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的最后,我們講到,劉巖被宋永吉接回了家休養。后來為了保護劉巖,宋永吉的母親撮合了兒子和劉巖結婚。
結婚五年后,1950 年 9 月 6 日清晨,宋黎明出生了。劉巖覺得,這個女兒的降生,有可能是道子的轉世。給她取名黎明,意思是度過了黑暗時代后的明亮的清晨和曙光。
圖 / 宋黎明小時候
劉巖作為母親,對女兒的愛
宋黎明:
我從記事起就在托兒所,一直待到 7 歲,沒出來過。 我媽每天都接產,不知道什么時候出去,我看著我媽的機會很少,另外她還要隔一天值一次班。 為什么我媽給我送托兒所里呢?因為我奶抽那種帶桿的「大煙」,也就是抽「鴉片」,所以就不能讓老太太哄。一歲就開始在托兒所,一直到 7 歲前沒回來過。
7 歲從托兒所出來以后,父母忙于工作,爺爺奶奶又愛抽大煙,宋黎明就經常被劉巖寄養在二姑家。
國英阿姨是宋永吉的二姐的女兒,也就是說,劉巖是國英阿姨的大舅媽。宋黎明從托兒所出來之后,劉巖經常要出去接產,宋黎明就住在國英阿姨家,和國英阿姨從小一起長大。
國英阿姨:
我們姐妹勝似親姐妹,我姐(劉巖的女兒)比我大一歲。 大舅媽接產忙,就把黎明送到我家,因為我媽是劉巖的小姑子。 黎明就跟我在一起玩,而且有時就住我家。(劉巖)今天接產要忙,她就不來接了;她接完產沒事了,就來把孩子領回去。 她疼愛孩子,那時候從外邊回來會給孩子帶著鈣片或者維 C ,我現在都不知道那些小片兒具體是什么,后來我跟我家里人嘮嗑,才知道她(宋黎明)從小吃鈣片補鈣,還有酵母片什么的。 (劉巖)總會給她帶,就這么一個孩子,怎么能不愛她呢?她十分愛她女兒。但我姐她心里可能對我大舅母有看法,因為我舅和舅媽離婚了,但我姐就不說。
上個世紀 50 年代條件匱乏的時候,普通中國家庭還沒見過營養補劑。因為學過醫有這個意識,再加上經濟條件也好,劉巖給女兒宋黎明從小吃補劑。
宋黎明也知道,雖然在自己小時候母親工作繁忙天天不著家,但從來沒在物質上虧待過女兒。
即便如此,宋黎明感覺跟母親劉巖之間,一直隔著一條理解的鴻溝。
■圖 / 劉巖和女兒宋黎明的合照
宋黎明:
在戶口本上我媽比我爸大七歲,但其實我媽年齡大很多。 我爸太小了,還沒結婚,我媽結過婚而且都有過兩個孩子,但那幾個人都沒了,我媽脖子都割傷了。我爸和我媽結婚的事,不是我爸同意的,是我奶奶同意的。 我奶說「如果你都不要她的話,她就死了。」 日本人當時會被整死,不整死也好不了,不給吃的也就死了。我奶奶心地善良,我爸很善良,我媽蘇醒過來之后,我奶跟我爸說「要不娶她吧,在我們這藏著也不好,因為是個女的。」 我爸說「我不干。結婚行,但是我不喜歡這個人。」就這樣,我媽在我家奶奶家待下了,之后就結婚了。
陳秀華:
其實是一開始是為了活著。整個過程,(姥姥)跟我姥爺結婚其實是沒有感情基礎的,但是為了活下去,既然已經被救過來了,所以我覺得可能是不得已,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劉巖為了在中國活下去,和宋永吉結了婚。
1946 年,劉巖開了一個「助產士浦山秋子」的接生診所。當時戰爭已經結束,人口生育率逐年提高,所以找劉巖接生的人特別多。忙的時候,她一天能接生 3 個孩子。因為劉巖太忙碌,丈夫宋永吉負責起了家務。
開業僅 6 年,劉巖一家就變成了高收入家庭。
但這個時候,作為日本人的劉巖開始擔心起來了,她擔心收入增多會引起周圍人的注意,也擔心丈夫宋永吉老是不務正業,過于依賴她作為助產士的收入。
宋黎明:
我媽給我爸的評價,就是不熱愛勞動,還沒說是好逸惡勞。
在二十世紀 50-70 年代,有「不勞而獲是剝削階級思想」的觀念,并曾經對「不勞動」或「不服從勞動安排」的人進行批判。
