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樓外的美術攤位像被打翻的調色盤,孩子們用激光雕刻技術創作的篆刻作品棱角分明,老照片修復項目中泛黃的記憶被數字技術重新著色;
“玉蘭皂”主題展區,3D 打印的花瓣模具里,透明的皂體映著學生手繪的葉脈紋路。“這些肥皂會在紅葉節作為禮物送給社區老人。”小講解員的介紹里,傳統手工藝與適老關懷通過數字技術悄然鏈接;
科技組攤位前十分熱鬧,3D打印、無人機、激光雕刻等項目吸引了眾多師生和參觀者的目光;
武術、街舞、舞蹈表演也各美其美,盡展風采;
近日,在海淀區教科院和平未來實驗小學舉辦的“感受美·浸潤美·創造美——數智賦能課堂教學實踐”主題研討會上,我們看到了,在學校流動的美學空間里,科技已經和美育深度融合,“美育+AI”成果驚人。
兩年來,在北京市海淀區教科院未來學校教育集團的賦能下,和平未來實驗小學實現了課程體系的全面升級,更在數智賦能美育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P
ART.
01
數智賦能!解鎖美育課程設計新可能
在和平未來實驗小學,美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藝術課堂,而是通過數智技術的深度賦能,貫穿于全學科的教學之中,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特色。
火箭怎么發射?信息技術課上,老師設置了一個頗有難度的任務,學生們整個課堂沉浸于這一情境之中,通過編程軟件,控制電動機的運行,成功模擬火箭發射的過程。勞動課上,學生們借助智能傳感器和數據分析,為校園植物進行“智慧診療”……
研討會現場,15節美育展示課同步展開,展示了人工智能技術如何為傳統課堂注入新活力,促進美育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同時,“智慧音育”共同體的課堂教學展示,更是展現了跨區域合作在美育領域的積極探索和顯著成效。
可以說,和平未來實驗小學的數智賦能美育課堂已經有了成熟的經驗。
據了解,學校構建了國家課程、拓展課程與選修課程相融通的“和樂·創新”美育課程體系,并將 AI 技術深度嵌入課程設計與實施全流程,著力培養德正、智博、體健、勤勞、美善新時代好少年。
音樂課用 AI 語音分析系統實時糾正音準,美術課通過 AI 繪畫軟件激發創意表達……學校的國家基礎課程實現了智能化升級,美術、音樂等常規藝術課程引入 AI 輔助工具,推動傳統藝術教學向 “人機互動” 轉變。
校本拓展課程注重場景化融合,圍繞玉蘭節、紅葉節等特色活動開發 “AI + 傳統文化” 主題課程,促進傳統工藝與數字技術結合。以精工木工課為例,學生用激光雕刻機制作榫卯模型,讓傳統工藝煥發數字時代的生命力。再比如在西山大覺寺文化共建項目中,學生們化身數字的導覽員,用AR技術重現古剎千年風貌……當傳統技藝遇見數字工具,文化傳承不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充滿了創造。
精品選修課程則以項目化驅動,開設 “3D 打印與藝術創作”“智能機器人編程” 等課程,引導學生將數字技術作為藝術創作工具,比如學生用 3D 建模軟件設計 “防滑肥皂盒” 并通過 3D 打印實現創意轉化,提升跨學科創新能力。
P
ART.
02
AI助力,讓課堂互動“嗨”起來
和平未來實驗小學積極探索創新教學模式,通過AI技術為美育課堂注入新活力。
學校與首都師范大學、科大訊飛等高校和企業合作,引入先進的AI技術和設備,打造了“智慧音育”共同體等創新教學模式。同時引入AI機器人,采用“雙師”模式下的人機協同授課。
“雙師課堂”是什么?
簡單來說,就是AI也是老師,AI作為“智慧伙伴”,與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例如,在語文課上,通過AI技術實現“飛花令”游戲化學習,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古詩詞,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英語課上,利用科大訊飛的語音識別引擎和校本語音數據庫,開發了“AI聽說私教”系統,學生可以通過系統進行跟讀、朗讀練習,并獲得即時反饋,教師則可以根據系統數據進行針對性輔導,班級整體聽說準確率提升至 96.4%。
此外,學校還通過VR技術助力特色課程。在“白家疃村史館”課程中,學生通過VR設備身臨其境地參觀村史館,與 VR 建模構建古村數字檔案。
勞動課 “校園植物智慧診療” 中,AI 圖像識別技術助力學生快速診斷植物病蟲害,形成完整的問題解決閉環。
學校還依托 “智慧教育共同體” 平臺,與高校、企業建立 “課程開發 — 師資孵化 — 成果轉化” 鏈式機制,比如 “智慧音育” 共同體通過 VR 聯課系統實現跨校音樂教師同上一節課,AI 實時分析數據并提供教學建議,推動區域美育資源均衡發展。
P
ART.
03
從“工具小白”到“人機搭檔”
讓教師成為AI技術的“行家里手”
和平未來實驗小學的教師們,正在經歷一場從“傳統教師”到“智慧導師”的華麗轉身。學校通過多種方式,提升教師的數字能力,讓他們成為AI技術的“行家里手”。
學校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研訓資源,邀請專家進行講座和指導,組織教師參加各類培訓活動。多位教師參加了海淀區中小學教師人工智能素養進階培訓,并被評為優秀學員。
同時,學校利用智能技術助力課堂分析,為教師精準教學提供依據。通過多維度的數據采集與分析,教師能夠更精準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進行個性化的教學設計。
當教育教學邁向數字化轉型,如何以數字紐帶凝聚共識、激活區域教研的“共生之力”?如何讓教師從“單兵作戰”走向“智慧眾創”?成了和平未來實驗小學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為此,學校深耕智慧教研新生態,搭建 “終端互聯 — 數據融通 — 資源共享” 的區域教研平臺,實現跨校教師 “云端備課”“同步磨課”,通過區校聯動、名師引領、資源共享等方式,構建區域教學共同體。
清華附中藝術中心主任鞠紅高度評價了學校的智慧教育成果。鞠主任表示,和平未來實驗小學既注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同時也注重與現代技術的結合。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引導學生深入并合理運用AI,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孩子們能夠健康、自信、陽光地成長,擁有豐富而潤澤的人生。
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張鴿對教師們結合數字化前沿技術進行教學、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點評的做法表示贊賞。張教授表示,數據化與智能化技術的融入,使課程教學變得更加生動與靈動。
海淀區教科院副院長燕海霞認為,本次研討會既是和平未來實驗小學創新成果的一次展示,也是海淀教育人探索未來教育樣態的一個縮影。作為未來學校教育集團的首批實驗校,和平未來實驗小學用勇氣和智慧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奮的答卷。學校突破課程邊界,構建了傳統文化與科技創新的雙翼課程體系;突破教研壁壘,既保障了全員覆蓋的共性糾偏,又實現了精準道路的個性化反饋。
溫泉鎮副鎮長崔航指出,美育作為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創造力和人文素養的重要憑證,一直以來都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人工智能作為當今科技領域的核心驅動力,正以強大的力量將兩者有機融合。
作為海淀區美育示范學校,和平未來實驗小學積極探索人工智能與美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新模式與新方法,持續優化人工智能美育課程改革工作,推動融合課程教學質量穩步提升,為人工智能賦能美育教育提供了寶貴經驗。
編輯 | 京教君
內容來源 | 海淀區教科院和平未來實驗小學
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讓「京城教育圈」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為了更好的我們
歡迎 | 掃碼加入
京教圈學習交流群
走之前記得點個“心心”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