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9日,濟南章丘區繡水大街的一面輔路白墻上,悄然綻放了一朵"薔薇"。
這幅由美術培訓工作者與友人連夜創作的墻繪,以少女與薔薇共生的夢幻畫面,在短短四天內引爆全網。人們從四面八方涌來,只為與這頂"會生長的花冠"合影。
然而,這抹轉瞬即逝的春色,卻在5月13日被城管部門的白色涂料永遠封印,徒留一地嘆息。
我是地地道道的濟南人,雖然生在濟南農村,但是浪跡天涯幾十年,長期在南方生活工作,對老家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說句心里話,受儒家思想影響,山東人思想比較正統,有時候感覺很淳樸,但有時候又特別執拗,也叫認死理。刻板有余,靈活性不足,對人情世故非常精通!
山東人的最高理想就是為人民服務,不管多大的老板,在官員面前都要點頭哈腰,不會做事可以原諒,不會做人堅決不行!
在繡水大街37號這段不足百米的輔路上,薔薇花墻與少女側影的邂逅,本該是場浪漫的雙向奔赴。創作者小林(化名)蹲守月余,只為捕捉薔薇攀墻的最佳角度。5月9日深夜,當畫筆在墻面落下第一抹鈷藍時,他或許未曾想到,這幅即興創作將掀起怎樣的波瀾。
5月11日,第一位攝影博主將照片發上社交平臺,配文"濟南版莫奈花園"。次日,話題#濟南薔薇女孩#沖上熱搜,單日閱讀量破2億。游客們帶著反光板、補光燈蜂擁而至,輔路瞬間變身露天攝影棚。據附近商戶回憶,最擁擠時,排隊拍照的隊伍綿延兩百米,連早餐攤的豆漿都賣斷了貨。
流量狂歡背后,隱患悄然滋生。5月12日晚,三輛私家車因避讓拍照人群發生剮蹭;深夜十一點,仍有主播在墻前直播跳舞,音響聲驚醒了整條街的居民。當創作者小林收到城管部門約談通知時,墻繪下的非機動車道已連續三天出現交通癱瘓。
這里面有一個問題,民眾的自由創作活動到底值不值得提倡?一個社會,在法治的大框架下,每個人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這個社會才能活力無限。
當然,這可能也會出現一些問題,是藥三分毒,藥物在治病的同時也會害人,但人們為什么都還堅持吃藥呢?
5月13日清晨,白色涂料覆蓋了少女面龐。城管隊員老張站在空蕩蕩的墻面前,手里還攥著居民聯名投訴信:"我們理解大家愛美的心,但安全終究要放在第一位。"這場倉促的告別,讓濟南錯失了本可把握的文旅機遇。
就在濟南為涂白的墻面黯然神傷時,千里之外的重慶榮昌,正用另一種智慧接住"潑天富貴"。
2024年國慶期間,榮昌陶藝小鎮一面"青花瓷墻"意外走紅,日均接待游客超3萬人次。面對突如其來的流量,當地政府的應對堪稱教科書級:
在距離墻繪500米處設置停車場,開通每15分鐘一班的接駁專線;將主街劃分為拍照區、步行區、非機動車專用道,用不同顏色地磚明確區分;研發智能人流監測系統,當實時人數突破8000時,自動關閉線上預約通道。
招募200名志愿者組成"海棠管家",為游客提供免費茶水、防曬傘;將附近閑置廠房改造成"網紅驛站",配備200個更衣間、30組充電樁;甚至在公廁安裝了叫號系統,讓排隊游客能安心游覽周邊陶藝作坊。
三個月內,墻繪周邊冒出12家陶藝體驗館、8家主題民宿,帶動就業超500人。更巧妙的是,政府將墻繪IP注冊為公共品牌,所有衍生收益按比例投入古鎮維護基金。"現在每天光是賣文創雪糕就能進賬上萬元。"商戶老李的店鋪,就開在當年那面"青花瓷墻"對面。
當榮昌用"繡花功夫"將危機轉化為機遇時,濟南的選擇卻顯得尤為粗糲。這種差異背后,折射出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層分野。
別忘了,濟南是沿海經濟大省的省會,而榮昌只是西部地區的一個縣級市,難道濟南竟然容不下一個薔薇女孩嗎?
