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溫州市龍灣區蒲州街道,一張覆蓋老年人生活全維度的服務網絡正悄然織就。近年來,該街道以解決老年群體“急難愁盼”為核心,通過整合資源、創新模式、凝聚合力,打造出居家養老、健康管理、助餐服務、文化滋養“四位一體”的養老服務體系,讓轄區老人真切感受到“家門口的幸福”。
每天中午,在蒲江社區鄰里飄出的飯菜香氣總能吸引不少大家駐足。這里不僅為60歲以上老人提供十元兩葷兩素一湯,80歲的老年人甚至降到了7元。社區推出“送餐到家”服務,還解決了眾多人的后顧之憂。“在這里10塊錢能吃一頓味道清淡又營養的飯菜,比我自己燒得好!”獨居老人李大爺邊說邊展示飯盒里的清蒸魚和時蔬。在居家養老服務中心,82歲的張奶奶正跟著護理員做手指操,一旁的志愿者幫她整理房間、晾曬被褥。“以前總擔心生病沒人照顧,現在有醫生定期上門檢查,還有年輕人陪著聊天,心里踏實多了。”張奶奶的笑容里透著滿足。
如何讓健康服務從“被動治療”轉向“主動預防”?蒲州街道給出了答案。在這里,每年為60歲以上老人開展的免費體檢,不僅涵蓋血壓、血糖等常規項目,還新增心理健康評估和認知障礙篩查。2023年重陽節期間,街道聯合溫州醫科大學團隊推出“腦健康加油站”,通過色塊拼圖、記憶卡片等游戲,幫助老人早期識別阿爾茨海默病風險。“及時發現認知衰退跡象,通過科學訓練可以延緩病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陳嬋介紹,僅去年就有23名老人通過篩查獲得針對性干預。對于患慢性病的老人,家庭醫生團隊還提供“一人一檔”跟蹤服務,定期開展用藥指導和康復訓練。
如果說物質保障是養老服務的基石,那么精神富足則是提升幸福感的密鑰。在雁湖社區活動中心,每周二的書法班總是座無虛席,老人們揮毫潑墨間盡顯從容;隔壁活動室傳來陣陣歡笑聲,十幾位銀發老人正為即將舉辦的趣味運動會練習夾彈珠;而“共富工坊”里,65歲的王阿姨熟練地將一堆小零件組裝成合格的成品文具,這些“小活”也讓她每月能增收幾百元。街道通過盤活23處社區場地,年均舉辦文體活動超200場,讓老年人從“被動養老”走向“樂活享老”。
在這幅“老有頤養”的圖景背后,是社會力量的深度參與。溫醫大宋偉宏院士團隊與街道的雁湖社區開展重陽節健康游園會,牙博士與上莊村聯合為老年村民帶去口腔義診……。“我們正探索‘政府搭臺、社會唱戲’的可持續模式。”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建立志愿服務積分制度,已有500余名包括黨員、學生的群體加入助老隊伍,形成“銀齡互助”“親子送暖”等特色品牌。
從一頓熱乎飯到一場運動會,從一次體檢到一份手工收入……蒲州街道用點滴細節詮釋“老年友好”的深層內涵。數據顯示,轄區老年人對養老服務的滿意度連續三年保持在95%以上,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日均接待量增長40%,老年食堂累計供餐超10萬份。這些數字背后,是基層治理的溫度與智慧,更是對“共同富裕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的生動注解。(通訊員夏凱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