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5月19日電 (記者 陳靜)上海將垃圾分類深度融入城市發展戰略。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方面19日披露,2025年,上海深化對民眾普遍關注問題的治理,針對民眾關心的源頭投放不便、異味等問題,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優化投放點布局,增設除臭等設備,讓投放更便捷、更舒心;同時提升資源化利用水平,把垃圾“變廢為寶”,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
上海市“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周”在人民公園啟動。(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供圖)
19日,以“低碳生活新時尚 綠色發展新展望”為主題的上海市“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周”啟動儀式在黃浦區人民公園舉行。現場,低碳新時尚地圖發布,多語種版本的“上海生活垃圾分類指南”推出。
據統計,2024年,上海建成焚燒設施15座、濕垃圾集中處理設施11座,干垃圾焚燒和濕垃圾資源化利用總能力日均超過3.8萬噸,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43%,源頭減量率達到5%,持續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上海推動“美+凈+智能”生活垃圾投放點改造提升,配套完善洗手、除臭、通風、遮陽防雨、照明“五個裝置”,配置智能監管和感應投放設備。據悉,到2025年年底,全上海將累計完成2.1萬余個投放點微更新、8000余個投放點專項更新,1100個小區(村)精品提升。
在原有“一小區一方案”,鼓勵社區增設午間投放時段、延長原有投放時段或設置誤時投放點(24小時開放的投放點)的基礎上,相關部門進一步響應民眾呼聲,“五一”假期時,在上海試行“節假日投放模式”,各個小區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盡可能延長投放點位的開放時間;具備條件的小區24小時開放,或從早上開放到晚間,取得良好的社會反響。
據悉,上海努力破解“垃圾清運作業時間不科學、作業設備噪音、垃圾桶游街、沿街廢物箱滿溢”等難題。一方面,相關部門根據不同業態(如:老舊小區、大型居住區、其他居住區、單位、沿街商鋪等),科學設定垃圾收運時間,盡量不擾民或者少擾民;另一方面,積極采用新技術新手段,比如:通過安裝防撞緩沖膠條、優先選用新能源車輛、調整機械操作模式等,有效降低噪聲污染。目前,上海已經排摸了擾民現象特別突出的100處點位,加以集中綜合治理。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上海深化塑料污染治理,加大一次性塑料制品禁止、限制使用力度;持續推進商務領域減塑,指導電商平臺源頭減量,鼓勵餐飲烹飪企業創建綠色餐廳和光盤行動示范店。目前,全上海已完成3000家綠色餐廳創建。
上海持續推進凈菜上市,目前市郊蔬菜在田頭上市前已基本實現凈菜,全市凈菜上市率達到80%。上海還推動快遞包裝全鏈條治理,本市主要品牌寄遞企業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比例超過96%。在市級機關集中辦公點停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塑料吸管和發泡塑料餐盒。
目前,全上海23座在運行設施的濕垃圾品質監控設備應裝盡裝工作全量完成,實現了對濕垃圾品質監管異常事件的智能識別、智能抓拍、自動報警,為探索和推廣智能閉環自動監管打下堅實基礎。在末端環節,上海創新試點焚燒飛灰“中溫回爐”中試工程技術攻關,同步開展全上海生活垃圾焚燒廠飛灰資源化技術選擇意向征求和項目布局研究,為此間生活垃圾焚燒廠飛灰實現近零填埋打下基礎。(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