聯想到老濟南火車站被強行拆除,真的令人無語。
我長期在南方,2014年回到濟南,在西郊腫瘤醫院為父親治病。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公交站牌十分簡陋,甚至找不見,驕陽似火,馬路上塵土飛揚,等車的人拿著書報遮擋太陽,苦不堪言。
而我在福建的一個縣級市從來沒有這種事情,所有的候車站點都有雨棚和開放式房間,供游客歇息。
那時人們常說,省會濟南就是一個大縣城,一個城市的文明體現在對民眾的尊重上,讓民眾的自由在法治的軌道上前進!
這也可以看出濟南某些城市管理者需要更加開放包容些才行。想想為什么山東的新型高科技產業始終不如廣東,這要從人的思想解放上狠下功夫才行!
由此也可以看出管理思維的代際差:
"我們不是反對美,但首先要守住安全底線。"章丘城管局負責人的表態,折射出傳統管理思維的慣性。在"不出事"的考核壓力下,任何潛在風險都可能被無限放大。相比之下,榮昌提出的"1%風險容忍度"理念,允許在可控范圍內進行創新試驗,為城市治理預留彈性空間。
資源整合的短板:
濟南并非沒有破局機會。墻繪周邊分布著多家農家樂和采摘園,完全具備承接流量的基礎條件。但相關部門既未提前規劃停車區域,也未引導商戶豐富業態,任由自發流量演變成"甜蜜的負擔"。反觀廈門沙坡尾,政府通過發放"藝術消費券",將打卡人流精準導入周邊商鋪,實現多方共贏。
公眾參與的缺位:
在濟南事件中,創作者始終處于被動地位。而上海M50創意園的處理方式更具啟示:當某面涂鴉墻走紅后,園區立即召集藝術家、居民代表、交警部門召開聽證會,最終形成"限時開放+預約創作"的共治方案。這種從"管理"到"治理"的轉變,正是濟南所欠缺的。
"薔薇女孩"的遺憾謝幕,不應成為城市治理的終點。要接住"潑天流量",需要構建三大支撐體系:
1. 彈性治理機制
學習杭州"城市大腦"經驗,建立網紅點監測預警平臺。當人流達到閾值時,自動觸發交通管制、志愿服務等預案。就像西湖景區在節假日實施的"單循環+微循環"模式,用智慧化手段化解擁堵難題。
2. 藝術活化生態
借鑒成都猛追灣改造案例,將墻繪創作納入城市更新規劃。濟南可打造"百里薔薇畫廊",邀請藝術家在指定區域創作,配套建設藝術市集、主題民宿等業態,讓"網紅"變"長紅"。
3. 多元共治格局
參照深圳南頭古城的"主理人制度",由政府、創作者、居民組成共治委員會。在榮昌陶藝小鎮,商戶需繳納"美譽度保證金",若發生欺客行為將被扣分處罰,這種利益捆綁機制值得推廣。
當濟南城管隊員提著涂料桶走向"薔薇女孩"時,他們抹去的不僅是一幅畫,更是城市與市民對話的契機。在流量時代,城市治理早已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而是需要繡花功夫的精細活。
榮昌的經驗證明,只要管理跟上腳步,再小的墻繪也能撬動文旅大產業。期待濟南能以此次事件為契機,將"薔薇女孩"的遺憾轉化為治理升級的起點。畢竟,城市最美的風景,不在涂料刷新的墻面,而在于能否讓每個市民和游客,都能在這里找到會心一笑的理由。
正如網友所說:"我們不怕排隊拍照,怕的是連排隊的機會都沒有。"當城市學會在安全與溫度間找到平衡,那些綻放在墻面的薔薇,終將開遍城市的每個角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