像開診所這種做生意的人普遍被視為「資產階級殘余」或「投機倒把分子」,很容易引來麻煩。
1952年,為了更安全的生活在中國,劉巖關掉了高收益的診所,主動應聘了樺甸縣醫院助產士的崗位,成為了一名樺甸縣醫院的婦產科大夫。
宋黎明:
后來我爸うわき(風流)。
我作為女的也不高興。我爸一回來我媽就不在家,她無論白天晚上都忙得要命,回來了(他倆)就打架,我爸三天兩天就進法院。
國英阿姨:
我大舅長得漂亮,個子還高,我們家族里都知道,老百姓就說他風流。
國英阿姨跟我回憶,她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宋永吉帶著她和宋黎明這兩個小姑娘去戲院看戲,然后自己跑到戲臺后面去見情人。
劉巖身為日本人,丈夫一家有「剝削階級」思想,丈夫還在外面沾花捻草,在當時的革命氣氛下,可以想象,劉巖過著怎樣擔驚受怕的生活。
1962 年,宋黎明上初中了。這一年,劉巖的工作調動到了同屬于吉林市的另外一個縣,舒蘭礦務局豐廣煤礦衛生所工作,也就是我的家鄉所在地。
初中,宋黎明就住校了。有一天放假回家,她看見門把手上綁著一個字條。
宋黎明:
三天之后,我媽在門上綁個條,上面寫著「我和老劉結婚了」。我爸媽倆人辦離婚了,散了之后,我媽先結的婚。 我好幾天沒見著我媽,我就在家天天哭,也不吃飯,我不知道我媽怎么就沒了,我本來和我媽生活在一起。
■圖 / 宋黎明在回憶與媽媽劉巖的相處時光
愛哲:
她就直接去跟老劉過了,把你自己留在家了嗎?
宋黎明:
對,但是那個家是我和我媽的家,我媽不在家了,我爸就過來了。
原來,在三天前,劉巖剛跟宋黎明的父親宋永吉辦理了離婚。剛剛過了三天,劉巖就跟老劉結了婚。
在宋黎明眼里,母親離婚又突然和老劉結婚,就是拋棄了自己這個女兒。就像當年劉巖殺死了自己的兩個孩子一樣不負責任。
宋黎明:
我很氣憤,說「你死,還把自己孩子勒死了,哪怕你死了之后,孩子餓死了也行啊」,這是我最生氣的。 跟我后來的效果一樣,我媽要管我,能跑老劉家去嗎?是不是。 我從內心不愿意我媽和我爸離婚,因為我爸喜歡我,我也喜歡我爸,我也喜歡我媽,不喜歡他倆分開。
失去了完整家庭父母的愛,母親又拋棄了自己,讓今年 75 歲的宋黎明現在想起來,還會像孩子一樣委屈。
劉巖跟宋永吉離婚,其實是費了不小的周折。雖然缺少感情基礎,但畢竟兩個人有了孩子,而且那個時候離婚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所以一開始,宋永吉并不同意離婚。
最后,為了能夠離婚,劉巖去公安局報了案,告發了丈夫宋永吉。
■圖 / 劉巖舊照
國英阿姨:
他(宋永吉)那時候開始鑲牙。因為干鑲牙,又賣黃煙等種種行為,當時就叫投機倒把。 我媽跟我說:小日本子把你大舅給告了,你大舅不同意跟她離婚,她這一告她才能離婚,你大舅就給定為「壞分子」了,就給戴帽送「榆木橋子村」去了,這她才跟我大舅離婚,達到她這個目的了。
那時就連著把我姐帶到農村去了。我姐才初二就文革了,文革期間我姐回家算是返鄉青年。因為我大舅在農村,所以她就算返鄉青年了,再回城就難了。
在上個世紀 60 年代,中國實行嚴格的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城鎮戶口意味著穩定的糧食供應、工作分配、醫療保障和更好的教育機會,而農村戶口則意味著艱苦的農業勞動和有限的福利。
宋永吉和宋黎明的戶口從城鎮變成了農村,這一變化在某種程度上也改變了宋黎明的命運。
劉巖又立馬再婚,獲得救贖
告發丈夫,和老劉迅速結婚,還害得女兒戶口從城鎮變成了農村,劉巖為什么突然剛離婚就和老劉結婚?
