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茂縣,鑲嵌于川西河谷之間,東倚岷山雪峰,西接邛崍云海,黑水河與岷江在此交匯,自然風光雄奇。
早在新石器時代,這里便有人類繁衍生息,秦武王元年(前310年),秦人在此設“湔氐道”,首次將中原文明帶入岷山深處。
清朝末年,茂縣作為茶馬古道節點,既有古樸的羌寨碉樓,又有南來北往的商隊。
如今的茂縣羌寨
那時的茂縣,究竟是怎樣一番景象?讓我們通過,1917年美國人甘博拍攝的影像,去探尋150多年前茂縣的風貌!
△岷江上的溜索,用細細的竹篾,一根一根纏繞而成。過江的時候,腳下波濤滾滾,令人目眩神搖。
△茂縣郊外的土門鎮,還看不到一點現代工業痕跡,完全保留著農業社會的狀態。
△鎮上的羌族居民,坐在飯館里閑聊
△兩個玩石的小孩,他們身后是一家旅館。茶馬古道上的背夫,將包裹放在外面休息。
△茂縣的南大門——阜康門。雖然沒有護城河,但進城的道路上,立著一塊巨大的牌坊,上面寫著“光昭女史”四個大字。看來是表彰當地的一名貞潔女子。
△羌族人修建的碉樓,四周都是蒼翠欲滴的大樹。
△碉樓里的“抬槍”,這是清朝軍工廠生產的老式火槍,在1894年的甲午戰爭中,曾大規模裝備清軍。
由于體型笨重且射擊精度差,戰后就被清軍淘汰。但是在偏遠地區,抬槍一直用到了抗戰勝利。
△甘博在和當地人交換物品,他的身后,就是著名的“九鼎山”,因山有九峰而得名,最高峰名為獅子王峰,海拔4989米!如今已是旅游勝地。
△負責保護甘博的北洋士兵,當時清朝已經滅亡,他們也都剪去了辮子。
△茂縣城內的“游神”,轎子里坐的是城隍的木雕塑像。
△茂縣城里的一位家庭婦女,正在認真的編織麻繩,補貼家用。
由于茂縣遠離中原,反而沒有受到“裹腳”習俗的影響。
△這是小溪邊的“搗米機”,水流帶動木錘,上面還有遮風擋雨的棚子,用簡陋的工具,實現了自動化生產。
△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從未見過金發碧眼的外國人,眼神中充滿了警惕與好奇。
注意看他身邊的土狗,就是大名鼎鼎的“中華田園犬”,它們是東亞狼的后代,忠誠度高、不挑食、還非常聰明。平均壽命15年,最多可達到20年,是極為出色的伴侶犬。
但是進入21世紀后,隨著大量歐美犬種的進入,顏值不高的田園犬,被逐漸放棄,數量急劇減少。
△如今,純種的田園犬,已經很少見了。
△抽旱煙的老太太,這煙袋鍋是真長
△在門口曬太陽的一家人,標準的三世同堂。
△頭一次看到外國人的老大爺,明顯有點發懵。
△進城賣草鞋的小販,他的扁擔是向上翹起來的,和中原常見的直扁擔,完全不同。
△一群玩耍的兒童,個個面色紅潤,看起來伙食不錯。
△茂縣東大街上的一個少年,他身后背著“神龕”。相當于一座流動的“寺廟”,可供路人焚香祭拜。
△喝咂酒的羌族人
△準備出城的僧人,他面色黝黑,身形干瘦,甚至沒有鞋子。顯然是一名“苦行僧”
△甘博的護衛,正在撿拾路旁的野果,看起來味道不錯。
茂縣地處川西高原,日照充足、還有高山雪水灌溉,產出的水果爽口脆嫩、香氣濃郁,尤其以茂縣李子最為知名。
△背柴的老農,他砍的木柴,每根都是直溜溜的,可見是干農活的好手。
△茶馬古道上的背夫,茶包已經完全交割,只剩下了空蕩蕩的背架。
△岷江上的轎夫,晃晃悠悠的走在索橋上。
以上這些,就是1917年,甘博拍攝的川西茂縣。沒有熙熙攘攘的游客,也看不到現代化的痕跡,一切都顯得自然而古樸,和現在的繁華喧囂,完全不同,真是令人大開眼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