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娘舍老兵,寥若晨星
張世連
1967年詹娘舍炮兵觀察所老兵:魯明山(右)、千百孝2025.4.29攝于
下篇:
在人們心目中,1967年秋天在詹娘舍創立步炮聯合指揮所暨炮兵觀察所的那伙人很厲害,他們是在最不宜住人的那座雪山上露營駐守并戰斗,他們是大家崇拜的英雄。如今我與那伙戰友的大多數人已失去聯系,有的人已不在塵世了。
尚健在并與大家有聯系的僅有魯明山、千百孝兩人。這倆人非常低調,從不多談當年對敵英勇作戰的事。有時在大家熱議此事時,他倆才輕描淡寫講一點平凡小事和日常瑣事。例如:每天戰士們輪流到山下“一滴泉”取飲用水,其路途之遙遠與兇險,讓他倆說起來就像小孩子玩過家家一樣輕松。他倆還講到過炮戰停下后,同志們緊張心情稍有些放松,若晚間沒有那疾風掀帳篷、雪卷人下山之危險,天黑以后不值班的同志們一般都能背靠著石窩窩仰望著星空聊天。
那時只覺得在山頂上仰望星空和小時候在家鄉所看到的夜空是同樣景色,同樣的感覺。但是若向下俯瞰環視那就大不相同了。要不當年咋會有:“腰系白云手摸天,月亮在我腳下邊……”的詩句。
五十多年過去了,當今指揮連一幫退役耄耋老兵常掛嘴邊的一句順口溜是:“魯明山、千百孝,抱著月亮睡過覺……”,我不認為那是浪漫主義,我認為那是真實的感受。當時只因山頂如錐,站在不足兩平方米的山尖尖上,炮兵觀察所的戰士腳下就是個立錐之地。若有狂風肆虐就像站在高聳入云的萬丈云梯頂端上揺搖晃晃,伸手摸不著任何可攀扶的東西,產生恐懼不敢站直身軀。就怕風一吹腳下一滑,嗤溜一下子“表演”個自由落體運動墜入萬丈深淵,那可就“徹底結算伙食賬”了。
當年幾十名解放軍官兵在這風摧雪卷、電擊雷炸、高寒缺氧的原生態陡峭山坡上作戰。官兵們在星羅棋布石窩窩上搭著方塊雨布就露營駐守四十八天才有人換防,那日子究竟是怎么熬的?回答這個問題目前只有魯明山、千百孝有發言權。
1965年飛上詹娘舍的戰士,左羅德明、右陳紹發。2025.4.29攝于成都
他們談到9月12日上去后幾天幾夜不顧饑餓不顧寒冷不顧一切地盡職盡責完成任務。第一輪炮戰停下后才知道饑餓。10月1日敵入侵卓拉,被我前沿步兵隊屬迫擊炮狠揍后,敵人就基本老實了。全線炮戰停下后,詹娘舍守軍的給養也較前改善了些。凡遇天氣晴朗,沒有極惡劣氣象肆虐時,夜晚裹著被子蜷縮在石窩窩里的戰士們才顧及仰望星空。他們發現這里的夜空與小時候在家鄉看到的夜空是同樣景色。夜復一夜的見到從月細變月圓,又從月滿變月缺。那北斗七星勺把起先是指向正西方,漸漸右旋指向西北方。北極星是那么明朗的為大家指明方位。那織女星和肩挑一雙兒女的牛郎星被銀河相隔兩岸是那樣的悲戚與無奈……
可以說駐詹娘舍的戰士們起初非但生存條件艱苦,而且其本沒有任何文化生活,日子過得非常枯燥。這時步兵中有個嘴唇皴裂的小戰士說:“來時忘帶口琴了。”另一個戰士說:“我若帶上笛子來,準能讓這有史以來荒無人煙的詹娘舍開始笛聲悠揚。”他們的班長聽后風趣的說:“沒帶笛子也好,有笛子叫你一吹家鄉小調,豈不弄得‘一夜征人盡望鄉’呀!動搖軍心,懂嗎!……”涂副指導員笑了說:“若有樂器可奏響催人奮進的歌曲嘛!如:《解放軍進行曲》、《戰斗進行曲》,《大刀進行曲》……等等,音樂是戰斗的號角!”