宋黎明:
為什么我不跟著我媽呢?老劉他家有五個孩子,最小的還在尿炕,才一歲左右。倒數第二小是三歲,總共五個孩子。我媽和老劉結婚,是因為他(老劉)是共產黨員,這是最大的原因。
作為日本人的劉巖可能是為了安全地生活在中國,而選擇了作為黨員的老劉。
但如果只是為了她自己著想,劉巖為什么要和有五個孩子的老劉結婚,其中有兩個孩子還是在嗷嗷待哺的階段?
宋黎明:
之前我媽給老劉媳婦看病,他媳婦得的是子宮癌。后來去世了之后,我媽就立刻和老劉結婚了。
陳秀華:
她去做接生婆,是一種「救贖」。對于她來說是一個補償的機會,包括跟老劉結婚這件事,老劉的夫人是因為得了子宮癌,我姥是是婦產科醫生,所以她懂,她親自看到這個人沒了,剩下這么多小孩,其實就跟自己生前的孩子是一樣的,所以這是一種救贖。 自己雖然生下了孩子,(分別在)一歲三歲沒了,生下了唯一的一個孩子——我媽,還離得那么遠。(我姥照顧)這些小的就顧不上我媽,所以我覺得她應該是五味雜陳,她有很多的感情,但她很內斂,她不去表達。 而且她時刻準備著哪怕去多(接)生一個,多去做一份貢獻,可能都是好的。我覺得她可能用這些去充實自己,讓自己沒有那么多的閑暇時間去想別的。
■圖 / 劉巖的孫女陳秀華
可能在劉巖看來,女兒住校、隨后又下鄉,是已經可以獨立生活了。但對于宋黎明來說,從小母親就因為工作忙碌很少陪伴在自己身邊,剛剛十來歲,母親又讓自己獨立。宋黎明還沒有體驗到母愛,就被迫長大。
宋黎明后來在下鄉的地方認識了是農民身份的丈夫,很快成家。
陳秀華:
(我姥)在中國待了 50 年,接生了一萬多個孩子,證明一年要接生 200 個孩子。走在泥濘的路上去接生,一去一回也不能馬上生,一個孩子就是四、五個小時,你想她的一生當中有多少是在努力的路上。然后她掙一點錢就偷偷地攢起來,因為當時還要養那五個孩子。 反正我記憶當中我姥只要有時間,不管是多少,都會跑去看我媽一眼,偷偷地送點肉,送點吃的,送點錢,然后再走回去。愛從來沒有斷過。
1975年,劉巖退休。我在老家的離退休人員管理服務中心找到了當年劉巖寫的退休申請書。申請書里,劉巖重點提出了想讓女兒接班,把宋黎明從農村調到我們礦區。
各位有關領導: 我是豐廣衛生所工作人員劉巖,原名山口秋子助產士。 因為我是年齡大,正常工作有困難,因此向上級領導提出申請要退休,更好地過好晚年。另外我有一件要求,我親生的女兒只有一個,在民主五隊的社員。因為我女兒在農村后,由于收入比較少,因此需要依靠母親幫助解決。今年國家對于外國在籍的人或是已經加入國籍的外國人給予特殊關懷和照顧,因此我迫切地要求把宋黎明,帶起來接我的班,如果上級允許這要求,會減輕我的負擔,安心過晚年。 我感謝毛主席和感謝黨,只有社會主義國家才能有這樣的幸福生活。 1975 年 8 月 14 日 劉巖
劉巖又一次離婚,帶上女兒回日本
宋黎明后來順利地成為了我們礦區豐廣三小的語文老師,也就是我后來的母校。
就這樣又過了二十年,劉巖在對女兒的愧疚中彌補,又在彌補中愧疚。直到,她為了女兒又做了一次重大的決定......
