗成活率提高到95%以上,養殖周期大幅縮短。
駐扎在那樓鎮的廣西鄉村科技特派員給記者展示精心培育的蠶種。
產業的升級并未停留于種桑育種,在基地的大蠶房里,記者看到各種現代化的養蠶機、上蔟機、收繭機等設備高效運轉,實現了省力化、自動化、標準化養蠶,改變了傳統養殖模式。一組數據彰顯產業的發展:2023年,邕寧區養蠶人口約8500人,蠶繭產量6956噸,產值34251萬元;2024年,鮮繭產量0.74萬噸,同比增長5.5%。
在這串數字背后,是村民的幸福生活。2021年,三江村那度坡村民黃群英成為基地首批工人。從最初對新設備的陌生,到如今的熟練操作,她每月在基地工作可獲得近4000元收入。“在家門口上班,既能賺錢又能照顧家庭,我很滿意。”
現代化加工車間。
從“竹匾養蠶”到“智能農場” 傳統養蠶人的轉型記
在那樓鎮三江村,廖春年和村里的種桑養蠶戶,正經歷著從傳統養蠶人到現代新農民的蛻變。過去,廖春年一家延續著傳統養蠶模式:在低矮的蠶房里,蠶寶寶擠在平面竹匾上,空間利用率低。每天清晨,廖春年都要花費大量時間手工喂食桑葉、清理蠶沙。“最怕蠶寶寶生病,一旦感染蠶病,幾個月的心血就白費了。”廖春年說,傳統的方格蔟和采繭機效率低下,不僅勞動強度大,而且收入低。
種桑養蠶戶廖春年正經歷著從傳統養蠶人到現代新農民的蛻變。
如何規范農家作坊傳統養蠶模式,改變低效能的蠶繭產業鏈?復制基地模式成為突破瓶頸的轉機。邕寧區農業農村局負責人稱,近年來,邕寧區投資新建27個利用鏈接的現代科技化養蠶庭院式農戶家庭農場,包括新建15座蠶房、改造18座養蠶農戶蠶房,統一購置設備并提供全程種養技術指導。
廖春年農戶就納入項目,在嶄新的蠶房里,多層育蠶架取代了竹匾,自動化上蔟機讓蠶寶寶“入住”整齊的立體“公寓”,不僅節省了70%的空間,還讓養蠶效率提升了近兩倍。更令她開心的是,先進設備有效降低了蠶病傳播風險,蠶病發病率較過去下降30%。“現在每天只需設定好投喂時間,機器就能自動完成大部分工作,騰出的時間還能打理桑園。”廖春年說。
在中山村的小蠶共育基地,標準化養殖為蠶繭質量筑牢根基。技術員在恒溫恒濕的環境中精心培育蠶種,95%以上的成活率確保了每一只蠶寶寶都“贏在起跑線”。統一供應的優質蠶種,配合智能化養殖設備,讓廖家的蠶繭品質實現質的飛躍:繭形更大、絲質更優,蠶繭價格比過去提高了,廖家的農村小院也變身為智能化庭院式家庭農場。
在邕寧區,像廖春年這樣的農戶還有210戶。他們依托1200畝桑園組成的“庭院經濟圈”,共享技術、共拓市場,走出了一條高產、高質、高價的“三高”蠶業發展之路。
從田間走向世界 銀絲織就鄉村振興新絲路
目前,位于邕寧區八鯉工業園的廣西桂悅絲綢有限公司每年生產的白廠絲近100噸,產值達6000萬元,白廠絲通常銷往江浙、粵港地區以及出口至越南、巴西、英國、意大利、瑞士等國家,為知名奢侈品牌提供絲綢原料。而市民有所不知的是,這其中就有從邕寧區那樓鎮收購而來的蠶繭。
當滿載著新鮮蠶繭的貨車駛入廠區時,這些來自邕寧區的瑩白蠶繭,即將在現代化加工車間里,上演一場關乎品質與價值的蛻變之旅。
工人在挑選從邕寧區那樓鎮收購來的蠶繭。
推開繅絲車間的大門,濕潤而溫熱的空氣裹挾著蠶絲特有的氣息撲面而來。一組組自動繅絲機整齊排列,發出規律的嗡鳴。流水線上的操作員熟練地將蠶繭投入自動煮繭機,氤氳蒸汽中,蠶繭外層的膠質被精準軟化,“每顆繭都要控制在最佳溫度軟化,才能抽出完整的絲。”技術員介紹道。在成品區,一卷卷白廠絲整齊碼放,等待著封裝運往各地。
“邕寧區的蠶繭質量一直都是比較穩定。”廣西桂悅絲綢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目前公司在邕寧區那樓鎮設有蠶繭收購站,定點收購蠶繭用來生產白廠絲和制成蠶絲被。那樓的蠶繭一繭絲長能達到900多米,這樣的品質滿足國際高端市場的需求。
蠶絲的價值延伸遠不止于繅絲,從車間出來,在廠區內還可以參觀蠶桑絲綢文化園。這里不僅是工業旅游文化展廳,更成為中小學生的研學基地,在科普館里,小學生們聚精會神地觀看視頻,深入了解蠶的一生,仿佛走進了蠶寶寶的微觀世界;動手制作蠶繭相框,進行蠶絲創作,體驗植物拓染,了解桑蠶絲制品的前世今生。
如今,從田間的桑葉到國際奢侈品牌原料,從傳統蠶絲被到文旅融合新場景,邕寧區桑蠶產業正以多元姿態展現價值:這小小一枚瑩白色的蠶繭,華麗變身后的銀絲跨越國界,織就的不僅是產業發展的藍圖,更是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