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朗和埃及之間,中國為什么選中了埃及?
不說廢話,只講干貨,答案可能顛覆你的認知
首先中國為什么放棄伊朗?
放棄伊朗的首要原因并不是埃及優勢有多大,而是中國徹底看透了,伊朗是真的不行
在現在這個階段,和伊朗達成的任何合作都不可靠不保險,就像是在1949年跟老蔣簽條約。
伊朗這個國家已經被滲透成篩子了,伊朗親美派太多,多到伊朗政府幾乎已經管不住這個國家,幾乎政權失能。
在國內伊朗無法保護來訪問的外賓,無法保護自己的核心科學家。在國外,伊朗無法支持自己的小弟,無法維護自己的勢力范圍。
在國際政治的棋局之中,一個政府窮不可怕,弱也不可怕,但是一旦政權失能,失去對國家的有效管理和控制,那么其他國家自然也不會和這樣的政府去談什么深度合作。
這樣的政府朝不保夕,任何的合作和協議都無法執行下去。稍有不順,就開始給你甩鍋。
2024年伊朗新總統佩澤什基安上臺后要對西方緩和關系,就開始公開批評中國,向西方示好,試圖換取解除制裁的籌碼。他還多次公開批評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協議”
伊朗旗升得越來越多,但色厲內荏外強中干也表現得淋漓盡致。報復之前先把具體準備通知以色列,和美以打一個默契局,也讓全世界看透了伊朗骨子里的膽小和懦弱。
“色厲而膽薄,好謀而無斷,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當年曹操評價袁紹的話,用在伊朗身上也是非常合適。
再說為什么選擇埃及?
地緣政治上埃及扼守蘇伊士運河,是全球貿易的咽喉。全球12%的貿易量、中國80%的歐洲貨物運輸必經蘇伊士運河。一旦紅海危機升級,埃及的維穩能力直接關乎中國“海上生命線”
伊朗雖然看似扼守霍爾木茲海峽,但實際影響力局限于什葉派“抵抗之弧”,放到現在這點影響力到底有多少都要打個問號。
埃及不僅是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所在地,中國通過與埃及合作,既能影響巴以問題,又能聯動54個非洲國家。
伊朗雖富藏石油,但經濟結構單一,購買力有限。埃及人口超1億,中產階級崛起,智能手機、家電、快消品需求暴增。
2024年,小米、傳音手機市占率超30%,吉利汽車埃及工廠投產首月訂單破萬。與伊朗受制裁導致的通脹崩潰(2024年通脹率40%)不同,埃及市場購買力持續增長。
而埃及作為非洲第三大經濟體,是中國“南下戰略”的關鍵:通過埃及輻射整個非洲,既能分散地緣風險,又能以“全球南方領袖”身份對沖西方壓力
2025年,中埃簽署本幣互換協議,埃及可用人民幣直接購買中國光伏設備、高鐵技術,形成“資源-技術”閉環,削弱美元中間商角色。
蘇科納港與吉布提港組成紅海物流雙樞紐,中國在此試點人民幣結算港口服務費、船舶加油費等。2024年,中遠海運在埃及港口投資3.75億美元,未來30年運營權將推動更多中企使用人民幣結算,逐步替代美元
中國以埃及為支點,將伊朗、沙特等中東產油國的“去美元化”經驗復制到非洲,形成橫跨亞非的“人民幣能源網絡”,直接挑戰美元石油定價權,埃及也可以成為抗衡美國中東霸權的橋頭堡。
總結一下,中國選擇埃及可以在更高維度的戰略布局,同時實現三重破局:
地緣上:用蘇伊士運河撬動全球貿易命脈,避開波斯灣的地緣火藥桶;
經濟上:用1億人口市場消化中國產能,打造“非洲制造”新標簽;
金融上:用紅海走廊撕開美元霸權缺口,讓人民幣成為“全球南方”的硬通貨。
這就是中國選擇埃及的底層邏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