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最近想買車,預算不高,家里人一合計,覺得“增程”或者“插混”應該最合適。
結果一查,直接懵了。
車評人說增程香,論壇里說插混省,銷售更夸張——
有人勸他上零跑C11,說“這才是真正的電車體驗”;
有人推薦比亞迪宋PLUS DM-i,說“品牌大、技術成熟、買它穩”。
他回來一句話,把我問住了:
“這倆不都是’油電混合’嗎?為啥大家說法完全不一樣?”
是啊,表面看差不多,為什么大家卻各執一詞,意見完全對不上?
今天就用一篇文章,給大家好好聊聊這件事。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理解”這種車的,還是覺得:
“華為、理想、奇瑞這么多大廠都在搞,肯定靠譜、前景好!”
但說實話,事情沒那么簡單。
因為增程之所以能火,不是它多先進,而是插混太難做;
或者說,即便能做,想要做得好、做得穩定,也非常困難。
所以,很多車企把目光,放在增程身上。
說白了,表面上增程也是“可油可電”,但它的技術原理很簡單:
就是一輛單純的電車,然后加上了“發動機”和“發電機”作為充電寶。
整個過程,不用考慮復雜的“油電切換”邏輯,也不用調校駕駛質感,就兩個字——省事。
所以很多車企涉足新能源車,首先就會考慮這個賽道。
不過簡單歸簡單,它也帶來了幾大好處:
一是系統純粹、出問題的概率低,穩定性強;
二是結構清晰,車企開發起來更快、成本也更可控;
三是電池夠大,支持“高配置堆料”——車機流暢、座椅舒適、冰箱彩電通通安排。
也正因為這些點,很多人開著增程車,真有種“移動的家”的感覺。
但話說回來,技術簡單也意味著它有“天花板”,有不少難受的硬傷。
和增程相比,插混的門檻確實高不少。
它不只是“電車+油箱”,而是一整套油電深度融合的系統,說它是“真正的混動”,也不為過。
說白了,它既要兼顧電驅帶來的絲滑,又要發揮發動機的效率優勢;
還要確保在各種路況下,都能無縫銜接、不出問題。
這難度可不小。
譬如低速起步階段,插混會優先用電驅動,加速更快、響應更靈敏;
中高速行駛時,可以只靠純電,也可以靠發動機行駛;
等到超高速行駛時,電機、發動機還可以同時發力,讓整車保持動力充沛的同時,把油耗控制在最佳區間。
說到底,它將生活里的一切可能性都考慮到了,讓你在每時每刻都有最好的體驗。
也正因為如此,它的油耗可以做到極低:
以比亞迪秦DM-i為例,在2025年春季促銷中,宣傳的NEDC虧電油耗為2.9L/100km。
就這個數據,已經不是省不省的問題,已經比較接近用電的成本了。
當然,復雜的背后,故障率也會高一點點,且維修沒那么方便,舒適性也較欠缺——無法和增程媲美。
其實答案已經很明確了。
如果你特別在意“用車成本”、希望省油、又不想折騰充電,那插混會更合適。
為什么這么說?
因為插混不怕虧電,哪怕你完全當油車來開,它的油耗表現依舊很穩。
不像增程那樣,電量一低就“變臉”,油耗直接劇增,動力也跟著掉。
而插混哪怕電用完了,依然能保持低油耗,動力輸出也比較線性,不會給你一種“掉鏈子”的感覺。
更關鍵的是,它對充電條件沒啥依賴。
你住老小區,或者小區沒公共充電樁,那插混就是一臺省油的家用車,不慌不亂、長期穩定。
當然,如果你家里本身就有充電條件,平時通勤為主,又特別在意“舒適性”和“配置享受”,那增程是更有幸福感的選擇。
因為冰箱、彩電、大沙發……這些體驗,插混大概率給不了,尤其是十幾二十萬這個價位段。
只是你也要接受它的“缺點”,接受虧電時,噪音、震動都很明顯,駕駛質感會打折。
說白了,增程更像是給家庭打造的“通勤工具”和“舒適空間”,沒多少駕駛樂趣可言;
插混則恰恰相反,駕駛體驗和油耗上更優!
總的來看就是——
增程也好,插混也罷,對消費者而言,其實沒有“誰更高級”這一說。
因為你開的不是技術,是生活。
每個人對車的定義不一樣——有人要低成本,有人要高舒適;有人想省心,有人想多點自由度。
選車這件事,到最后不是拼參數,而是看你愿意接受什么、舍棄什么。
從這個角度去選車,你就不會錯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