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展自我批評的過程中,有一個詞語出現的頻次很高——“但是”。
起承轉合當然離不開“但是”“然而”“不過”,可如果“含‘但’量”過高,同樣可能走入誤區。言必稱“但是”,看似只是語言習慣,但放到自我批評中,卻能反映出不少問題。
“但是”模糊了重點。比如,頻繁使用“但是”轉折法,有問題“但是”也有成績、有不足“但是”也情有可原;再如,先談一些相對好的方面,再講“但是”,含含糊糊、遮遮掩掩;還有少數黨員干部習慣使用一些“萬金油”式、“車轱轆”式的表述,“只拉弓不放箭”,敷衍了事,缺乏銳度和深度,讓人“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
在現實中,有的自我批評“但是”前濃墨重彩、“但是”后一筆帶過,名為自我批評,實為變相表功;還有的甚至以講道理代替談問題、以客觀局限掩飾主觀懈怠、以普遍問題代替個性問題。如此喧賓奪主、本末倒置,就偏離了自我批評的目的。
頻繁使用“但是”的表達方式,從本質上看是不敢直面問題的猶豫,沒有把自我批評作為警示提醒、督促整改的有力武器。
少說幾個“但是”,直截了當、開門見山,也是一種實事求是的作風。少用“但是”,是坦蕩,也是勇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