1992 年,劉巖決定帶上女兒一家回到日本。回到日本前,劉巖和老劉單方面提起了離婚。
宋黎明:
我媽和老劉結婚的時候我被氣得夠嗆。 但是和老劉離婚的時候,離了而且證書都拿來給我看,我當時就哭了。 我說「我不讓你和他結婚,你硬去。五個孩子都養活大了,結果老劉不行了,你又要離婚。」
宋黎明用了三十年的時間消化了、理解了,母親也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但母親和老劉有了三十年的感情后,竟然為了自己這個女兒,跟老劉說離婚就離婚了。
宋黎明覺得,這未免不近人情。
陳秀華:
當然到后來,她是選擇我姥爺也好,老劉也好。選擇老劉是為了她的身份能夠變得更好一點,雖然我們未必能理解,但是她絕對是有自己的判斷力和決斷力的,認為她那樣是對的。 為什么最終把老劉扔下,然后又帶著我們全家人來日本了,那時候她得下了多大的決心和努力。 她是一個醫生,救死扶傷,她肯定是愿意去繼續陪老劉。可是為了我媽,她又犧牲了那一塊,咱們能說她是一個壞人嗎?肯定不是。 我姥她知道日本,又知道中國,她一定會客觀地去比較。她覺得說這個時間節點上,我們全家人來日本一定是比現在要好,但她做出的決定當時我們是不理解的,不愿意來。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1974 年,時隔近 30 年后,劉巖曾經回過一次日本。
宋黎明:
日本號召殘留婦人和殘留孤兒回去旅游。 她說還回來,我一聽回來還好,但后面她說要在日本留下我就哭了。
愛哲:
所以 1974 年那一次回日本之后,她給你寫了封信。
宋黎明:
她說不回來了,而且在(日本的)醫院都上班了,并且寄了相片,說「我給你錢。」 我說「是嗎?我不要錢,一分錢都不要,不用郵,我也不要。人必須回來。 我媽知道我厲害,就又回中國了。
■圖 / 1975年劉巖在日本工作時的照片
1974 年回日本的這一次,劉巖見識到了當時中日之間巨大的經濟差距,所以,帶著女兒回到日本、過上更好的生活的愿望就在她心里種下了種子。
陳秀華:
她一直有訂閱日本的刊物,在我記憶當中就是一直摞著很多日本的刊物,包括畫報。 而且有人請她就去教人家日語,有的時候還去做翻譯之類的。包括從我有記憶開始,凡是有日本的電影我們幾乎沒有落過。《吹口哨的寅次郎》、《幸福的黃手帕》,非常記憶猶新,我們全家人都去看。所以說我覺得她這種日本的情節是非常深的,她肯定很懷念。
還有一個是她希望我們去接觸她的母語和國家,其實她可能內心深處就一直有一種愿望,希望我們能夠了解,能夠客觀的去看(她的國家),最終有一天有朝一日看到我們一起回日本。 可是等我姥決定說她要回日本的時候,就義無反顧地決定說「我要為我的女兒做一些事情了」。但如果在沒有離婚的情況下,她就還要帶著老劉回來,還有那么多孩子,四五個孩子,帶還是不帶? 帶著一起回來的話,日本不一定能接收,我媽也不一定來日本。
愛哲:
那時候你不想來日本?
