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明說 | 科技熱點關注】
剛注意到了業內朋友分享的云從科技財報,2024年虧了接近7億元,歸母凈利潤為-6.96億元。2024年總營收為3.98億元。
從其2020-2024連續五年凈利潤與營收表現來看,營收越來越少,凈利潤虧得越來越多。從2020年到2024年5年總共虧損高達35.3億元。
這樣的經營結果,實在令人大跌眼鏡。那么,云從科技現在到底咋滴啦?
據業內人士分析,云從科技2024年營收才到3.98億元,虧損卻高達6.96億元,且虧損同比擴大8.12%,這一結果主要由多重內外因素疊加導致。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呢?
首先就是營收大幅下滑與毛利率也下降。2024年營收創歷史新低,云從科技營收僅為3.98億元,同比下降36.69%,為近7年最低水平。
相關資料顯示,這主要由于公司主動收縮低附加值業務并聚焦優質客戶,導致新訂單規模銳減。
那毛利率為什么還低于同行如商湯42.9%。2024年云從科技毛利率僅為35.81%,據悉部分標桿項目主動降低毛利率以維持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壓縮了利潤空間。
其中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其技術轉型滯后,以及來自外部因素的市場競爭加劇。
未及時轉向大模型研發這可能是云從科技一大失落吧?生成式AI時代來臨后,云從仍依賴計算機視覺單點技術,未能快速跟進大模型研發,來自同行的擠壓使得競爭加劇。
并且隨著AI行業進入低價競爭階段,模型價格下降導致云從科技訂單拓展受阻,收入進一步下滑。
不能在大模型上與時俱進,研發投入縮減與核心技術流失,讓云從科技或許感到些許“體力不支”吧?
據資料顯示,2024年云從科技的研發費用同比下降18.27%至4.72億元,研發人員從467人減至228人,研發裁員51%,可能直接影響了技術迭代能力。加上核心技術人員離職,如副總裁兼AI平臺負責人張嶺的離職,導致CWOS人機協同操作系統等關鍵業務發展受阻,技術連續性受沖擊必然影響市場規模的擴張。
據相關資料透露,張嶺出生于1973年,曾擔任IBM中國研發中心的高級技術主管、傳化智聯智能化技術中心總經理、傳化智聯技術副總裁等職,此前公司2023年年報,張嶺從云從科技獲得的稅前報酬為33.41萬元。
此外,現金流持續惡化更令人堪憂。云從科技經營活動凈現金流連續四年為負,2024年為-3.07億元,業內人士有人指出其賬面資金按當前虧損速度或兩年內斷裂。
更令人著急的事情,定增計劃未成。2023年擬募資36億元用于大模型研發,但多次調整后仍失敗,反映資本市場對其持續虧損的擔憂。
當然,云從科技的經營虧損嚴重,在AI行業并不是個案。AI行業普遍面臨盈利難題,包括商湯、依圖等同屬“AI四小龍”的企業也持續虧損,依賴外部輸血生存。
技術轉型滯后、市場競爭加劇、研發投入不足、資金鏈緊繃等多種因素的疊加效應,導致云從科技經營結果每況愈下。
如果未來無法在產品創新或戰略融資上取得突破,可能面臨進一步裁員、資產出售或引入戰投的壓力。其困境也反映了從資本驅動向現金流驗證轉型的AI行業陣痛期特點。
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值得云從科技等AI四小龍深思。
阿明書法:深思
你怎么看?
歡迎文末評論補充!
【科技明說|全球存儲觀察 |全球云觀察|阿明觀察】專注科技公司分析,用數據說話,帶你看懂科技。本文和作者回復僅代表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