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十幾年,一線城市寫字樓曾一度是機構投資者的“首選資產”與“價值錨”。在GDP高增長、產業集聚、金融活躍的背景下,優質寫字樓項目因其穩定租金回報與強資產流動性,被視作商業地產中的“硬通貨”。然而,2020年以來,全球經濟震蕩疊加國內產業轉型,商業地產步入深度結構調整周期,寫字樓面臨空置率攀升、租金倒掛、投資交易降溫等多重壓力。
在這一背景下,“一線城市的寫字樓是否仍具投資吸引力”這一命題,值得被深入檢視。本文將基于數據事實與國際對照,從“周期反轉的市場信號”、“空置與收益的結構博弈”、“海內外資本偏好的遷移”三個維度,剖析寫字樓資產的演進邏輯,判別其中的風險與機會,并嘗試提出基于當下市場的理性投資建議。
寫字樓市場
正在從紅利期步入重估期
宏觀變量對資產預期構成系統性擾動
2020年起,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疊加地產“去金融化”、中美深度博弈、經濟增速放緩等要素,使傳統辦公物業的需求邏輯面臨重構。加之全球流動性轉向,美聯儲加息推高融資成本,進一步壓縮了跨境投資對中國商業地產的熱情。
摩根士丹利報告顯示,2021-2024年海外資本已連續四年凈賣出中國商業地產,累計凈流出超110億美元,其中辦公類物業出貨現象尤為突出。
政策層面亦釋放出明顯信號,從增量建設導向轉向存量改造。2022年后,《關于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意見》等多項政策鼓勵“商改租”、“商改住”,推動辦公樓等低效資產向保障型功能轉化。
但在現實操作層面,由于改造周期長、回報邏輯模糊、規劃障礙重重,真正落地的“商改租”案例屈指可數。這也反映出,寫字樓作為資產形態的困局,已不僅是“用途”問題,而是“結構”與“價值”的多重重估。
數據視角
供需錯位如何改變投資邏輯?
新增供應沖高,空置率達歷史高位
2023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一線城市的甲級寫字樓新增供應總量達到322萬平方米,同比大漲48%。
深圳新增84.6萬平方米,近五年峰值;
廣州核心區供應67.5萬平方米,創近十年新高;
上海與北京供應節奏相對溫和,但2025年均有多個項目集中入市。
與此同時,寫字樓凈吸納量增長緩慢。以北京為例,2023年凈吸納量不足30萬平方米,遠低于歷史平均,受“租戶騰挪型需求”(即“同租金換更好地段”)主導,新增租賃貢獻有限。
2020-2024年一線城市甲級寫字樓新增供應量
?RET睿意德商業地產研究中心
租金持續下探,資產收益邏輯面臨重構
空置率高企倒逼租金下調。據RET睿意德商業地產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
北京甲級寫字樓2025年第一季度平均租金為246元/㎡·月,較2024年同期下降19.7%,相比2019年高點累計跌幅達35.8%;
深圳甲級寫字樓租金為162元/㎡·月,較上季度繼續下降2.8%,幾乎回落至2012年水平;
上海平均租金為248元/㎡·月,同比持平,但次級商務區租金普遍下滑3-4%。
租金與資本化率的“雙殺”正在改寫寫字樓的收益圖譜。傳統8年回本邏輯被打破,不少機構投資者被迫重新評估現金流模型,延長持有周期或壓縮投后預期回報。
2008-2025年北京甲級寫字樓平均有效租金及空置率走勢圖
?RET睿意德商業地產研究中心
從“地段為王”到“運營為王”,市場分化顯現
當前,一線城市寫字樓市場出現明顯結構分化:
核心商務區空置率顯著低于次級板塊,租金堅挺;
二線位置寫字樓“去租化嚴重”,部分項目初始出租率低于30%;
建筑品質老舊項目因缺乏改造意愿與資金支持,被快速邊緣化。
這一轉變標志著寫字樓投資邏輯從“單一選址導向”進入“多維運營決策”時代。
資本視角
投資者結構與偏好的劇變
從青睞有加到戰略觀望,海外資本表現消極
回顧2015-2019年,外資曾主導中國寫字樓交易市場,平均占比超過60%。但2020年后,該比例持續下滑。以2023年為例:
外資買入寫字樓總額不足80億元,同比下降47%;
境外基金傾向于出售而非買入,優先退出高空置資產;
境外投資者普遍調降中國寫字樓估值20%以上。
內資轉向精細化運營與策略投資
與此同時,內資買家結構更加多元:
保險資金偏好運營穩定、租戶長期的“類債權型”資產;
城投平臺、產業基金傾向“政府引導+產業導入型”資產配置;
民營房企以“自用+轉化”邏輯收購核心區寫字樓項目。
寫字樓交易不再是單一收益型投資,而更多成為資產重組、產業落地、資本布局的“復合工具”。
2020-2024年中國商業地產交易資金構成變化
?RET睿意德商業地產研究中心
國際寫字樓市場的變化與動向
歐美市場:遠程辦公撼動寫字樓基本面
疫情以來,歐美寫字樓市場遭遇根本性挑戰。2023年,曼哈頓寫字樓空置率接近20%,倫敦核心區租金下降12%。主要影響因素是:
遠程與混合辦公模式普及,企業縮減物理空間;
ESG政策推動“碳中和辦公樓”標準,老舊資產被淘汰;
資本成本飆升致使辦公資產估值連續兩年下調。
亞太市場:新加坡成“避險典范”,中國面臨信心修復
新加坡CBD Grade A寫字樓空置率低至6.2%,2024年租金上漲3.2%;
東京、首爾市場相對穩定,得益于本地企業辦公剛需支撐。
2024年亞太核心城市辦公樓空置率與租金增幅對比
?RET睿意德商業地產研究中心
重新定義寫字樓
從“資產類型”到“場景系統”
寫字樓正在演化為“功能混合型資產”
“辦公”不再只是租賃空間,而是企業的文化承載、協作平臺與品牌傳播場所。未來寫字樓投資需關注:
空間復合度(辦公+共享+展陳+零售);
場景創造力(沉浸辦公+休閑融合+ESG理念嵌入);
數據資產化能力(流量數據、行為數據、碳排數據)。
超越建筑本身,寫字樓的價值在于運營體系
優質寫字樓項目不再是“建成—招商—收租”模式,而是“資產精細運營+用戶精確觸達+客戶精準服務”的商業閉環:
通過智慧樓宇系統提升能效與用戶體驗;
通過社區化運營形成租戶粘性與品牌口碑;
通過長期資產管理打通金融產品化路徑(如REITs)。
未來寫字樓運營價值鏈模型
?RET睿意德商業地產研究中心
投資者應對參考
資產篩選與策略進階
面對一線城市寫字樓市場的結構性調整,投資者需要摒棄“慣性下注”的思維方式,轉向更加聚焦于資產質量、運營能力與退出機制的系統性判斷。我們提出以下四條具體建議,助力寫字樓投資策略從粗放走向精細,從機會導向走向能力導向。
首先,在資產篩選層面,應優先關注核心商務區、高建筑標準、租戶結構穩健的項目。此類寫字樓通常具備更強的租金支撐能力與抗周期屬性。相對而言,邊緣地段或二線品質的辦公物業,面臨空置率高企、租金承壓、退出困難等風險,已不再適合作為機構的核心資產配置標的。
其次,在收益預期上,投資邏輯應從“價差博弈”轉向“現金流穩健”。在租金上漲空間受限、資本化率難以下壓的背景下,寫字樓投資的回報周期普遍拉長。建議投資者適度下調IRR預期,將持有期由傳統的5-7年延長至10年以上,并通過租戶結構優化、運營提效等方式,穩定租金收入以對沖市場波動。
第三,在運營管理上,應構建“智慧化+共享化+服務化”的運營系統,以增強資產粘性與租戶忠誠度。傳統“收租型”管理方式已無法適應新周期下租戶對辦公環境體驗的升級需求。建議投資者引入智慧樓宇系統、靈活辦公空間、社區運營機制等模塊,提升使用效率與空間價值,使辦公場景從“功能場所”轉向“體驗空間”。
最后,在退出機制上,應充分利用REITs、類REITs、資產證券化等金融工具提升資產流動性。對于優質物業,具備穩定現金流和良好ESG表現的寫字樓可作為潛在公募REITs底層資產;對于尚未成熟的項目,可探索通過私募REITs、ABS或與資管平臺合作的方式,提前鎖定退出通道,降低資金占壓周期。
結語
在周期轉換與邏輯演進的大背景下,一線城市寫字樓正在經歷從“普遍性確定”向“選擇性價值”的躍遷。它不再是無需驗證的投資共識,而是一場精細篩選與主動運營的專業博弈。當資本退潮后,只有那些真正具備“使用價值+金融屬性+服務能力”的資產,才能繼續在商業地產的資產池中占據一席之地。一線城市寫字樓,不是過去意義上的寵兒,但也絕非時代棄子,而是一個正在重新被定義的新物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