宋黎明:
當然了,我當時在教畢業班,這時候我對日本印象非常不好。 我媽他們都把孩子殺了。而且日本拿槍侵虐中國,我最大的印象就是地道戰,我作為日本人的孩子,連我媽我都這樣想,日本人怎么這么沒有人性呢? 另外南京大屠殺,看到那些圖片上(日軍)把人整死了之后都埋在土里了,挺深的溝。
1992 年,75 歲的劉巖拿著干部級別的退休工資,同時一直都在接生和教別人日語;42 歲的宋黎明是豐廣煤礦第三小學教五、六年級的語文老師,丈夫在豐廣煤礦上班,全家人工作穩定,生活上越來越好。所以,放棄所有,來到充滿未知的國家,對宋黎明全家來說確實是個不容易的決定。
宋黎明:
我媽說「我老了,我一定要回日本死。」就是這個決心能看出來。 我媽說「你要是不陪著我,我就回不了日本來,因為在日本沒法照顧。」唯一的孩子留在中國,她能安心嗎?而且來回跑,還浪費錢。
如果28 歲的劉巖和宋永吉結婚是為了活下來,那么75 歲的劉巖和老劉離婚就是為了晚年能夠回歸故土。
就這樣劉巖懷揣著即將落葉歸根的喜悅的心情,42 歲的宋黎明和丈夫,還有他們的三個孩子懷揣著對未知國度的惴惴不安,登上了飛往日本的飛機。
■圖 / 老家媒體當時對劉巖的報道
陳秀華:
上飛機那一刻我們已經全都哭得不行了,因為知道已經沒有后路了,只能往前走,非常艱難。 我媽覺得我們三個孩子一旦出來了以后就沒有后路了,而且當時是賣了房,辭掉工作,而且銷了戶,所以那個時候真的是「背水一戰」。真的是放棄所有,我們就要去日本打拼了。 (上飛機)我姥是笑著的。
宋黎明:
我哭得很厲害,只有我媽高興。
陳秀華:
因為對我們來講是到一個未知的國度,對她來說是落葉歸根,她很開心。
宋黎明:
我媽知道日本啥樣,但我不知道呀。 我沒下飛機之前就哭了。我說上日本鬼子的國家來了,心里這么想的。然后我一下飛機,(看見)一個小矮個,比我矮一頭的一個男的,他帶著一個接我們的字樣,我一看就感覺,日本鬼子怎么這么不嚇人。
愛哲:
很禮貌是嗎?
宋黎明:
他沒有穿新的襯衫,而是一個脫了舊的白襯衫。我說這不挺親和的,政府的人怎么還那么謙虛。一般接你的人必須穿上挺高級的這些衣服,他一定是想沒那么富裕中國人過來,一定不能超他們(風頭)。不然他不可能穿那件舊衫,日本不穿舊的。 我一看我就安心,從那之后我們就不得了,非常好。
圖 / 落地大阪擔保人來迎接劉巖一家
劉巖想獨立,女兒要盡孝
落地大阪后,日本的擔保人接上劉巖一家驅車前往名古屋。
這里還有個插曲。劉巖一家之所以能成功回到日本,需要滿足兩個條件。除了要有擔保人,還需要劉巖的日本親屬簽署「同意歸國書」。
宋黎明說,當時在巖手縣老家的親屬答應在他們的同意歸國書上簽字,但前提是劉巖得先跟他們簽個協議,承諾「放棄老家的財產,并且不回老家巖手縣居住」。他們擔心劉巖一家回老家,會威脅到親屬們的財產。
愛哲:
你母親當時對這一條件有什么反應嗎?
宋黎明:
沒有,我媽一點不要,給我們都不要。
陳秀華:
她的目的就是回來日本,落葉歸根,回歸故土。所以我覺得財產應該不是問題,但是這個事情對她精神上的打擊應該是有的,只是她沒有辦法在自己的女兒面前表現。
愛哲:
所以她 1992 年回到日本,一直到 2008 年去世,中間從來沒有回過巖手縣嗎?
陳秀華:
沒有,一次都沒有。 不知道為什么,姥姥從來不提這件事。我覺得可能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抵抗還是什么,明明是自己的故土,明明是自己的家,就是回不去。但是(兩個條件)你要是都拒絕,你可能連日本都回不來了。
劉巖為了能夠回到日本,毫不猶豫地在協議書上簽了字。他們一家到日本后,去了擔保人公司所在的名古屋定居。
劉巖的晚年就將在這里度過。
在名古屋,宋黎明的丈夫和大女兒秀麗、二女兒秀華按照要求,去了擔保人的運輸倉庫工作,同時邊工作還邊學日語。通過一年多的刻苦學習,宋黎明和女兒秀麗、秀華都通過了日語考試。宋黎明的丈夫、大女兒、二女兒是家里的頂梁柱,拼命賺錢供弟弟上大學。
