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國民黨軍進行了大規模的整編軍隊,原有的軍改為“整編師”,而原有的師則改為“整編旅”。
從步兵師改為“整編旅”,實際上直屬部隊是沒怎么變化的,主要就是從下轄3個步兵團變為2個團。
單從表面上看,三團變二團肯定要少三分之一兵力;但實際上當時國軍各部普遍缺額,所謂的“整編”實際就是從缺額的三團制,充實成滿編的二團制,其中有些老弱和編余軍官會被裁掉,但戰力主體則并不受損。
對于一些本來就比較充實的單位來說,則會將編余兵力充實到步兵團和旅直屬隊中。
因此當時嫡系師的整編旅就有八九千人之眾,兵力偏少的整編旅一般也有六七千人。
所以,1946年的整編師改革,實際上就是基于國軍缺額現狀的充實性整編,并不支援真的會損失掉三分之一的戰斗力。甚至反倒會因為充實了戰斗單位,而導致單位戰力的提升。
不過在隨后的作戰中,二團制的結構不好用也是現實,所以國民黨軍紛紛要求恢復為三團制。
請注意,這種三團制的“整編旅”,不是恢復成抗戰后期那種缺額嚴重的單位,與其如此的話,倒不如不恢復。
因為當時國民黨軍的控制區遠比抗戰后期要大,所以征兵相對沒有那么困難,恢復成三團制后,是的確要求實編兵力增加的。
我們可以將這個過程概括為:
從抗戰末期缺額嚴重的步兵師——依照現有兵力充實為二團制的整編旅——恢復成三團制并盡可能充實兵力的整編旅。
因此,1945年的步兵師跟1947年的整編旅,表面上看都是三團制,但繞了一圈回來后者的實際兵力會更多。
在聊實際兵力前,我們先談談1947年整編師的編制兵力狀況。
依照國民黨軍在1947年制定的新整編旅編制,整編旅除旅部外,只轄搜索連和通信連,其炮兵、輜重等直屬隊,或向上匯集到師直屬隊中,或向下強化到步兵團里。
以步兵團的編制來看,一個團的兵力數就超過了3000人,具體是3100人;很顯然,這是一種“大團”的編制。
具體來說,這種步兵團下轄有步兵第1營、第2營和第3營,每個營有3個步兵連、1個重機槍連、1個迫擊炮排、1個輸送排。
其中每個步兵連的兵力有165人、重機槍連有115人、迫擊炮排有62人、輸送排有85人,再加上營部,整個營的兵力有777人。
而在團本級,則有搜索連、迫擊炮連、輸送連、通信排、衛生隊。
其中搜索連有177人、迫擊炮連有127人、輸送連有179人、衛生隊有130人、通信排有110人(實際是連級規模)。
這些直屬隊加上團部機關,總兵力也有769人,幾乎也相當于一個滿編步兵營的兵力數了。
所以這種3000多人的大團,可以說在各個層級的兵力配置都是比較充實的。
如此,僅僅3個步兵團的總兵力就有9300人。
不過這種1947年式的整編旅,旅級比較空虛,只有機關和直屬兩個連,總計三四百人而已。
其炮兵、工兵等職能被集中到了整編師級,而輸送職能則下放到了步兵團。
但很顯然,整編旅級過于空虛于實戰也是不利的,所以后續又增加了1個輸送連、1個工兵連、1個衛生隊,總計增員470人。
這樣的話,整個整編旅的編制便有一萬人出頭了;日后整編旅再改稱為師,其實基本上就是把名字換一換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