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都是史上最難畢業季。
據統計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達到1222萬,再創歷史新高,但這或許是未來十年里就業形勢最好的一年。
在這場看不到頭的就業寒冬里,連重點高校畢業生也難以幸免。
前段時間,云南大學作為云南省唯一一所211高校公布的就業落實率令人大吃一驚。
這屆畢業生有5,600名,已落實就業人數有1,188人,整體就業率只有21.21%。
軟件學院表現相對突出,就業率達到53.42%;信息學院緊隨其后,為42.9%,兩者都屬于IT類專業。
而云南大學擁有的兩大“雙一流”學科,就業表現卻極為慘淡,民族學就業率不足10%,生態學就業率只有3.83%,位列全校倒數第一。
就業難,不是說說而已,而是所有高校畢業生正在面對的殘酷現實:
讀了那么多年書,頂著名校光環,最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剛剛脫下長衫的年輕人,如今正被現實暴擊。
985畢業生起薪4K,本科畢業搖奶茶
畢業季,各大高校的招聘會也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一位中山大學計算機系的學生在社交媒體上曬出一張招聘海報,海報上寫著深圳航空招聘飛機維修工程師崗位,開出的薪資竟只有4,000至6,000元。
評論區瞬間炸鍋:有人說自己表弟在奶茶店打工都能拿到5,000,還有人感慨985畢業生也逃不過藍領工作...
中山大學是華南地區著名的985高校,深圳航空屬于國企,飛機維修工程師也是技術含量較高的崗位,沒想到給出的工資竟是如此水平。
令人唏噓的是,盡管薪資低得離譜,深圳航空招聘攤位前依然排起長隊。
有記者采訪了現場一位畢業生,他無奈地說:自己投了一百份簡歷才拿到三個面試,4000塊雖然低,但總比家里蹲強。
今年3月份,廣州琶洲舉辦的“百萬英才匯南粵”招聘會上,12萬名畢業生涌入現場,爭奪5萬個崗位。
有企業只招聘兩個崗位,共四個名額,結果攤位上收到了四疊厚厚的簡歷。
不少北京、上海名校畢業生專程飛來廣東應聘,直接擠壓了本地高校學生的就業空間,一位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唯二的985)的本科畢業生遞了簡歷后,HR直接拒絕...
圖源:今日關注
最初很多崗位只要求本科或大專,但碩博學歷的應聘者一波又一波地出現。
現場求職人才實在太多,不少企業都「坐地起價」,學歷要求肉眼可見地拔高。最初是“不限學歷”到“本科”,到最后“本科”都已經提升高“碩博”。
知名茶飲品牌喜茶招聘調茶師要求本科以上學歷,引發輿論風波后,才悄悄將學歷要求改為“不限”。
一些客服崗位也要求要本科起步,有本科畢業生面試大專崗位,以為自己是“降維打擊”,結果發現HR桌子上放著三份碩士簡歷。
更慘的還是文科生,在這場規模龐大的招聘會上,共計5萬多個崗位向高校畢業生開放,其中近1萬個崗位專門面向博士和博士后。
這些崗位基本是半導體與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領域,招聘文科生的職位簡直是屈指可數。
過去名校生的就業觀一直被批評,大家認為名校生不肯脫下孔乙己的長衫,是就業難的根本原因。
然而現實情況是,剛剛年輕人剛聽完勸、脫下長衫,猝不及防低被就業現狀狠狠地扇了一巴掌。
學歷不能解決未來問題,優績主義的魔法失靈了
曾幾何時,考上985就是全家的驕傲,名校畢業即意味著體面工作、穩定生活。但現在,文憑的含金量正迅速下降。
近些年來,伴隨高校大規模擴招,本科畢業生不再稀缺,碩士、博士就像潮水般涌入就業市場。
(圖源:軟科)
本科生的競爭力被迅速稀釋,學歷“內卷”成為新常態。越來越多的高學歷人才,卻找不到與之匹配的崗位。
當初嘗到“擴招紅利”的畢業生,最后卻要在就業市場上吞下“學歷通膨”的苦果。
一方面,就業市場萎縮,另一方面,崗位結構失衡,真正優質崗位增長緩慢,大量新增職位集中在服務業或勞動密集型行業。
學歷越讀越高,崗位卻越來越少,最后名校生也只能被迫下沉就業。
前不久,江蘇省蘇州中學公布2025年應屆高層次優秀畢業生錄用名單,其中清華畢業生6人,北大畢業生4人,其中博士8人,碩士5人,在這13人中竟無一人出自師范專業。
在2024年嵊州市教育體育局下屬學校招聘老師名單中,也可以看見大批來自清北及985高校的畢業生,甚至碩士和博士都成為了中小學體育老師的主力軍。
上次名校生扎堆的還是深圳中學,這次直接就變成縣城高中了!
