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緣起
從生活觀察到主動建構
養成教育是幼兒品格生長的沃土,它不依賴刻意的教條灌輸,而以“真實生活”為根系,以“深度實踐”為枝干,讓堅持性、合作性等核心品格如藤蔓般自然纏繞于幼兒的探究行動。當“造一艘能載人的船”這一充滿野趣的挑戰,與幼兒對“水與漂浮”的天然好奇相遇,一場融合STEAM理念與品格養成的項目式學習應運而生。
戶外游戲中,幼兒對“水渠漂浮容器”的持續觀察引發集體討論:為什么有的東西會沉,有的會浮?我們能不能造一艘載人的船?
教師抓住這一教育契機,通過“船舶工程解密”主題活動,引導幼兒梳理已知經驗、提出探究問題,最終以投票確定“皮劃艇”為工程原型。
材料探索
從假設檢驗到科學建模
幼兒基于材料特性假設,系統性收集17類漂浮材料。通過設計對照實驗累計開展12次沉浮測試,運用觀察記錄表進行數據采集與分析,逐步建立“密度-浮力”核心概念,發展科學探究中的“預測-驗證-修正”循環思維能力。
分組實踐
從問題解決到協同創造
根據幼兒的意愿和興趣,幼兒分為泡沫墊組、瓶子組和竹筏組進行造船實踐。在造船過程中,幼兒遇到了各種問題和挑戰,但他們并沒有輕易放棄,而是積極與同伴商量討論,共同尋找解決辦法。
01
泡沫墊組—材料工程的突破
泡沫墊組的幼兒在造船初期,選擇了泡沫墊作為主要材料。然而,他們很快發現,使用透明膠將泡沫墊與其他材料粘合時,粘合效果不佳,船體結構不穩定。在初次下水測試時,船體因材料粘合不牢固而散開,這讓他們感到有些沮喪。
面對這個問題,泡沫墊組的幼兒并沒有放棄,而是開始嘗試多種粘合方式。他們最初嘗試使用透明膠將泡沫墊與泡沫板或其他材料粘合,但效果不佳。隨后,他們考慮使用礦泉水瓶作為加強材料,但同樣面臨粘合問題。在4次嘗試失敗后,泡沫墊組的幼兒意識到泡沫墊的材質不適合使用透明膠進行粘合。這時,泡沫墊組的幼兒展現出了良好的合作性和創新性,他們決定與瓶子組合作,共同造船。
02
瓶子組—結構力學的實踐
瓶子組的幼兒在造船過程中,選擇了塑料瓶作為主要材料。他們計劃將塑料瓶整齊排列,并用透明膠固定,以形成船體的主要結構。然而,在初次嘗試固定船身時,他們發現瓶子難以整齊排列,導致船體結構不穩定。此外,在初次下水測試時,船身因密封不嚴而進水,這也讓他們感到有些困擾。
面對這兩個問題,瓶子組的幼兒展現出了堅持不放棄的良好品格和問題解決能力。他們通過反復嘗試,掌握了使用透明膠固定瓶子的方法。他們先在地板上固定透明膠的一端,然后拉著另一端逐個粘貼瓶子,確保瓶子之間的間隙均勻。這種方法有效地解決了瓶子排列不整齊的問題。
針對船身進水的問題,瓶子組的幼兒采取了修補洞洞的方法。他們首先在船體內部鋪設泡沫墊,以阻擋水分滲透。然后,使用透明膠和礦泉水瓶對船體進行加固和密封處理。在多次嘗試和改進后,他們成功解決了船身進水的問題,制作出了一艘既堅固又美觀的皮劃艇。
03
竹筏組—傳統工藝的再創造
竹筏組的幼兒在造船過程中,選擇了竹子作為主要材料。他們計劃用麻繩將竹子捆扎成竹筏。然而,在初次嘗試捆扎時,他們發現竹子容易松動或重疊,導致竹筏結構不穩定。此外,部分竹子粗細不一,也給捆扎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在麻繩捆扎技術攻關中,幼兒通過家長工作坊獲得傳統竹藝經驗支持,創造性發展出“經緯交叉捆扎法”,即先橫著一根竹子在上面,用麻繩先繞在下面的竹子上,再繞到上面這根竹子上。這種方法有效地解決了竹子松動和重疊的問題。最終,他們成功扎出了一只穩固的竹筏,幼兒感到非常滿意和自豪。大家迫不及待地將竹筏放入水中,欣喜地發現竹筏可以在水中浮起來。
在“造船記”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艘艘能浮在水面的船”,更是幼兒合作能力與堅持品格的生動綻放。通過真實問題的解決、跨組協作的實踐、持續迭代的探索,幼兒在“浪花里”學會了與他人攜手、與困難共舞,為終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品格基礎。未來,我們將繼續以項目式學習為載體,讓養成教育在“做中學”中自然發生,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在品格的滋養中,成長為自信、堅韌、合作的“生活小主人”。
來源 | 教育局
編輯 | 李珉
審核 | 張萬波 龍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