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日前,教育家王樹國在某論壇上拋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梁文鋒繼續讀博士,還有DeepSeek嗎?”這個問題迅速引起廣泛討論,也代表著不少人對大學教育的質疑:今天的大學教育,能否培養出社會與時代需要的,具備突破常規、開創新事業的勇氣和能力的人才?
十多年前,耶魯大學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針對當時美國精英教育培養出的大學生,提出了著名的“優秀的綿羊”(Excellent Sheep)比喻。他認為,美國的大學生們被包裹在一個巨大的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實巴交地向著同一個方向前進。他們非常擅長解決手頭的問題,卻不知道為什么要解決這些問題。這一比喻指向的,是一類看似完美卻深陷“路徑依賴”的大學生群體,他們很聰明、很努力、也懂規矩,卻缺乏自我意識與探索精神;他們追求成績、頭銜與實習機會,卻難以回答“我是誰”“我想做什么”這類基本問題。
曾幾何時,這類現象在中國大學生中也廣泛存在。從“唯績點(GPA)論”到“實習內卷”,再到“拼簡歷”“蹭科研”,我們曾目睹許多學生將大學生活過成了精致的履歷堆砌工程,沉迷于“標準答案”與“安全選擇”,卻在真正的人生岔口前陷入迷茫。但隨著中國高等教育不斷改革,傳統的“優秀綿羊”式成長軌跡,正悄然發生變化:他們開始“不聽話”了。
近年來,在量子計算、腦機接口等高精尖科研成果中,大學生的身影愈發常見。越來越多的本科生努力參與真實科研項目,在頂級期刊上發表文章,甚至成為成果轉化的主力。這種變化,并非一朝一夕的偶發,背后是中國高等教育生態和學生意識的雙重覺醒。他們不再只是“堆砌履歷”的搬運工,而是“試圖做成一件事”的行動者;他們未必有最高的績點,卻有最深的投入;未必有最漂亮的獎項,卻有最實打實的成果。他們敢于繞開主流選擇,自主規劃路徑。這群學生,應該被稱作“非傳統好學生”。
之所以學生敢“不聽話”,背后離不開高校教育機制的深刻調整。首先是人才培養理念的前移。從“強基計劃”到“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越來越多高校在本科階段就為有科研志趣的學生開辟通道。清華、北大、復旦等高校不斷探索將科研資源前置,積極推行本研貫通、科研預備營,為學生搭建跨學科探索與科研訓練平臺。“大創計劃”“挑戰杯”等平臺也鼓勵學生進行真實的科研訓練與技術轉化,以成果導向幫他們告別“刷項目”心態。其次是課程結構與評價機制的改革。高校大幅裁撤“水課”、淘汰“死記硬背型”考核,取而代之的是項目式教學、團隊協作等模式,鼓勵學生尋找多樣化路徑。同時,保研和獎學金評定也逐步納入“社會實踐”“解決實際問題”等綜合指標,弱化了單一GPA指標的權重。
未來需要“會自我導航的人”。相比擅長完成任務卻不善于定義問題的學生,“非傳統好學生”顯然更能應對復雜多變的未來。他們愿意在一次次試錯中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結構和價值坐標,這是“內驅力”的覺醒,更是“判斷力”的養成。教育的目標,從來不是塑造完美履歷,而是培育能獨立思考、勇敢選擇、負責任行動的人。
給“非傳統好學生”更多空間,也是一種教育自信。大學教育的意義,不應只是篩選人才、教會知識,更是發現可能、培養能力與心性。好的大學教育,應該容納那些暫時“不被看好”的努力、尚未成型的想法以及不按套路出牌的好奇心。當學生可以不再為了成績而避開挑戰,不再為了安全而放棄探索,不再為了標準答案而壓抑個性,勇于探索未知,積極將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我們的高等教育,才真正走出了“綿羊圍欄”。
“優秀的綿羊”是一代精英教育的鏡像,而“非傳統好學生”,或許是下一階段人才形象的起點。期待看到更多中國大學生,敢于追隨自己的“內驅力”,找到自我與實現自我的道路。(作者是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理論研究所學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