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京城,陽光透過梧桐葉的縫隙灑在東壩朗園station的紅磚路上,空氣中彌漫著青草和鮮花的淡淡清香。 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這一天,"旗幟小記者團"的同學們帶著采訪本、相機,受邀走進“一帶一路文化主題郵局”,親歷《絲綢之路文物(三)》特種郵票首發儀式,開啟了一場穿越千年的文明對話。
《絲綢之路文物(三)》特種郵票一套四枚,郵票圖案名稱為:漢·“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南北朝·神人紋銀盤、北周·凸釘玻璃碗、唐·胡人牽駝載絲壁畫。
《絲綢之路文物(三)》特種郵票首發儀式以“郵路·絲路·心路·游學·信使”為主題的文化盛宴拉開帷幕。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北京市分公司郵務部副總經理李波、朝陽區郵政分公司副總經理盧佳琨;絲綢之路國際經濟論壇組委會吉秘書長、范副秘書長,出席首發儀式,并為《絲綢之路文物(三)》特種郵票揭幕。
漢·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以絳紅色為底,用白、青、黃、綠四色織就星紋、云氣與瑞獸,錦面上"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八字篆文清晰可辨,仿佛訴說著漢代織錦的巔峰技藝;南北朝·神人紋銀盤刻畫著古希臘酒神狄奧尼索斯的形象,胡髯卷發與中原服飾的融合,印證了草原絲綢之路的文化交融;北周·凸釘玻璃碗的淡青色玻璃上,規則排列的乳釘紋閃爍著中亞琉璃工藝的光澤,展現了薩珊王朝與北周的貿易往來;唐·胡人牽駝載絲壁畫中,高鼻深目的胡商牽著滿載絲綢的駱駝,背景里的烽燧與胡楊勾勒出古絲綢之路的蒼涼壯闊。
活動現場,旗幟小記者們采訪了嘉賓、集郵愛好者。
據了解,該套郵票畫面主體突出、細節清晰,印制工藝設計巧妙,根據四種文物的特色,運用“多色高精度膠印+特種工藝”的組合形式,打造視覺、觸覺多維度鑒賞體驗,展現了絲綢之路文物的精美工藝和藝術特色。在紫外燈下欣賞,分別呈現出獨特視角下的熒光效果。背景采用類似古舊紙張的色調,以特種光澤性油墨的烘托,描繪了古絲綢之路沿途景觀及行商駝隊,駝隊方向與文物的流通方向相呼應,營造悠遠的歷史文化氛圍。
旗幟小記者導師倪琳琳:讓青少年成為文明互鑒的“信使”在青少年兒童心中種下絲路的種子,用媒體實踐培育時代小公民,今天的青少年兒童,成長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更需要從文明互鑒的歷史中汲取智慧。
旗幟小記者創始人杜海義:“以新聞視角觀察世界,以實踐體驗塑造人格”本次旗幟小記者受絲綢之路國際經濟論壇組委會吉秘書長、范副秘書長邀約參加活動,孩子們不僅是觀眾,更是文化傳播的“小主人”,他們用鏡頭記錄郵票工藝,用話筒采訪嘉賓,用文字撰寫報道,這種“參與式學習”,正是我們始終堅持的活動宗旨——讓青少年在真實的社會場景中,鍛煉觀察能力、溝通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成長為具有中國心、世界眼的時代小公民,在文化根脈中培育未來視野,擁有打開世界之門的鑰匙。我們相信,對絲路文明的理解越深,對人類共同未來的思考就越遠,這不僅是一次郵票首發活動,更是一堂關于“多元一體”“和而不同”的哲學課,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課”。
讓每一次采訪成為文明的郵戳,“絲路郵傳千年,童眸看見未來”。希望孩子們用自己的人生經歷,蓋下更多文明交流的“成長郵戳”。或許某一天,當他們在異國他鄉看到中國郵票,會想起今天觸摸過的錦紋、聽過的駝鈴聲——那就是文化基因開始發芽的聲音。(記錄者:路海峰 旗幟小記者:楊果、胡瑾萱、宋歆茉)
責任編輯:吳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