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王興興讀博士就沒宇樹科技,那馬云的成功豈不是說明連碩士都沒有必要讀,更進一步曹德旺的成功豈不是說明初中都不該讀,小學文憑足夠了?陶華碧幾乎沒有讀過書,是不是說明認字都多余?
人才這個東西不能倒因為果,不能說某個著名的人才有某個標簽,就說明他的成功源自于某個標簽。相比較王樹國校長我毫無疑問是一個小人物,但是王樹國校長的這個人才觀我認為大有問題。
每一個人才的路徑都應被尊重,不能預設、不能統一、也不能因為某人成功了,就默認他所走的路徑具有唯一正確性。王興興沒有讀博士建立了宇樹科技,但是他要是讀了博士,誰敢保證他不會成為比馬斯克還有成就的企業家呢?
在2025搜狐科技年度論壇上,福耀科技大學校長、西安交通大學原校長、教育家王樹國拋出一個問題:如果梁文鋒、王興興、汪滔繼續讀博士,還有今天的DeepSeek、宇樹科技、大疆嗎?直擊我國當前人才教育痛點問題。
王興興的成功,確實與其脫離學院體系、深入科技前沿實踐密切相關。他選擇了一條與傳統教育路徑不同的創新道路,在人形機器人這個技術與市場都極具挑戰的領域中實現了“0到1”的突破。這種成果為我們重新認識“讀博士是否必要”提供了極具價值的案例。但也必須警惕另一種極端觀點——不能因為他成功了,就證明所有的選擇都是對的。
如果用“成王敗寇”的邏輯來看待王興興的創業路徑,極容易落入“只要成功了,過程就都是正確的”這種認知陷阱。這種判斷方式本身就是對“人才不能假定”這一觀點的誤讀。王興興的選擇之所以值得尊重,并非因為他沒有讀博士,而是因為他在正確的時間、具備獨特的視角和能力,做出了適合自己的選擇。如果他當初選擇繼續攻讀博士,也未必就一定無法成功,問題的關鍵不是“博士”這個標簽,而是個體能力與環境匹配的結果。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不能將王興興的路徑模式化、普適化。也不能以此否定博士教育的價值。正如搜狐創始人張朝陽所示范的那樣,他作為擁有物理學博士背景的企業家,依舊能夠引領互聯網潮流。他在論壇上也坦言,應試教育抑制了創造性思維,指出即便在高學歷人群中,真正的突破也往往需要跳脫體制慣性。這同樣反映出,教育體系不是問題本身,而是是否能夠激發學生真正能力的問題。
像馬云、曹德旺這樣的企業家,也被頻繁拿來與“學歷無用論”掛鉤。但他們的成功也并非學歷低就自然成才,而是建立在超強的戰略眼光、社會洞察力和執行力的基礎上。將他們的成功簡化為“學歷不重要”的邏輯,不僅掩蓋了他們成功背后的艱辛與特質,也可能誤導他人走入盲目模仿的誤區。
在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業的討論中,應當持有更加理性和辯證的態度。一方面要承認,學歷并不是決定創新能力的充分條件;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成功即真理”的功利判斷。我們真正要思考的是:教育如何回歸本質,幫助每一個人挖掘自己的獨特潛能,而不是設定一條通往成功的唯一軌道。王興興的成功不是讀不讀博士的問題,而是他是否在合適的位置上,把握住了時代的機會,并用自己的能力完成了對現實世界的改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