另外還聽到魯明山、千百孝曾回憶說,后來凡氣候不太惡劣時,夜晚睡覺前官兵們的邊塞詩作品就冒出來了。同志們朗誦的詩歌大多數都是瞎胡亂改的古人邊塞詩,也有朗誦打油詩的,熱鬧非凡。他倆依稀記得陰歷九月十五,月明如鏡。有人朗誦:“誓掃阿三不顧身,五十健兒踏白云。詹娘舍上棒小伙,猶是春閨夢里人”,都說這首詩不錯。
接著一位班長說:“聽我的!‘一輪明月照邊關,月明星稀殺氣寒。詹娘舍上我軍在,不教印軍度冰山’怎么樣?”大家聽后都說好是好,但這還是改的唐詩。這時另外一名班長說我來朗誦一首自己作的:“詹娘山,刺破天,底下大來上頭尖。有朝一日翻過來,上頭大來底下尖”,人們聽到后笑噴了。排長說:“笑啥笑!他這也是偷來的,瞎謅的。是生吞活剝山東軍閥韓復渠那首《千佛山》。哪是他原創的呀!”弄的那位班長正尷尬間,忽聽一個人咳嗽兩聲,馬上全場肅靜。
羅德明2021年留影
此人是這個步兵排里的故事大王,他說起四川評書藝壓群芳。他一開講全場必然鴉雀無聲。只聽他那標準成都話:“話說大唐貞觀年間,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路過亞東……”嘩!的一聲人們全笑了,笑他真會胡編亂造。他高聲接著又講:“師父決定在乃堆拉宿營。孫悟空決定自己前往剛托化緣,臨走時命令沙僧原地放馬并警衛師父,指派豬八戒在詹娘舍山頂放哨望風。
夜幕降臨后這位悟能師弟懶洋洋地背靠山頂,雙手抱著釘耙長柄仰望星空,驟然來了思鄉之情。他作詩一首,大家聽我朗誦:‘天上明月光,山坡雪加霜。舉頭望嫦姐,低頭思高莊。’”大家聽了哈哈大笑,那嘴唇皴裂的小戰士搶著吼:“豬八戒是抄襲李白的詩”。老兵說:“不是!不是!絕對不是。應該說李白那《靜夜思》是模仿豬八戒寫的。李世民送別唐僧取經多早哇!李白給李世民曾孫子李隆基的老婆楊貴妃寫詩歌那晚了多少年呀!”……
微信群里老兵們回首品評當年這些詩作,覺得在藝術上實在談不上有多高水準,但都能納入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樂主義范疇。在那戰爭一觸即發的艱苦環境,肯定不會作出后來流行的“今夜的晚風吹,今夜的月兒美。今夜的星光惹人醉,醉在了我心扉……”這類輕松助眠的歌詞詩句。
卻說我和戰友們海侃湖聊起來也是摸不著邊際的鬧騰。因我知道1965年上詹娘舍的三個測地兵是四川人,1967年始建步炮聯合指揮所暨炮兵觀察所的40多名官兵都是川、陜、甘三省人。我聊天中“吹噓”我是第一個登上詹娘舍的河南省人。西安那個戰友何志理急忙打斷我的話說:“我也是河南人,那次隨你一同上的詹娘舍,應與你并列第一。”我說:“你是從陜西入伍,祖籍河南不能算。既便是賴賴唧唧算上,也只能算第二名。我那天帶領十個人一路縱隊上山送給養,你跟在我后邊的隊伍中走,起碼晚我好幾秒鐘才登上山頂”。我這番話引出那次一同登詹娘舍的偵察排副排長徐德修和測地班長石建國一起搗著他玩說:“何志理別爭了,那次橫跨絕壁你沒掉下懸崖真算你命大了,好好過這夕陽無限好的日子吧!哈!哈!”何志理聽后嘿嘿直笑,再也說不成個啥道道了!
李作貴2024年攝于四川瀘州
總之,這五十八年前曾登上過、駐守過詹娘舍的一小撮詹娘舍老兵們,雖然人人夕陽無限好,畢竟個個已是近黃昏。相互聊天中常常東拉西扯漫無邊際,有時還互掐互戲互相調侃取樂。但是一談到正題,那詞語中滿滿的革命英雄主義和團結奮斗精神。談起詹娘舍往事,讓當今人們聽起來就像在看科幻電影、看科幻小說一般神奇,但它全都是真人真事。老兵們都為自己的青春中有這段神話般的經歷深感自豪和驕傲。
有一次魯明山在微信里幽默地說過:“67年開創詹娘舍炮兵觀察所這幫人都要感謝偵察參謀湯雪強同志,是他積極向‘亞指’首長和‘炮指’首長建言,開設這個高聳入云的炮兵觀察所,咱才有機會在那云端上過了一段神仙日子。”湯參謀聽后感嘆的說:“我一建言,首長一拍板,唉!一幫戰友在那雪山上可就為祖國為人吃苦了!”當時我立即接話說:“65年首登詹娘舍的幾個測地兵也要感謝一個人,那就是李良明。他們六班從詹娘舍、乃堆拉下來又趕到東巨拉與全排會合測地,大家完成任務后已疲憊至極。是新兵李良明不顧勞累用鐵鍬在冰雪大地上挖個圓坑,鋪上方塊雨布當做盆子,把燒60℃就開的水倒進去,經冰冷地面傳導消耗部分熱量后,那水溫立即正合適。大家圍住洗了個有生來的最舒服的熱水腳。這離奇情節《封神演義》、《西游記》里都沒有。這高級待遇天上神仙都沒有享受過。這神奇的事跡只有毛主席思想哺育的兵才能創造出來。
時間像流水一樣六十年過去了。如今詹娘舍老兵像秋葉凋零不可抗拒,如晨星寥落也是必然。但那詹娘舍的艱苦奮斗精神永遠不會凋零也不會寥落,將會一直在我連現役軍人、退役軍人中代代傳承發揚光大。甚至在親人友人中都會有深遠影響。最使詹娘舍老兵欣慰的是,幾十年來詹娘舍哨所中一代代、一茬茬戍邊英雄戰友個個都是好樣的,他們用青春和熱血守衛著祖國母親。大名鼎鼎的詹娘舍云中哨所早被舉國尊崇、萬眾敬仰。詹娘舍雪峰已是愛國軍民心中圣潔之地。
(全集完)
左起:千百孝、陳紹發、羅德明、湯雪強、魯明山、李良明。
(注:本文插圖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
張世連:1942年3月生于西安,1958年12月入伍。1961年9月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偵察學校,1964年7月畢業分配至西藏軍區炮兵獨立308團指揮連歷任氣象站長、副連長。后調入四川省蒼溪縣武裝部任參謀。1985年3月轉業到洛陽市工作,2002年3月退休。
作者:張世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