劉巖最初在醫院做了半年的助產士,但因為年齡過大,最后只能做點清掃公園的工作。
政府給他們一家六口提供了一個三居室的住房,全家人終于生活在了一起。宋黎明從小到大都沒有和媽媽真正的生活在一起,這一次她很珍惜一家人整整齊齊的日子。
可是劉巖,想出去住,獨立生活。
陳秀華:
我們回來后,我媽因為有那么長時間的一個人生空白,沒有跟我姥在一起,她是期待和媽媽住在一起的。而且我媽一直就像個小孩一樣的,跟我姥去撒嬌,說她一直沒有陪伴。直到現在她都有一種埋怨的想法,但是我姥一直就很自立,她很獨立,愿意一個人生活。
因為秀華和姥姥劉巖住一個房間,秀華特別懂劉巖,在秀華眼里,姥姥特別的酷。
陳秀華:
一個八十多歲的老太太,化著妝涂著紅嘴唇出去,戴上個墨鏡。我說「姥姥你又不近視,你不覺得這樣就很酷嗎?」 我常開玩笑講她八十多歲還戴著胸罩出去,跟別人喝咖啡(約會)。我覺得人的心氣是完全不一樣的,這是我們沒有的,我媽就沒有那個感覺,不一樣。
■圖 / 劉巖舊照
宋黎明:
我媽處事有點怪。我都不化妝,她就畫紅嘴唇。其實戴上也不好看,小帽兒、眼鏡、穿個西服,我媽多矮你不知道不?身體還這么歪歪著,脖子也縮著了,還得整(談)老頭兒。 我倒不是說我媽不好,我媽很善良,是吧?可是她在做事的時候和中國人有點區別。
陳秀華:
日本人骨子里講的是獨立,不給別人添麻煩,哪怕你是個 3 歲、5 歲的孩子,你的包也要自己去拿,我覺得這是一個文化差異造成的所謂的隔閡,并不是說愛與不愛的隔閡。就是要獨立,我媽也是獨立的一個人格。
中日之間的文化差異,集中體現在了這一對東亞母女的身上,讓他們相愛又相殺。
比如,回到日本后,劉巖想要獨立生活。當時日本的政策是,老年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喪失勞動能力的話,政府會提供一個類似于最低保障金的補貼。但有個前提:不能是跟有收入的子女在一起居住,你得是一個人單獨生活的。
但是宋黎明一直想跟媽媽住在一起,那政府根據規定,女兒和女婿有收入,雖然不富裕,但媽媽這個保障金就不能有了。
可就算經濟很困難,還要多花很多錢,宋黎明堅持要和母親生活在一起,照顧母親。
■圖 / 劉巖舊照
宋黎明:
每年最少住兩次院,得花 70 萬現金。
陳秀華:
然后來來回回的路費,東西一多我媽又打車等等……非常難,那時候家里沒有錢,全花了。
宋黎明:
我是唯一的女兒,我怎么能把你趕進去,而且就我一個孩子,我要是把我媽整去(老人院)家里就沒人了,而且我又信不著老人院。
陳秀華:
所以在經濟上,包括我姥的精神上,其實是給我姥帶來了一些負面的東西。但是我媽可能覺得這么長時間(不生活在一起),得孝敬孝敬,去做一個補償,所以有很多的文化差異。 包括殺孩子的事情,就是因為她覺得不能把自己的孩子交到別人手里去,寧可眼看著把她們殺掉,就像效忠昭和天皇的人切腹自殺,其實是一樣的道理,不能把自己的孩子交給別人。 后來是不得已,實在是沒辦法了,我媽一個人照顧不來,我爸去上班,后來就讓我姥去老人院了。其實對于我姥來講,她去老人院她就解放了,覺得不用再給女兒添麻煩了。
2002 年是劉巖進養老院的第一年,那一年的 9 月 6 號是宋黎明 52 歲的生日,這一天,劉巖少有的用中文給女兒寫了一封信。
劉巖寫給女兒的書信:
親愛的黎明: 祝福你 52 歲的誕生日。你誕生在樺甸縣新華街,那天真是好天,清晨順利地分娩下來了,你爸爸和我多么高興。 家中的一個小寶貝在你生下來后,52 年中你也有時快樂,有時不高興,我對你抱很大的希望。但是由于我不會考慮對方的心情如何,(會)說些不應該說的話,也做些行動的不妥當,因此很對不起。 今后我希望心寬大,看問題遠些,我過去做些事不妥當的話,一定要改正。 最后祝福你萬事如意。 2002 年 9 月 6 日 母親