這幾年,物理女博士去街道城市執法崗,海歸當城管,名校生當飯堂阿姨,金融高材生做微商等已見慣不怪。
過去我們堅信優績主義,因為它符合人們對公平的信念,只要足夠努力,就一定能收獲豐厚的回報。
這一信仰,也是無數寒門子弟寒窗苦讀十數載的精神支柱,是父母、老師掛在嘴邊的勵志金句。
但現實卻是,即使你卷到國內教育的天花板,最后還是不得不和普通人搶飯碗。
這一代大學生,在學生生涯時被許諾太多,走到最后卻發現不過是一張張空頭支票。
學歷無法兌現光鮮亮麗的生活,優績主義的魔法也正在失效。
未來是能力與機會的競技場
優績主義不僅制造了“精英崇拜”,還帶來了教育目標的異化。
威廉?德雷謝維奇在《精英教育的劣勢》中指出,大學教育培養出來的是一群如馴順綿羊般的學生。
他們沿著“成績—名校—高薪”的流水線被動前行,缺乏真正的獨立思考能力,精神世界空洞無力,對人生目標也越來越迷茫。
在求職過程中,理論知識侃侃而談,但是實際操作卻力不從心,面對復雜環境缺乏應變能力,無法將所學真正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價值。
很多年輕人深陷“標準答案”焦慮,他們篤信社會有一套通關公式,走過這條路就一定可以收獲結果。
但現實并沒有統一劇本。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與其盲從標準,不如創造變量;與其追逐光環,不如尋找真實的自我。
名校生先行者已經做出了改變,或許能夠為畢業生提供新的參考.
1.不要為卷而卷
科技大廠、金融咨詢、名校教職...這些看似光鮮的路線,是很多人眼中精英生活的標配。但走的人多了,競爭自然內卷。
《看客》曾采訪一位畢業于國內Top2高校的文科博士。
她原本規劃的路線是留校、教書、搞研究。但高校中高強度的工作節奏與微博的收入嚴重失衡,讓她不堪重負,甚至陷入重度抑郁。
一次偶然的機會,她接觸了玄學,不顧周圍反對,毅然轉行為職業占星師。
盡管是條偏門,但她至少獲得了經濟獨立,并找到了內心的寧靜,不再盲目內卷中把路走死。
與其在既定軌道中內卷,不如看看其他賽道。在曠野中或許藏著屬于自己的發展方向。
2.專業為主,興趣為輔
前不久,“清華碩士自費6000元去藍翔學廚”的新聞登上熱搜。
佟潔瓊畢業于清華大學國際建設與項目管理專業,長期從事氣候變化領域的研究與政策工作。
她來到藍翔進修并不是為了當廚師,而是對烹飪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愛好。
如今,她已經掌握五六十道菜的制作方法,她認為這段經歷不僅豐富了她的人生體驗,也讓她的未來職業選擇有了更多底氣。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掌握一門技能本身就是一種生存能力。
假如某天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沒有找到理想工作,從事自己感興趣的工作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3.為自己主動創造機會
四川大學的優秀畢業生、復旦大學退學研究生費宇,因擺攤賣土豆泥走紅。
他用“復旦退學生”的標簽吸引了大量關注,再通過自媒體運營,成功打造了個人品牌。
抖音上一條視頻播放量超過50萬,甚至吸引不少校友專程從上海飛到成都,只為到他的攤位打卡。
機會不是等來的,而是創造出來的。哪怕起點并不完美,只要善用自己的每一個優點和缺點,都有可能成就有價值的機會。
這些故事背后的共同點是:他們都沒有被傳統的“好學生人生劇本”所限制,而是在常規賽道之外主動探索屬于自己的可能。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走“名校—大廠—晉升”的路徑。學會看清自己的優勢,理解社會的需求,主動跳出傳統教育設定的框架,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高質量發展”。
學歷或許可以提供起點,但能走多遠,靠的始終是你面對不確定性的勇氣,以及不斷進化的真實能力。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