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19日電 5月19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食安治理容不得僥幸》的評論。
進入夏季,逛夜市成為百姓休閑的重要內容。那些帶著煙火氣的特色美食,也成為撫慰“凡人心”最好的選項。然而,近來關于食品衛生問題的個別現象,卻倒了消費者的胃口。
近日,“西安一烤肉店從泔水桶回收烤肉串,疑似進行二次加工”的視頻引發輿論關注。事件發生后,當地市場監管部門迅速開展調查:該涉事門店違法事實成立。目前,已責令其停業整頓,并作出相應處罰。
民以食為天!看似偶發的個案,再次提醒我們,守牢食品安全底線,容不得任何一絲僥幸。
這起事件暴露出商家自律失守背后的逐利心態。據報道,此次涉事門店曾入選當地“必吃榜”。頭頂光環卻鋌而走險,這種“表面合規”與“具體操作”的割裂,本質上是自律底線在逐利沖動中失守破防。當商家發現回收泔水食材的成本,能直接轉化為利潤,自律便一步步退縮妥協,直至崩塌。而一旦僥幸心理戰勝了自律約束,消費者的生命健康權就會被徹底漠視,最終誘使商家“搬起石頭砸壞自己的腳”。
筑牢食品安全防線,要努力從“事后救火”轉向“事前預防”。當地市場監管部門快速反應的舉措值得肯定,但也從側面反映出,餐飲后廚操作隱蔽性強,傳統巡查難覆蓋依然是監管短板。有關部門要充分利用智能手段,不斷提升治理效能,有效確保監管即時、全面、無死角,助力食品安全防范工作提質升效。
一次食品安全事件,不僅打擊商家聲譽,更有可能對行業,乃至城市形象造成巨大沖擊。信任是易碎品,需要大家一起傾心呵護。構筑行業信任,需要標本兼治的決心:一方面,要提高違法成本,倒逼企業敬畏法律,嚴格自律;另一方面,要形成共治合力,暢通投訴渠道、鼓勵社會監督,讓每個人都能成為食品安全的守護者。
筑牢食品安全防線,既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要以零容忍的態度嚴懲違法行為,進一步織密監管網絡,以全社會的合力守護行業標準,才能讓群眾吃出放心、吃到安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