■圖 / 劉巖給女兒的手寫信
在養老院里,出來獨立生活的劉巖過得很開心,房間的墻上掛著她親手做的手工藝品,日記里會記錄家人來看望她,拿著家人給她的零花錢開心地去便利店買很多東西。
但漸漸地,能明顯看出日記里字跡越來越潦草,記錄的內容變成了描述身體上的疼痛。即便這樣,劉巖還是堅持每天記日記。
據宋黎明和秀華回憶,晚年的劉巖在床頭擺著一本書,名字叫《如何快樂地死去》。這可能是她最后找到的跟病痛相處的方式。
沒能見到劉巖本人,但我們帶上了柿子餅、 大福餅準備去祭奠劉巖。2024 年 4 月 3 號,清明時節雨紛紛,劉巖一家帶我驅車從東京去了名古屋劉巖的墓地。
■圖 / 宋黎明和愛哲一起拜訪劉巖的墓地
陳秀華:
我姥姥和我媽都是女孩,所以我媽選的粉色墓石。然后這個家紋,表示五種好的品德,有特別的意義,我媽特意選的。 (跟姥姥住在一起時)有時候就看到她跪在自己的床上,擺一張小方桌,吃一些東西,其中有幾樣東西是我記憶比較深刻的。 栗子飯,因為中國沒有栗子飯,然后她不就任何菜去吃栗子飯,嚼得很慢,低著頭朝下看,或者是朝斜方向去看,若有所思的樣子在吃,那個是讓我記憶非常深刻的。
當時我也不理解為什么是那樣,和她雖然在一個房間,她也不跟我講話。過了幾年以后,我才回憶起她的老家就產栗子、柿子、稻米,就是她家里的一些特產。
這個大福餅說起來就更讓人難受了。我姥姥臨死之前,每次都跟我說想吃大福餅,可是她插著管沒有吞咽功能,我沒有辦法買給她,我覺得非常遺憾。所以我覺得人生到最后的時候,她還是想念家鄉的一些東西,估計可能是小時候吃過,都不是什么高級的東西,所以說「故土難忘,家鄉難忘」。 她雖然回歸了日本很開心,又能跟自己唯一的女兒生活在一起了,可是她不能回到她真正出生的地方——巖手縣去居住,何嘗不是一種遺憾?
■圖 / 愛哲和劉巖獨處了一段時間
1992 年回到日本,到 2008 年去世,期間劉巖一次都沒有回去過老家巖手縣,這可能是她生前最大的遺憾。
在尋找了十四年之后,在劉巖的墓地,我也來到了故事的終點。
下一集我將去到故事的起點,劉巖余生再也沒有回去過的家鄉巖手縣。如果她不能回去,我希望帶著她的故事去那里看一看。
*未完待續
來自故事君的溫馨提示
微信公眾號最近改版了,如果你沒有給 故事FM 加星標,將有可能無法收到 故事FM 的大封面推送,我們可能因此在信息流里錯過。
為防止走失,我們邀請你做一個小小的動作,給 故事FM 微信公眾號加個星標,方便你及時「捕捉」到 故事FM 的每期故事。
↑歡迎「關注」故事FM 并設為星標
-視覺設計 張昭
??
聲音紀錄片第六集 Staff
導演|愛哲 房滿滿
錄音|牧嶋莊司 佐藤洋祐 趙昶通
剪輯|嚴硯瀅
聲音設計|嚴硯瀅
運營&宣發鳴鳴 王家貓
實習生|陳思宇 鄒月
視覺設計|張昭
BGM List
01.Story FM Theme Dream version 01 Bpm 60 - 桑泉
02.過去未過去 - 桑泉
03.Ashes In My Memory - 彭寒
04.珍貴的人 - 彭寒
05.遙望 - 桑泉
06.無序的 - 桑泉
07.the box - 彭寒
08.綠色的扣子 - 桑泉
09.北國之春 - 遠藤實
bd@storyfm.cn
出品|聲音故事傳媒「故事FM」
版權聲明:聲音故事傳媒出品內容,未經授權,不得復制和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故事FM
故事FM是一檔親歷者自述的聲音節目
蘋果播客 | 網易云音樂 | 喜馬拉雅 | 蜻蜓FM | 小宇宙
QQ音樂 | 荔枝FM | 懶人聽書 | 酷狗音樂
均可收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